分享: |
但内容很棒,值得看完。
看完后,
你会有一个大大的疑问:
作者潘涛,怎么这么能写?
素材、案例、分析,怎么收集、整理、提炼出来的?
--会展BEN
在2022中国会展场馆运营管理论坛上,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唐雪总做了题为《唐雪:会展场馆的出路在哪里?》的演讲,非常精彩。
其中谈到“场馆出路在哪里”的时候,唐总讲到:
“我个人通过对这三年的复盘,发现了企业两方面的问题。在刚开始总结时,更多的是考虑业务上如何去增加,业务上如何去创新。但后来发现,在我们特别专注于业务创新、市场开拓层面的时候,忽然发现了我们组织管理模式是和发展不匹配的,也就是说是和我们第六代会展场馆的落地不匹配的,那么我们必须要动“两个手术”,一个外部的,要业务创新,一个就是内部的,做好内部管理的变革”。
我想,这大体就是“借势”的两个核心目的了:
创新去找增量;解决服务痛点来降本。
唐总的原文《唐雪:会展场馆的出路在哪里?》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有兴趣的可去细读。
上海的经济地位、商业文明程度、本土IP,都有目共睹,无需多言,从2019年的场馆利用率排名第一就可见一斑了。
2020年3月,全国首个会展业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会展业条例》正式发布,还是上海。这对促进上海会展业发展、规范会展活动,维护会展活动各方主体合法权益方面的意义重大。
从2019年的统计数据看,深圳、厦门、成都的场馆利用率也都排在前列,上述的四个特征,在这些城市也表现得很突出。
另外像长沙,政府很重视本土IP的培育;西安、南昌政府对会展的重视程度、开放程度,这几年也感受强烈。
但大部分城市,在会展业制度完善、本土IP培育和市场化方面,还任重道远。
从这个视角看,一个城市场馆利用率要上去,会展经济要发展,主管机构也可以对照这四大特征看你还缺什么。
南昌这几年在会展圈出名了。
当然,地理位置优越很重要,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南方地区之间的交通枢纽,交通便利,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更离不开一点:地方政府没忽悠,扎扎实实的做了整合服务提供者。
南昌市政府这几年高度重视会展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场地升级、降低租金、优惠政策等,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用南昌市会展办胡星主任在一次直播中讲的:在你下高速路口那一刻,我们的服务就开始了。交通、公安、消防等等,原来主办方害怕打交道的,我们有专班去沟通、协调,主办方就专心去做好展会核心的组织工作。
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室内净展览面积14万平米。
比南昌更早扎扎实实做整合服务提供者的是成都,后来有了全国糖酒会(春季)永久落户成都的佳话,成都本土也成长起了一批优秀的会展企业,像新世纪会展、新东方展览、天一展览、励翔、德纳、中展励德等等。国内的会展活动上,成都自始至终的活跃。
成都的会展产业链也非常完整,从场馆建设、会展服务、物流配套、酒店住宿、旅游观光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发展。这为会展产业的全链条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其他城市值得学习的地方。
进入2023年,成都密集做了几场行业活动,其中讲得最多的是“用会展的语言讲好产业故事”,成都市推出了“建圈强链”工作目标,提出用会展为成都26个产业功能区更好地赋能、去服务。
成都会展这是要从“扎扎实实的做了整合服务提供者”变成“产业服务”者。
这里我用三个关键词作为建议:服务为本、内容为王、营销为器。
服务为本。
意思是场馆应该把客户的需求和体验放在首位,通过优质的服务来满足客户的期望和需求,尤其是消灭那些看着不起眼的“低效点”,增强客户满意度和口碑。
在这个时代,消费者对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服务体验是展馆的“核心产品”,这能帮助在场馆在竞争中建立起更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
内容为王。
意味着场馆需要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内容质量和价值,提供有用、有趣、独特的信息和知识,吸引并留住客户。优质的内容可以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和粉丝,形成品牌忠诚度,进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和竞争力。
营销为器。
意味着场馆应该注重在市场营销中使用适当的策略和工具来宣传、推广。
尤其是新媒体营销,目前国内真正花大力气去做新媒体营销的场馆很少,大部分还是更愿意“线下推介”。我认为这个点对场馆而言,仍然有着巨大的流量红利,大胆去把“美好”讲出来,获得表达红利,谁先讲用好新媒体,谁可能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今天的数字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数字内容和数字工具为媒的“表达红利”越来越成重要,新媒体更广泛的受众、更好的互动性、更低的成本、好的追踪和分析,也必将成为场馆的“年轻化”和“数字化”的重要抓手。
西安会展这两年的发展速度,不是一般的快。对标“会展名城”的四点共性,西安起码有三个很好的基础:
1)经济。
像军工、电子、智能制造、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诸多行业,西安都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
2023年新年伊始,西安正式成为继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2)文化底蕴。
有人说,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一棵大树,北京是这棵树的树冠,枝繁叶茂,而西安就是这棵大树的根,足见其文化底蕴。
因此西安孕育出了丝博会、西部文博会这样的会展项目,也孕育出了曲江会展集团这样的西部龙头会展企业。
3)制度和包容性。
西安政府明显是更重视会展业了,制度的完善、政策的出台,都明显在加速,相信会加快变得更加好。
我再说一个数据,西安现在的人口是1300万,规划是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500-1600万,考虑到人口流动和人口发展的不确定性,按照服务人口2000万人配置市政公共服务设施。这样的人口基数,意味着每年会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入。
西安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特点决定了西安会展承担着承东启西、内引外联,服务“西部大开发”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角色,加上当下的“内陆大纵深”背景、产业和人口转移,西安会展业接下来的发展空间会很广阔。
西安会展现在缺的,是自主的、市场化的IP项目偏少了,但这业恰恰是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我想,这也是“2023第二届中国会展场馆运营管理论坛”放在西安办的重要原因吧,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我4月25-27日要去西安参加“2023第二届中国会展场馆运营管理论坛”,将与下面3人一起聊聊“会展中心新媒体运营的窘迫和可能的方法”。
北京雪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 李伯文
“TO B CGO”创始人兼主理人 朱强
EWG1990仪器学习网创始人 蒋超(他们公司2023年计划举办线下会议活动50余场和1个新创办的展带会)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这篇文章是由我写框架,ChatGPT填内容生成的,整个过程用时比往常至少压缩了两倍。大家觉得怎样呢?欢迎留言区交流心得。
作者:潘涛,会展BEN专栏作家
会展BEN
往期精彩回顾
联系我们
隗 玮
手机:135 2164 2668
邮箱:weiwei@topexpo.cc
扫描二维码加入
会展BEN交流群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