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继罗湖区、南山区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深圳市盐田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进一步描绘2035年盐田区发展蓝图。
根据规划,盐田将继续加强区域协同,优化开发保护格局。统筹划定3条控制线,构建“三带、三心、三组团”的城区开发格局并划定交通运输用海区、游憩用海区以及渔业用海区三类海洋功能分区(约21.8平方公里),坚持陆海统筹,差异化塑造八个海洋活力节点,包括中英街、沙头角、西港区、烟墩山-避风塘、菠萝山、大梅沙海滨公园、小梅沙海岸公园和洲仔岛。
盐田区将加强盐田港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合作交流,大力推广组合港模式,全力探索“深圳盐田-香港葵青”组合港建设。同时,盐田区将巩固现有欧美航线优势,拓展内贸驳船航线,增加亚洲航线密度,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新航线,提升国际中转港和全球枢纽港地位,全力建设高水平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并推动涉海国际组织在盐田设立分支机构或功能中心。
盐田区将积极发展数字创意、现代时尚、高端医疗器械、海洋经济、大健康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全力布局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深地深海三大未来产业,高标准打造盐田—大鹏东部滨海先进制造业园区,构建“5+3+1”的特色化现代产业体系。盐田区将以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为引领,纵深推进与香港在港口航运、交通设施、生态环境、海洋治理、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建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
规划提出:
● 盐田区2035年城区发展规模常住人口规模30-35万人;实际服务管理人口40万人。
● 加强盐田港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合作交流,大力推广组合港模式,全力探索“深圳盐田-香港葵青”组合港建设。
● 构建“三带、三心、三组团”的城区开发格局。三带:半山生态休闲带、港产城融合发展带、滨海创新发展带;三心:沙头角综合服务中心、盐田港城综合服务中心、梅沙滨海旅游服务中心;三组团:沙头角组团、盐田组团、梅沙组团。
● 到2035年,盐田区建成各类居住建筑面积不少于1300万平方米。按比例保障市场商品住房与公共住房的供应,提高中小套型市场商品住房供应比例,适度增加租赁住房供 应数量,满足多层次住房租赁需求。
● 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和学位建设力度,扩大初中和小学教育规模。
盐田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要点:
盐田区位于深圳市东部滨海地区,西接罗湖,东连大鹏,北临龙岗、坪山,南与香港陆海直连。城区倚山拥海,山、水、林、湖、海、湿地自然资源要素齐全,呈现“七分山,三分城,一面海”的空间格局。回首城区发展历程,生态立区是一以贯之的坚守,深港协作是不断探索的领域,向海图强是锐意进取的方向,民生幸福是持续以恒的追求。
前言
盐田,位于深圳东部滨海地区,南瞰大鹏湾。城区绿峦叠嶂,山海相映,海清沙幼,拥有“海阔、山高、城美”的空间本底。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加快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港产城融合、绿色可持续的滨海城区特色发展道路。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根据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统一部署,按照深圳市建立“两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深化落实《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指导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合理保护和利用盐田区国土空间资源,实现城市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盐田区范围内涉及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的所有活动,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与国土空间相关的各项规划、政策、计划的制定,应与本规划相衔接。
盐田印象
自然禀赋优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盐田区依山傍海,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水系丰富,沙滩、岛屿错落,海积海蚀崖礁散布其间,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洋资源集约节约示范区与SUC国际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植物1500种,野生动物196种,包括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国内首批经济和人口密集地区“中国天然氧吧”。空气质量指数优越。PM2.5年均浓度低至15.9微克/立方米,主要河流水质100%达到地表水II类标准,69公里盐田半山公园带高标准建成,19.5公里海滨栈道全线贯通,生态游憩空间持续增加。
坐拥世界级大港,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盐田因港设区,因港而兴,盐田港地处亚太主航道,背靠中国华南地区广阔的进出口贸易腹地,拥有国际班轮航线100余条,覆盖世界12大航区,抵达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近10年保持集装箱吞吐量稳定在千万标箱以上,约占深圳港吞吐量的一半,是单体吞吐量和效益领先全球的集装箱码头和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枢纽港。
职住平衡水平优异,宜居城区特质凸显住房品质优良,保持了较好的职住平衡水平,就业人口本地居住超过八成。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整体优于全市平均水平,随着轨道8号线的建设,轨道交通实现“零”的突破,城区内部交通体系基本建成。
旅游产品丰富,全域旅游格局日益清晰盐田区是深圳市起步最早、最知名、最为成熟的旅游发展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英街、大小梅沙、东部华侨城、海鲜街、半山公园带及海滨栈道等高品质旅游产品,是深圳市唯一一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职能定位
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国际航运枢纽和离岸贸易中心、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现代海洋城市示范区、东部滨海区域的综合性服务中心
发展目标
勇当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尖兵,成为深圳建设全球标杆城市的典范城区。
2025年,高质量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滨海城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年,率先建成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典范城区,率先实现更高质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050年,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区。
2035年城区发展规模
常住人口规模30-35万人;实际服务管理人口40万人。
发展策略
深港联动
以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为引领,拓展合作领域,纵深推进与香港在港口航运、交通设施、生态环境、海洋治理、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建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
区域联动
向西与都市核心区,在金融服务、高等教育、科研创新等方面协同;向北与龙岗、坪山,构建高效的区域集疏运体系、拓展航运服务腹地;向东与大鹏,加强旅游合作,并共建深惠汕海洋产业发展走廊。
港产城联动
探索港产城融合新模式,培育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发展离岸贸易业务,构筑港口经济产业生态圈,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山海城联动
构筑山海城融合的新格局,深度营造山海意象,以蓝绿生态空间、宜居生活空间、高效生产空间、魅力文化空间,提高城区吸引力和人民幸福感。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
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巩固现有欧美航线优势,拓展内贸驳船航线,增加亚洲航线密度,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新航线,提升国际中转港和全球枢纽港地位,全力建设高水平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联动发展区盐田片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大力发展国际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拓展保税业务功能,探索港口航运制度改革创新,加快建设制度型开放高地。不断深化对外合作交流,推动涉海国际组织在盐田设立分支机构或功能中心。
助力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建设
加强盐田港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合作交流,大力推广组合港模式,全力探索“深圳盐田-香港葵青”组合港建设。积极引进头部航运机构,提高现代航运服务能力与能级,为其它港口建设发展提供服务与支持。
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
按照国家要求,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城区开发格局
构建“三带、三心、三组团”的城区开发格局
三带 半山生态休闲带、港产城融合发展带、滨海创新发展带
三心 沙头角综合服务中心、盐田港城综合服务中心、梅沙滨海旅游服务中心
三组团 沙头角组团、盐田组团、梅沙组团
海洋空间格局
划定三类海洋功能分区
交通运输用海区:16.9平方公里
游憩用海区 :3.65平方公里
渔业用海区:0.53平方公里
塑造八个海洋活力节点
坚持陆海统筹,差异化塑造八个海洋活力节点,包括中英街、沙头角、西港区、烟墩山-避风塘、菠萝山、大梅沙海滨公园、小梅沙海岸公园和洲仔岛。
03生态优先,塑绿色可持续典范
生态保护格局 自然资源保护利用 有序开展生态修复04以人为本,打造滨海宜居家园
提升住有宜居的空间保障 打造均好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便捷友好的社区生活圈 塑造近山亲海的绿色开敞空间提升住有宜居的空间保障
适配多元住房需求,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适度增加居住空间规模: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增加住房供给,到2035年,盐 田区建成各类居住建筑面积不少于1300万平方米。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按比例保障市场商品住房与公共住房的供应,提高中小套型市场商品住房供应比例,适度增加租赁住房供应数量,满足多层次住房租赁需求。
优化居住空间布局:通过土地混合使用的方式在产业园区等就业集中区周边建设住房,鼓励在轨道交通站点、公交站点等交通便利地区适度提高住房开发强度,促进就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的紧密融合。
打造均好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
学有优教
全面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和学位建设力度,扩大初中和小学教育规模。
发展优质普惠学龄前教育: 提供普惠性的婴幼儿照护服务。
高中教育学位数:不少于1.3万座;义务教育学位数:不少于3.6万座;幼托位数:不少于1.2万座。
打造均好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
塑造近山亲海的绿色开敞空间
合理布局公园绿地,提升公园绿地的覆盖度和可达性。积极挖潜街头空闲地及高架桥下空间,强化社区公园与口袋公园建设,积极拓展海洋海岸类公园。
步行5分钟可达覆盖率100%
碧道不少于45km
绿道不少于282km
构建“5+3+1”的特色化现代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数字创意、现代时尚、高端医疗器械、海洋经济、大健康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全力布局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深地深海三大未来产业,高标准打造盐田—大鹏东部滨海先进制造业园区。
构筑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
● 国际物流枢纽:集聚海洋装备检测维修、高附加值物流产业、保税新业态、离岸贸易等功能。
● 沙头角跨境免税消费核:集聚免税消费、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等产业。
● 滨海旅游核心区:集聚滨海旅游、海上运动、文化创意、时尚消费、展览展会、婚庆等产业。
● 山林健康谷:集聚生态旅游、大健康、海洋科学、高端医疗器械、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产业等产业。
● 临港创新城:集聚海洋通讯技术与设备、人工智能、数字创意、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等产业。
● 海洋总部基地:集聚海洋旅游、海鲜交易、高端服务、海洋展会产业,翡翠岛集聚涉海总部经济、海洋金融服务、海洋科技 研发、高端航运服务等产业。
● 未来产业示范区:聚焦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与海洋文化领域, 集聚智能航运、现代时尚、数字创意、高端医疗与器械、大健康、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深地深海、海 洋电子信息、海洋智能设备等。
06 山海融城,营造人文魅力城区
塑造自然与城市融合的风貌特色
构建自然、立体、多元的公共空间体系
提升公共空间吸引力与服务能力
历史文化保育和传承
塑造自然与城市融合的风貌特色
沙头角组团
精而美的滨海中心城
优化和盘活存量空间,营造精致城市环境,提升文化氛围,塑造最具生活气息的滨海城区。近城山体开放共享,适度引入日常休闲和旅游观光活动。坚持小尺度开放街区,优化街道空间,提升深盐路沿线景观。
盐田港-后方陆域组团
现代精致的临港生态城
塑造以绿色生态和健康生活为特色的高品质城区,优化盐田港产城融合发展区空间环境,建 设高品质产业集聚地区;强化环避风塘片区在海陆公共交通、滨海特色商业、文化旅游等方 面的枢纽地位。
大小梅沙组团
畅游山海的滨海小镇
连通公共空间、复合多元功能,贯通慢行交通系统,提升全域休闲旅游体验,促进旅游功能 多元化发展。坚持大梅沙平缓舒适的天际线和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完善大梅沙慢行系统,促进小梅沙山海资源立体贯通,塑造生态与文化融合的菠萝山文化海角。
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区域互联,便捷高效的对外交通体系:海陆空铁互联,打造集居民出行、旅游服务、应急救援等功能为一体的对外交通服务体系。
构建客货分离,港城协同的疏港交通体系:构建高效且客货分离的疏港体系。提高海铁联运能力,联合湾区城市实现近距离内陆港的快速联系。
构建选择多元,体验优越的旅游交通系统:布局海上交通基础设施,提供多元旅游出行选择。完善口岸、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客运码头等相关服务设施。
07 强化支撑,构建安全韧性城区 综合交通体系 市政基础设施 绿色智慧城区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内外畅达,绿色人本的城市交通系统:持续完善盐田区路网结构,加快推进轨道网络建设。至2035年,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0%。
构建创新智慧,精细管理的智慧交通系统:升级智慧交通系统城市交通平台建设,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应用最新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交通管理模式,优化旅游交通管理。
08注重实施,保障规划有效传导
规划传导体系
8项近期行动计划
规划传导体系
盐田区划定29个标准单元,其中城镇单元19个,生态单元10个。
城镇单元传导:包括主导功能、用地规模与控制线、建筑总量与建筑增量、人口规模与居住增量、配套设施指标五个方面传导。
生态单元传导:明确各类生态单元功能定位、保护对象及要求,严控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占用和扰动,确保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 性质不改变、生态功能不降低。
近期行动
1 山海连城行动
2 区域互联行动
3 港口进阶行动
4 深港合作行动
5 产业升级行动
6 城区提质行动
7 民生幸福行动
8 生态修复行动
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需要,对标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同时为响应业内企业积极倡导以及市场环境的需求,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绿色建筑建材产业博览会将于2023年6月28-30日深圳坪山燕子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届时将以全方位、新视野展示国内外企业新动态;展会将同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论坛峰会、供需对接会、新产品发布会等重要活动,同时大会将邀请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企业代表及与会嘉宾/学者就绿色建筑体系、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服务、建筑产业现代化解决方案、粤港澳碳中和碳达峰探索等话题,以全球化为视角进行跨地域/跨行业的共话交流,披露行业的未来布局和战略部署,引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建筑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为实现“30·60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绿色建筑建材产业博览会
TEL:010-62567858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