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日本固态电池设下专利围墙
“我们发现,在全球顶刊上发表的与固态电池技术相关的论文正在指数般地增长,可以说技术是在商业化的前夜。”欧阳明高说。而日本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使日本占据了全固态电池技术相关国际专利的68%,位居全球第一。日本经济新闻与专利调查公司Patent Result合作,调查了向日美欧中等1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2个机构提出申请的全固态电池相关专利。从自2000年至2022年3月底公开的专利数来看,首位是丰田,达到1331件。第2位是松下控股(445件),第3位是出光兴产(272件),日本企业垄断了前3名。在前10家企业中,6家为日本企业。日本2023年固态电池最新进展
2023年2月6日,日产汽车欧洲研发高级副总裁大卫·莫斯表示,日产汽车已经成功开发出全固态电池,目标是到2025年开始试生产,并于2028年量产一款由全固态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日产汽车的固态电池将大大提高存储和电力传输的效率,相比锂电池,不仅能够节省50%的成本,还能将能量密度提高一倍,充电速度也将提高三倍。他补充说:“日产汽车正在与牛津大学的领先科学家合作开发这项技术。日产汽车的固态技术是‘全固态’,因为这种电池去除了所有液态部分,这是我们的领先之处。”日本企业能否弯道超车?
日本是想要在固态电池领域抢跑,好谋求市场逆转,日本财经媒体也曾经表达这种观点,认为日本有可能弯道超车,用固态电池产品赶超中国的企业。不过,对于日产等公布的成功开发出全固态电池的消息并不是什么希奇事,早在1990年固态电池就已经诞生在了实验室。但真正能够做到大规模的商业化,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日产宣称2025年可以试产,但究竟能不能实现,还需要留给时间来见证。也不排除出现像日本的氢能源汽车一样因为太多的技术瓶颈和高昂的成本而受挫的结果。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这一极难突破的技术路线上普遍选择折中方案,即半固态电池。例如卫蓝、清陶、赣锋锂业、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都有对外公布过各自的半固态电池的发展计划。而对全固态电池的看法,大多预计在2030年以后才能真正的实现商用化。就目前而言,从液态电池过渡到半固态电池再到全固态电池的发展路线可能更容易跟上市场的的需求。我国半固态电池早在去年就实现了装车,今年部分企业有望实现半固态电池的规模量产应用。而且,我国企业也没有放弃对全固态电池的追求,去年,蜂巢能源全固态电池实验室就研发出了国内首批20Ah级硫系全固态原型电芯,能量密度达350-400Wh/kg,并且顺利通过针刺、200℃热箱等实验,量产后可实现续航里程1000公里以上。日立造船株式会社官网
1、前沿材料,《日本超前5年加重我国“危机感”!欧阳明高院士:全固态电池仍然是值得追求的目标究》
2、日经中文网,《新一代电池首选的“全固态电池”研发方面,日本企业领先》/《日本麦克赛尔开发出新产品,将陶瓷全固态电池容量增至2倍》
3、科创板日报,《麦克赛尔全球最先量产大容量全固态电池》
4、前沿材料,《日本超前5年加重我国“危机感”!欧阳明高院士:全固态电池仍然是值得追求的目标究》
5、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中国、日本、韩国电池技术和产业发展战略态势分析》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进粉体产业交流群请加中国粉体网编辑部微信:18553902686
2023先进正极材料技术与产业高峰论坛
在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的成本占比高达30%-40%,是最为关键的原材料之一。当前,受电动车、储能等市场的带动,磷酸铁锂,三元等正极材料正处于市场高速发展阶段:老牌厂商,上游跨界,企业转型……各投资项目不断刷新产能上限。材料性能也不断取得突破,以适应终端应用对电池长续航,高安全性的迫切需求。
同时,锂资源价格的大幅攀升也迫使企业开始寻找中低端市场的替代品,钠离子电池获得市场青睐,并在短期内获得了极大关注。以普鲁士白为代表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热度不减。
在此背景下,针对各类正极材料的产业化技术与国内外市场状况 ,中国粉体网将于2023年8月15-16日(14日签到)在重庆举办“2023先进正极材料技术与产业高峰论坛”,旨在为正极材料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搭建深度交流的平台 ,开展产、学、研合作 ,助推正极材料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会务组:
联系人:解经理
联系方式:15010096957(同微信)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