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中国展览业发展史》初稿写作,目前写的是第三篇,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经贸展览。本号今天发表 “第一章 起步与初兴(1949-1958)” 中是第二节。敬请业界同仁和近代史专家指教。
中国展览业发展史 | 第三篇 |
第一章 起步与初兴 (1949-1958)
第二节 出入境展览与中国贸促会
在20世纪50年代,出入境经贸展览在中国被视为国际展览。对于新生的人民政权而言,组织此类展览活动既是经济工作,也是外交工作。在中国展览界,业者习惯将中国政府或企业出国参展或办展称之为“出展”,将外国政府或企业来华办展称之为“来展”。
一、建国初期的出入境展览
新中国成立后,外国政府来华举办经贸展览,始于1950年。11月11日,“向社会主义迈进的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展览会”在上海市文化广场举办。此展于1951年10月移址武汉市中山公园举办。此展根据中国、罗马尼亚政府签订的经济文化协议,由罗马尼亚政府在华举办。这是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个外国政府来华举办的带有经济贸易性质的展览。
新中国政府组团出境参加国际经贸展览,或在外国举办经贸展览,始于1951年。3月4日,政务院贸易部组团参加民主德国(东德)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5月20日,中国展团转道捷克斯洛伐克参加布拉格国际博览会。这是新中国首次组团参加国际展会。1951年10月1日,中国工农业展览会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举办。展出面积2300平方米,展期15天,共接待14万人次参观。此系新中国政府首次在外国举办经济贸易展会。
此后,中国政府组团、组展出境参展、办展,外国政府来华办展,成为中国与外国开展经贸或文化交流的经常性活动。到1958年,中国政府经贸展团先后在印度、巴基斯坦、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法国、叙利亚、南斯拉夫、英国、马来西亚、老挝、瑞士等国参加国际展览会;中国政府先后在捷克斯洛伐克、苏联、日本、埃及、波兰、越南、柬埔寨等国举办中国经济建设展览会或商品展览会。中国农垦展览会于1958年12月在越南河内的巴亭广场举办,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前来参观。展会结束后,中方将参展的农机无偿赠予越方。在此期间,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苏联、印度、日本等国先后在中国的北京、上海、武汉等地举办展会。
由于西方国家对于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为恢复和扩大对外贸易,参加国际展会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展会,成为突破封锁的重要举措。而到外国办展,除拓展贸易外,宣传新中国建设成就也是重要目的。新中国展会所去的国家,多是社会主义国家或与中国友好的发展中国家。在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环境中,来华办展的基本是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际展览活动对于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起到了促进贸易、交流技术、开展外交的多重作用。
民主德国在北京人民文化宫举办工业展的参观手册
1954年后,一些国家的来华展览渐由综合展转向专业展,如苏联的原子能技术展、民主德国的工业展、塑料工业展、匈牙利的探矿设备展、苏东国家的工业产品样本展等。这些展会的举办时间往往超过一个月,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除组织参观外(当时,获邀参观外国展览是一种政治待遇,受邀者甚为珍惜),还与外方联合组织技术交流会。如1956年6月15日在北京开幕的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科学技术展览会,分为原子原料、原子反应堆及发电站、化学、工业、农业及生物、医学等七个单元,展览面积虽只1900平方米,但至8月15日闭幕累计接待观众超过20万人次。其中的科技人员超过1万人次。展会期间,来自苏联的11位专家作了14场专题报告,中苏技术人员举办了9次座谈会和4次问题解答会。为服务展会,中国贸促会抽调250名科技干部(含俄语翻译)参与接待,另从首都8所高校组织76名学生在展会现场担任讲解员。
二、中国贸促会的成立与出入境展览
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对于出入境经贸展览的管理分由政务院外贸部和中国贸促会承担。中国贸促会作为全国性的对外经贸民间组织,成立于1952年5月。其全称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贸促会的成立源于1952年4月初在苏联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出席会议的49个国家工商界代表建议各国成立促进国际贸易的民间组织,以携手应对西方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中国贸促会的职能主要包括:联络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界、商协会以及相关国际组织,邀请并接待外国经济贸易界人士来访,组织中国经贸、科技、企业界人士出国参访考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展览,安排并接待国外来华举办的经贸展会,办理国际经贸和海事仲裁事务等。其时,政务院设立国际经济事务局与中国贸促会合署办公(俗称“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由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领导。中国贸促会在1956、1957年派员先后赴布拉格、波兹南,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展览技术工作委员会、商会宣传广告会议,交流办展技术,加强相互合作。
中国贸促会对于出入境经贸展览的管理,一方面要服务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需要,一方面要服务新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需要,“以展为媒”发挥了独特作用。在新中国建立至中美关系破冰的1972年,对尚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我国往往以民间贸易活动作为开拓外交关系的切入点。中国贸促会作为民间组织,在这些国家设立办事机构之后,举办中国商品展或参加所在国展会,就成为开展外贸活动的重要推广措施。如在1957年间接参加马来西亚国际商品展览会。此展系马来西亚为庆祝独立建国而举办的。当时,马来西亚与中国并未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无法直接贸易。中国贸促会通过香港华润公司(华润公司前身是中共1938年在香港成立的“联和行”。1948年改组更名为华润。1953年华润公司成为中国各个进出口公司在香港的总代理。1983年改组成立华润集团公司。2003年改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系国有大型企业—编者注),委托马来西亚、新加坡的18家代理商,以“星马代理商”名义报名参展,而且在展会中布置了中国馆。占地4万平方英尺(3700平方米)的中国馆,是展会中面积最大的展区,展品丰富,布展堂皇,吸引了包括马来西亚元首及政府高官在内的50余万观众。马来西亚、新加坡报纸纷纷报道并发表评论,认为中马贸易前景广阔。中国贸促会组团于1957年4月应邀赴联邦德国参观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团员中包括冶金、机械、电机、化工、无线电行业的专家。在西德期间,访问团参观了97家工厂。这是新中国工业界专家首次组团赴西方国家参观大型工业展会,并深入工厂考察交流。作为国际知名展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至此与中国结缘,为中德工业界及展览界之后的交流合作创造了条件。
基于出入境经贸展览兼具国家外交活动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性质,秉持“外交无小事”的原则,周恩来领导下的政务院(国务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周恩来亲自听取相关工作汇报,批示文件,给予指示。在重要的组团或组展赴外之前,周恩来和政务院(国务院)相关领导人在京集体审看预展,提出修改意见。
中国贸促会在北京的办公大楼
1956年7月,中国贸促会在北京西郊开办美术工厂,专事出国展览的展具、模型及装饰品的制作。此系国内最早从事展览展示工程服务的专业工厂。这是中国贸促会在考察苏联商会美术工厂后做出的安排。
后记 |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层级的经贸展览是出入境展览,即为国际展览。应运而生的中国贸促会,是新中国出境展的组织者、入境展的接待者。中国贸促会因此与经贸展览结缘。南汉宸、冀朝鼎系党内经济专家,中国贸促会的创始人。南汉宸、冀朝鼎经历传奇,有兴趣者可通过网络察看二位前辈的生平资料。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