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我国的“第一杀手”是谁?
心血管病。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推算,我国的心血管病患者有:
3.3亿。
多到怎么都看不完。
这一点,颜红兵感触是很深的。
他是中国最顶尖的心血管病医生之一,来自心血管病“国家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那里高手如林,颜红兵属于心内科医生,主要看冠心病、心梗等,在全球来说,他是做心血管介入手术例数最多、经验最丰富的专家之一。
4年前,他被“国家队”派到深圳,周二、四的上午,在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出门诊,每两周飞回北京一次处理老病人。
他人在哪,患者就追到哪。
看着诊室走廊上“望眼欲穿”的病人,他心里着急,把心一横:早上 7:20 就开始出诊。
也许放眼全国,都少有这么早的门诊。
更让他着急的是,一边是看不完的病人,另一边却是各地普遍存在的过度医疗。
他对自己的工作做“加法”,却为病人不停做“减法”,尤其是减药,不该吃的药,一颗也不让病人多吃。
6月初的一天上午,深小卫走进他的诊室,在中国顶级的心脏病门诊里,围观了一场加法与减法的“斗争”。
01
加号!加号!
“颜主任,能请您加个号吗?我们是从山西来的。”一对母子闯入了诊室。
颜红兵看诊时,经常这样被打断。他扫了一眼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预约患者列表,有点不悦:
“你们不能老这样,就算加号,也要先在网上申请,不能搞突袭。”
嘴上“不依不饶”,身体却很诚实,右手从桌上扯过一张加号小纸条,咻咻咻签上名字,递了过去,母子如获至宝,一口一句“谢谢”,边弯腰边退了出去。
有一对父子,老爸70岁,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放过支架,去北京抢不到颜红兵的号,专门从河北唐山跑来了深圳,“我爸看看您就心安。”
听说“唐山”,颜红兵一下来了兴趣,“唐山我知道,有个地方叫迁安,首钢搬那了。”“对对,我们就是迁安的。”
离开诊室时,患者儿子试探着问:“您刚才说每两周回一次北京阜外出诊,我爸下次复诊能不能到北京找您加个号?他从唐山来一趟深圳实在不容易。”
颜红兵点点头:“可以,到时来找我。”
02
减药!减药!
“我没开的药,你都不要吃”
来找颜红兵看病的,大多是50岁-75岁之间的“老病号”,由儿女或者儿媳(你没看错)带着来,身体毛病一大堆,“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有的光支架就放了三四个……每天吃的药也一大堆。
颜红兵一看他们的“药单”,常常直摇头。
病人从全国各地而来,开的药五花八门,有老家医生开的药,也有从亲戚邻居那听说的“偏方”,有的拿出个红色瓶子,上面就四个字“冠心X丹”,连药号(药品批准文号)都没有。
到了颜红兵这里,就像是给全国各地的药方“批改作业”。
有的年轻人知道颜红兵的特点,专门把有心脏病的爸妈从老家接到深圳,找他帮调药,把他当成“终审法官”。
颜红兵开药的标准是什么?
最新的科学依据,国内外最新的指南、专家共识。
他的英语很好,对于这些国际医学的前沿,他跟得比谁都紧。
1995年以来,他组织编译了几乎所有欧洲、美国的冠状动脉心脏病(尤其是急性心梗)指南,帮助国内同行及时把治疗的“枪口”瞄得更精准。
1977年,18岁的的颜红兵(后排左5)在湖北插队半年后,考入湖北医学院(如今的武汉大学医学部),成为全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那一届高考的竞争可谓“地狱级”,被录取者堪称“状元级”。
5年本科毕业后,颜红兵又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接受3年硕士、在日本国立滨松医科大学接受2年博士的全日制医学深造。图为1988年5月,颜红兵硕士毕业答辩后,与4位导师合照。左2的郭俊渊教授曾说,颜红兵是他最优秀的学生。
1993年,颜红兵在日本留学,导师金子昌生教授(中)曾评价这名学生是“unusual”。日本医生对病人的敬业态度,在年轻的颜红兵心中植入了深深的种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他和团队本身也是“科研狂人”,不断利用医院庞大的临床病例数据做对照研究,“校正”过去的用药习惯。
“阿司匹林别乱吃了,把胃都吃坏了。”
阿司匹林是高血压病人熟悉的“老朋友”,几十年来一直被广泛用于减少血栓形成,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有人称之为“神药”:
“有病治病,没病防身”。
在诊室里,颜红兵对这个说法直接“开怼”:完全错!
早在2018年,颜红兵团队就在权威的《中国循环》杂志发文指出,阿司匹林会增加出血的风险,特别是胃肠道出血,建议临床慎用。
▽
那一年8月,欧洲心脏病学年会(ESC)的年报同样发表了这样的结论。
但时至今日,阿司匹林仍在许多地方仍被滥用。
03
减检查!
“别动不动就做心脏CT”
颜红兵的“极简”,也用在了检查上。
54岁的王阿姨,因为动脉硬化前来看诊,颜红兵一看她在外院做过的检查有心脏CT,顿时直摇头:
“CT没必要啊,一次CT最低相当于拍了200张X光胸片,白吃了多少射线。”
颜红兵开心脏的检查,一般只有“三件套”:
心脏超声,看看心脏的结构有没有问题。
胸部平片,拍一张胸部X光片,看看心脏的大小、肺部的情况。
平板运动试验,俗称“跑步心电图”,让患者在跑步机上跑起来,给心脏加大负荷,测试心脏功能行不行。
这些结果出来后,发现异常的,再安排其他检查。
但他在给各地患者“批改作业”时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医院一上来就给病人安排心脏CT。
“一些医院甚至把CT检查做成了一种福利待遇,完全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他说,一个好的医生,应该用最少的药,最少的检查,给病人做减法。
“我开药一般不超过5种,你去药剂科看看,我肯定是开药最少的医生。”
04
桌上的液体胶
大医生最爱给病人贴病历
作为全国心血管内科无人不知的大专家,颜红兵看门诊时,有一个习惯性的“小动作”:
给病人贴病历。
他的桌面永远摆着一瓶黄色盖子的液体胶,一边问诊,一边把最重要的病历贴上去,边缘对得整整齐齐,下次一翻开病历本封面,关键的信息一目了然。
病人太多看不完?这就是他提高效率的关键手段。
在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住过院的病人,都有一张A4纸大小的《疾病诊断证明书》,上面简明扼要地列出了诊疗经过、医嘱等等。
颜红兵每次都要叮嘱病人,把这张东西“塑封”起来。
“下次来,带这张东西就够了,其他都不用。”
一张A4纸,为啥能“四两拨千斤”?
因为里面的每个字,都是“一字千金”,用最精准的字眼、最全面的概括,把病情囊括在一页纸里。
有一次出门诊,他看到本院医生经手的一份出院诊断,上面把“心悸”写成了“心慌”。“心悸”是专业的医学术语,“心慌”是跟病人解释用的俗语。
他抄起电话就“开骂”:
“你看病历的描述,这用词对吗?你可是阜外毕业的博士!”
规范的病历书写,事关医疗的质量和安全,他总是跟自己的学生强调:
“这是一个好医生的基本功。”
中午12:20,最后一个病人终于走出了诊室。
颜红兵扫了一眼电脑后台,7:20-12:20,整整5个小时,看了50个病人。
中间唯一一次屁股“挪窝”,是到隔壁诊室去,给一个病人会诊。
桌上那杯咖啡,一个上午都没喝完。
61岁的老谭是他的老病号,看得心疼:
“颜主任,你要注意休息,太操劳不行啊,你是我们的守护神。”
颜红兵不顾上这些,刚刚助理牛冠男医生给他买了一份三文治,他拿起来匆匆走向了电梯间。
在5楼的学术报告厅,二十多位各科室的医生正等着他。
12:30,他们要准时开始一场多学科的疑难病例讨论会,全院线上直播。
颜红兵来深圳,不光是来看病的,更重要的是“带人”,为深圳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国家队”。
他已经63岁了,心里很着急。
之前有人问,为什么你的病房里看不到锦旗?
他回答,不是没有,我们不挂,墙上的空位,都要用来贴最新的文献。
“我的科室,没有锦旗,只有学术。”
满堂学生,谁会是下一个颜红兵?
△ 2021年冬,北京阜外医院,颜红兵与他带的博士研究生在风雪中合照。
颜主任的故事三天三夜讲不完
干货都在这一集《出圈吧医生》里
▽
微信改版了
现在刷到我们的 摸鱼 科普贴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把小卫星标3连
▽
-End-
「有用就点在看」
本期封面:
信息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深圳卫视
喜欢就奖励深小卫一个“”和“在看”呗~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