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关键词 | 浙石化 技术转化新进展
共 1945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5 分钟
6月18日,荣盛石化发布关于控股子公司浙石化投资建设的27/60万吨/年PO/SM装置产出合格产品的公告。装置采用固定床环氧化和脱水工艺,是国内首个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PO/SM装置。这一装置的顺利开车,为PO和SM生产开辟了新的工艺路径。
据悉,PO/SM联产装置比单独的PO和SM装置投资费用省,操作费用降低明显,比传统的乙苯脱氢法更具竞争优势。该PO/SM装置位于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依托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成本竞争优势明显。装置投产后,公司的PO/SM产能将位居国内前十。
作为仅次于聚丙烯和丙烯腈的第三大丙烯类衍生物,PO下游应用广泛,需求集中在聚氨酯及化工板块,主要用于生产聚醚多元醇、丙二醇、醇醚等产品。近几年,PO行业可观的利润与市场需求吸引了大量的新进入者,行业处于扩张态势。
附:2022年至今国内主要PO项目进展(一次投料开车成功!)
绿色工艺正“百花齐放”PO生产工艺主要有氯醇法、共氧化法、直接氧化法。其中氯醇法产能国内占比最大,但由于其转化率低、耗氯量大、设备腐蚀严重、污染严重,生产1吨环氧丙烷就副产2吨废渣和40~80吨含氯废水。国家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目录明确限制发展氯醇法,从2015年开始禁止新建氯醇法装置。世界上其他国家也纷纷强制淘汰氯醇法环氧丙烷生产线。2021年,在环保政策趋严的情况下,部分氯醇法厂家因地理位置、当地环保政策原因,开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且有天津大沽、福州湾氯碱工业氯醇法装置永久关停。2021年国内PO产能397.5万吨/年,产量368万吨,消费量410.5万吨。其中,氯醇法产能(170万吨/年)集中在山东地区,产能占比从52.3%缩减到42.8%。
而共氧化法工艺,虽有镇海利安德巴塞尔、金陵亨斯曼和中海壳牌等企业具备产能,但这三家都是外企提供工艺包与国内炼厂合资建设,国内的出资方并没有获得技术,在没有海外合作方同意的情况下,并不具备产能扩张的能力。
随着“双碳”政策的持续推进,PO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绿色生产、工艺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从近几年国内上马的PO项目来看,新兴的共氧化法路线(PO/SM、PO/TBE、CHPPO)和直接氧化法路线(HPPO)等绿色工艺已逐步成为行业主流方向。
PO四种绿色工艺技术对比
预计,到2030年,全球PO的市场需求将增长约30%。就产量而言,30%的市场增长意味着额外增加300万吨/年产能,需要新建10~15座世界级规模的PO工厂,来弥补这一供需缺口。这将在全球范围内吸引许多相关新投资。
不过,从第三方提供的数据来看,我国PO产业供需正在从供不应求转向供需平衡状态,但产能扩张仍未停止。
2022年,作为PO集中扩能期的第二年,PO市场已有供过于求发展的趋势。2022年我国PO总产能为490.2万吨/年(其中年内新增产能为93.5万吨/年),较疫情前2019年328.7万吨/年,增加161.5万吨/年,同比增幅49.13%,其主力下游聚醚多元醇增幅是40.41%,低于PO,且国内聚醚多元醇本就处于一个产能过剩的情况,这样进一步削弱其跟进脚步,其他化工类下游,丙二醇产能小幅增加,但是其占比低,产能总量小,影响有限;醇醚类产能近几年则基本无变化。
2022年我国PO产能新增情况 万吨/年
下游产能扩张速度低于PO产能增速,导致其供应逐渐走向充裕,在行业淡季,甚至出现少量过剩的局面。之前本来需要一定进口环氧丙烷补给国内市场的情况,也随着国内自给率的走高,对外依赖度明显降低。
成本比拼将成新看点据统计,2023年,我国约有188.8万吨/年新产能计划投产,即理想状态下,2023年底我国PO产能体量或将到达600万吨/年。虽其中部分产能存在延期可能,但如此相对庞大数量产能的释放,对下游的消化能力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部分无配套下游的新产能将以现货或合约的形式直接进入市场,对市场造成较为明显的冲击。
预计2023年集中扩能期将持续,国内PO产能利用率仍存继续下移预期。未来,PO的成本比拼将是一大看点,同时如何快速抢夺市场份额,站稳脚跟,也是后续新产能的重点关注点。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烯烃及高端下游、隆众资讯订阅号、卓创资讯订阅号、金联创化工、煤油一体化、聚醚多元醇、中财网、化工在线等网络公开渠道,由中国化工信息周刊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本文仅供参考、交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