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导 读
在20位院士、30多家提名机构和100余位提名和评审专家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环境技术进步奖”圆满完成,27个项目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的获奖成果包括国际专利21项、发明专利530项、实用新型专利等其他知识产权538项;2019-2021年,相关产值高达642亿元,实现利润126亿元,充分体现了我国环境技术创新实力。
我会将陆续发布获奖项目简介,供社会各界人士参考。
(注:所有发布材料均由获奖单位提供。)
项目针对我国面临的区域复合大气污染防治国家重大需求,设计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区域-省-重点城市”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体系,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个国家级空气质量预报业务系统,能够提前10天以上有效预测大范围、长时间、影响程度严重的区域和跨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有力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和国家空气质量改善。主要创新有:
1.研发多模式预报系统工程化集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针对单一模式预报不确定性大的难题,创新提出多预报技术系统工程化集成思路,研发了多模式系统工程化集成技术,提升预报准确性约百分之二十五。
2.研发多源数据深度融合与动态分析技术。率先研发海量监测数据快速质控技术、高分辨率源反演与偏差订正技术和同期气象影响评估技术,解决了在污染源及其排放不断变化背景下大气重污染预报准确性持续提升的难题。
3.首次建立全国预报体系,实现国家级预报业务平台工程应用。自主研发了首个国家级多模式预报业务系统,实现了实时动态交互的预报数据立体快速展示、以预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空气质量预报系统设计,全面支撑了全国空气质量预报的准确性。
项目形成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指南7项,发明专利11项,19项软件著作权,出版6部专著,发表论文40篇,获部领导肯定性批示12次。成果已在全国6个区域中心、31个省和100多个重点城市得到广泛应用,有力推动全国预报业务发展和预报系统建设。2015~2021年期间对京津冀及周边区域91次颗粒物重污染过程全部成功预报,重污染影响程度预测准确率接近80%,为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及“京60”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北京冬奥会等20余次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一带一路”环保国际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科技创新发展是破解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瓶颈和问题的关键力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本项目是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科技创新引领突破技术瓶颈、完成复杂形势下预报预警和区域污染管控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的一个成功案例。随着国家对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目标逐步提高,在新形势、新要求、新格局背景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欢迎各界环保人士,积极参与2023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相关工作。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长期致力于推动产业技术进步,通过环境技术进步奖、实用技术装备和工程、技术成果鉴定评议、CAEPI标准,以及支撑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先进技术目录等系列工作,服务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推动生态环保产业科技创新。
一、开展科技成果推广服务CAEPI团体标准立项150余项,发布70余项。已发布标准获得生态环境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等政府部门,检测认证机构、工程招标单位的采信。
二、承担政府委托的技术评价推广工作
承担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绿色技术推广目录》《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工信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开展的《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推荐工作。
三、搭建政产学研用专业交流平台
来源:技术部
2023年全国生态环保产业庆祝六五环境日主题活动在北京怀柔举行
点个
在看
你最好看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