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疾病生理康复的同时,也尝试着追求心理层面的痊愈。医疗服务观念出现从“治疗疾病”到“疗愈患者”的变化,促进了“疗愈环境”理念的发展。
那么,如何在医疗空间设计中,充分展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让每一个室内外空间由单纯的生物学向心理学及社会学转变,为医患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体现医院的空间品质呢?
医院疗愈空间与景观
一
疗愈空间概念
疗愈:就像我们常常认为的,就是把一些症状、疾病、虚弱和其他显著的障碍减轻,进而有正常的功能。
疗愈空间:藉由接触植物、庭园等接近自然的过程来改善身、心、灵状态的一种治疗性景观空间。它以康复为目的,为人们带来安全感和舒适感,并可缓解压力。
二
医院疗愈空间特殊性
1
以功能特殊性为基础
综合医院作为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场所,其空间设计要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与医院整体景观相协调,通过设计实现环境景观与功能空间的融合。
疗愈空间功能和景观营造受地理位置、建筑规模、服务类型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也造就了每家医院疗愈空间的特异性。
2
以服务特殊群体为前提
医院服务群体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患者、陪护人员、探访者以及医院工作人员。不同群体对空间与环境有着不同的需求:患者由于心理状态及生理状态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则需要周围环境的特殊关注;同时医院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周围环境的特殊支持;此外也要为陪同家属、探访人员提供相应交流、休憩的场所。因此,医院的空间规划应服务于不同群体,更应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
三
疗愈空间与景观规划原则
1
疗愈空间规划原则——安全性
考虑移动安全性:要求地面平坦、渗透性能好,下雨后也不易打滑。没有台阶和障碍物,且根据需要设置扶手。
考虑活动安全性:种植槽等的栽植十分重要。对于遮蔽空间,应避免于易形成死角的绿篱。
植物自身安全性:避免有毒的花草,有刺的植物。要考虑产生误食现象以及枝条对视力障碍者造成伤害等。
人员健康安全性:疗愈空间是能够适应身体状况的休息场所,可以休息的草坪、提供遮荫的树木等、凉亭等都是有效疗愈场所,避免种植易引发过敏的花草。
2
疗愈空间规划原则——易达性
疗愈空间是否能被更多群体利用,取决于它的易达性。在户外景观和楼体之间,要求易于发现且到达路径不要太远。易达性要好,为保证有效的疗养疗愈效果,通过景观营造做到疗愈景观与外界的相对分割。避免或减少非必要人群易达。
3
疗愈空间规划原则——无障碍设计
疗愈景观的营造应立足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无障碍设计在医院景观规划中尤为重要,创造有利于残障病人活动的景观空间,以提高他们在景观环境中的自立能力。
疗愈景观的无障碍设计应方便特殊人群并便捷舒适,针对特殊群体的需求,着力于营造出能够满足各类特殊需求者的通用型设计。
4
疗愈空间规划原则——容易性
疗愈空间还应该易于使用和且使便捷的空间。规划时应侧重色彩、大小、形状等方面。
景观内道路曲线、宽度等空间创造也是十分重要的。依据人体工程学的理论数据,有轮椅通行时,直线情况下最低宽度为80cm左右,转弯的园路必要宽度为150cm左右(下图左)。步行的坡度不得超过5%,横坡不得超过2%英尺(上图)。
5
疗愈空间规划原则——柔软性
对于四季变化的柔软性:了能够尽享受疗愈效果,常要求花开不觉、培植有季节感受的植物。不同季节有不同植物开花、叶变色等景象,感受季节变化而起到治疗效果对于各类适用人群的柔软性:应该营造满足大多数人所需求的空间。这并非是要求满足多种多样的个别需求,而是营造大众群体合适的空间,比如营造可以步行、坐、躺的草坪空间。
6
疗愈空间规划原则——色彩性
色彩在疗愈景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对正面情绪的引导作用最大,与放松、舒适、希望、平静以及幸福等感觉相关。黄色效果次之,带来的感觉包括清醒的思考、记忆、自信以及乐观向上。随后依次是蓝色,紫色和红色。蓝色与天空有关,因此使得我们感觉到放松、宁静,远离白天的匆忙。紫色可以平衡人的思想,转换喜悦和悲伤。
疗愈是医院景观设计的最初愿景和最终目标。希望通过环境与景观的营造,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空间活动的基本需求,借助元素设计可以换发景观疗愈的力量,产生释放与调整情绪的效果,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
重 磅 邀 请
为庆祝北医三院建院65周年,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秦皇岛医院、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洁净装备与工程分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院建筑与装备分会、筑医台等多家行业机构共同主办的“首届医院建设创新发展大会”将于7月21-23日在河北秦皇岛举行,希望了解更多北医三院秦皇岛医院项目亮点,与诸多专家面对面交流,欢迎报名扫码参会。
▲ 点击查看:【德品医疗股份】为中国医院打造更智慧的护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国内外疗愈景观对比
一
国外医院疗愈景观
1
英国学者研宄后提出关于疗愈环境的四大要素:自然、采光、新鲜的空气、安静的环境。事实证明,四大因素的应用,带来的环境营造上的效果远远超出预期。
2
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家已出现了香花医院。这里,一年四季中不断交替开放的鲜花成为治疗手段之一,医生采取的主要医疗手段是让病人吸入一定剂量的花香气。
3
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倡在公共空间中营造优美的有治疗性的、对身心有益的感官花园,注重与环境的交互并营造各种活动场所,增加参与自然活动的热情,包括园艺治疗花园、沉思园、儿童游乐园、家庭聚会园、果蔬地等,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
国外医院建筑疗愈空间营造,通过与物理环境要素结合,引入艺术元素,创造花园式医院景观,提高疗愈环境的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
例如,美国俄勒冈烧伤中心的疗愈花园不仅可为烧伤患者提供户外的康复运动空间,同时也为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提供减压休憩的场所。
腿部烧伤的患者,通常需要通过步行来促进身体康复,为此花园中设置具有交替不同材质的路面——沙砾与混凝土,制造不同的触觉感知,吩咐步行体验。
有坡度的步行道。为保护患者自主行走,有坡度的步道单侧配有扶手。
烧伤患者因对阳光很敏感,为此花园里设有钢结构凉棚及爬满藤蔓植物的格架,花园内外的树木也提供了大面积的遮阳树荫,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休憩场所。
二
国内医院疗愈景观
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我国早期医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医学中依靠源自大自然的力量,通过运用植物、水和自然环境等给患者营造自然治疗的环境,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疗愈景观空间环境营造中,自然治疗是其中的一种方法。通过与大自然的充分接触,借助大自然的元素,减少患者对病痛的感知,促进患者的康复。
自然赋予人舒缓的心情,是辅助治疗的良药。以苏州儿童医院为例,苏州儿童医院分为6个不同地理特征的生态区域,从绵延起伏的山区到平原地带,体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
空间规划注重保护病人的隐私,提高舒适度。通过道路引导,减少患者公共空间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的独立性、安全感和舒适度。
空间规划以遵循景观的灵活性和病人体验至上的基本原则,以疗愈环境营造为导向,通用空间整合成组,每个组合空间都围绕着花园,获得充足的自然光照,营造自然疗愈空间和环境景观。
三
东西方疗愈空间的对比
中国的疗愈环境多从宏观角度出发,西方的疗愈环境更注重细节的落实。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二者本质思想是一致的。
实际使用中,西方医院擅长运用疗养花园,借助空间环境营造缓解患者的压力,达到精神层面上的康复。与此相比,中国自古便擅长运用大自然中的资源去作为治愈患者的良药。
疗愈空间与景观营造实践
——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秦皇岛医院为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秦皇岛医院,是第二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占地面积300亩,总建筑面积25.25万平方米,批复床位1200张,由9栋建筑组成,绿地面积7万余平方米,绿地率35.4%。
一
设计思路
以路为脉;沿脉以草坪、绿丘为线索展开活动空间;强化空间联系,创造多样的活动场所,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注重景观营造,强化植物功效。
1
打造基底。以曲线为构成元素、绿色为基底,创造适宜医院的绿色健康环境
2
引入活动。依据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设计不同景观功能空间。
3
配置空间。根据不同的景观功能空间引入疗愈元素,进行植物配置。
4
提升精神。以疗愈为核心,注重受众群体“参与性”,体现医院“人文关怀”。
二
空间规划
结构体块采用”一轴、三园、多庭院“的总体布局,将疗愈概念具体应用到每个结构分区中,且疗愈理念在三个花园中的应用都有不同的定位和功能。
三
方案调整
从传统的中国疗愈景观改变为融入西方理念的参与型和体验型疗愈景观。
四
中心花园
中心花园以“心灵花园”为主题,营造开敞、自然和谐,葱郁安全,积极向上的景观氛围,旨在营造一个能缓解患者的痛苦,让陪护家属放松,让工作人员心情愉悦的疗愈空间。
中心花园布置了不同景观的功能空间,营造适宜不同群体户外活动和休闲交流的空间。
中心花园内规划了雕塑区、老年活动区、儿童活动区,花园入口处设置了北医三院老建筑的景观墙。
五
休闲花园
休闲花园以“健康休闲”为主题,空间规划以柔软性为原则,在植物的四季变化中为医护人员提供最佳放松疗愈环境,营造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美景。
花园里还布置了网球场和篮球场。
六
康复花园
康复花园以“疗愈康复”为主题,空间规划注重营造静谧和私密的环境,植物选择以安全性为原则,种植种类益于肺部理疗。设置了环形塑胶跑道、康复步道、场地训练、亭台、手工种植区的结合运用,实现心灵疗愈与物理治疗完美结合。
1
康复花园——园艺疗愈区
园艺疗愈区分别设置了可移动木质种植台和不可移动种植台,方便不同类型的病患动手种植。
患者与植物进行深度对话,在心情愉悦中通过手部栽种等活动进行康复锻炼。融入自然的康复训练,真正实现了景观的“疗”和“愈”。
2
康复花园——训练场地
户外健身训练场地设置康复训练器材,将部分室内康复设施挪至康复花园中,让患者在一个适宜交流沟通的绿茵中进行康复训练,通过环境的营造,降低康复带来的痛苦,增强康复训练的乐趣。
3
康复花园——步道
针对不同康复人群,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康复步道: 沥青步道、细沙步道和卵石步道,并在步道侧面设置扶手。
不同材质道路用于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不同粒径的卵石康复训练步道产生不同的足部触感,设置辅助功能的栏杆扶手,满足不同康复人群需求。
4
康复花园——两宜亭
两宜亭结合康复训练功能,四面入口均为100mm台阶、150mm台阶、200mm台阶及坡道,既满足训练功能又可以给人门提供很好的休闲与交流的场所,亭内放置桌椅可供人们休息。
本文根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秦皇岛院区副院长刘晓丹在“第二十四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暨国际医院建设、装备及管理展览会”(简称 CHCC2023)的演讲整理而成,经过专家审核。
END
戳”阅读原文“,查找更多您需要的内容
电话:13248139830(门票)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