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点击 维科网电子工程 → 主页右上角 → 设为星标
据日经报道,日本芯片制造商罗姆公司在周二的董事会上宣布,将向JIP牵头的财团提供总计3000亿日元(约15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用于拟议收购东芝。
据称,如果收购成功,罗姆将向JIP领导的投资基金投资1000亿日元,还将购买为收购而设立的关联公司发行的2000亿日元优先股。
罗姆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其主要目标是“参与东芝的私有化并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据悉,参与此次收购的除了罗姆,还有金融服务集团欧力士Orix、日本邮政银行等等。01.
收购背后:功率半导体市场竞争加剧
罗姆参与此次收购提案的背后,很可能是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竞争的加剧。
罗姆表示,与东芝的合作和参与管理不是投资的条件,但它对未来的合作感兴趣,尤其是与东芝在功率半导体业务方面合作。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罗姆在电动汽车相关芯片方面表现出色,而东芝在工业机械方面表现出色,这意味着他们在功率设备方面拥有不同的客户群。他们不仅可以进行投资,还可以实现显著协同运营效应。
众所周知,罗姆也是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领先企业之一,该公司已进入功率半导体的全球投资竞争,主要是下一代半导体碳化硅(SiC)。
罗姆还将功率半导体定位为增长的支柱,并积极投资于资本投资,但在当前产业规模战中很难“独自存活”。因此,罗姆的这笔投资将引发功率器件领域的更大整合,当前许多企业都涉足这一领域。
比如,前不久芯片巨头英飞凌宣布,抛出历史上最大的单笔投资,50亿欧元在德国德累斯顿新建工厂。英飞凌新工厂强化了驱动低碳化与数字化的半导体制造基础。模拟/混合信号元件可用于电源供应系统,例如节能充电系统、小型汽车电机控制装置,以及数据中心和物联网应用。功率半导体和模拟/混合信号元件之间的交互让打造节能和智能的系统解决方案成为可能。
另一家芯片巨头意法半导体宣布将投资32亿美元与中国公司三安光电合资,在重庆新建一座新的8英寸碳化硅器件合资制造厂。该SiC制造厂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生产,预计将于2028年全面落成。该厂将采用意法半导体的SiC专利制造工艺技术,专注于为意法半导体生产SiC器件,作为意法半导体的专用晶圆代工厂以满足中国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再往前追溯,德国博世集团也在上半年宣布,将收购美国芯片制造商TSI半导体公司的资产,以扩大其碳化硅芯片(SiC)的半导体业务。TSI是专用集成电路的代工厂,而博世在半导体领域的生产时间已超过60年,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了数十亿欧元。博世表示,收购完成后,未来几年将投资15亿美元升级TSI半导体在加利福尼亚州罗斯维尔的制造设施。从2026年开始,第一批芯片将在基于碳化硅的200毫米晶圆上生产。
近年来,在光伏储能场景加速导入,以及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下,碳化硅市场将维持供不应求态势。尤其是电动汽车的投放进一步带动了碳化硅芯片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笔者注意到,罗姆针对碳化硅领域发起的攻势还不止于此。就在前几天,罗姆还官宣了与Solar Frontier Co., Ltd.就收购该公司原国富工厂资产事宜达成基本协议。此次收购计划于2023年10月完成,此后国富工厂将成为罗姆集团的主要生产基地。
(源自罗姆官网)
02.
“日本之光”卖身故事将迎来结局?
公开资料显示,东芝成立于1875年,有着14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创造出许多日本和全球第一,包括:日本第一个电灯泡、第一台冰箱,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因此东芝也被称为“日本之光”。那为何事到如今,东芝会沦落至“卖身自保”呢?
在本世纪初,东芝斥70亿美元巨资,拿下了核电设备生产商美国西屋电气大量股权,希望开拓全球核电市场。然而2011年的福岛核电事故给了东芝沉重一击。原因是福岛核电站6个反应堆中,3号机和5号机反应堆均由东芝供应,其中3号机损毁最为严重。
福岛核电事故后,东芝大量订单被取消,更拿不到新的订单,令深陷金融危机的东芝雪上加霜,从此走上了一系列的下坡路。
为挽救福岛核电事故和金融危机带来的巨额亏损,东芝开始了财务造假之路。首先是在2015年承认了公司在过去多年长期系统性的财务造假。东芝在7年里虚报了2300亿日元(18亿美元)的税前利润,并且三任社长都参与其中;2019年,东芝IT子公司又被曝光存在多笔“无法证实存在”的交易,数额高达200亿日元;2020年,东芝旗下一家全资子公司发现新的财务造假行为。
丑闻缠身下,“日本之光”到了只得依靠卖身的地步。
这不是第一次东芝被传出“收购”消息。早在2021年4月,就有东芝股东提出要把公司整体私有化,不过当时遭到东芝管理层的否决。2022年4月,东芝重启收购的战略审查,众多潜在投资者表达收购意愿。直到如今,由JIP牵头的财团阵营脱颖而出。东芝董事会表示已经批准了由JIP牵头的财团提出的收购方案。据了解,JIP将给出2万亿日元(15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50亿元)。
笔者查询发现,根据企业披露财报,东芝2022财年的营业收入33617亿日元,同比增长0.7%,运营利润1105亿日元,同比下降30.5%;净利润1266亿日元,同比下降达到了35%。
首席财务官平田正善在说明会上指出,在2022财年出现的大幅净利润下跌,是由于机械硬盘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导致相关存储业务承压。同时,东芝方面表示,2023财年的机械硬盘同样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因此全年的收入预期同比下降4%到5%,预期净利润降至1100亿日元。
尽管整体业绩不佳,但半导体业务依然是东芝的优质资产。包括功率、通用逻辑IC、射频器件、存储(HDD)等,在MOSFET领域东芝占有全球7.7%市场份额。东芝半导体主要针对工业、汽车等市场提供差异化产品,能够获得较高效益。这部分已然成为了并购资本垂涎的内容。
国际财团美国私募股权贝恩资本、全球私募巨头黑石集团、欧洲私募股权投资公司CVC等等都曾觊觎过东芝这块“肥肉”,参与了对东芝的竞购。
有意思的是,在2021年欧洲CVC提出以200亿美元天价收购东芝,但此举遭到东芝内部的极力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彼时200亿美元都没有拿下,如今却以153亿美元的价格同意了收购,看似选择了“贱卖”,实际上更多的或是日本方不愿意让这么一家具备庞大跨国实力的敏感企业和技术落入外国手中。不管怎么说,尘归尘,土归土,属于东芝的一代传奇故事,或许很快要落下帷幕了。
【相关阅读】
1、2、3、由于微信公众平台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加 “星标★”的读者,收到的推送仅有标题和小图,或者十天半个月都无法收到最新的推送。建议读者朋友们多点击“点赞、在看、收藏”,并点击微信公众号右上角的“设为星标★”,成为常读用户。
转发本文,添加小助手微信,赢取精美奖品!
【活动推荐】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