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留学生 | 王乙童 × 林圭佳栋,当平行线相交成点

来源:世展网 分类:家装设计行业资讯 2022-06-11 12:22 阅读:*****
分享:

2025郑州设计周

2025-08-18-08-20

距离42

                                                                                                    

企划前言 / Introduction

文明的碰撞是文化发展的源泉,每一种设计潮流的诞生,都源于独特的艺术风尚。

设计留学生系列,聚焦海外留学归来的年轻设计师群体。中华文明深厚的人文积淀,让他们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撷取西方文化的精粹,而多年的留学经历,又为他们的设计风格赋予了独特的异域气质。这一活动的初心,不止是记录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东西方文化的互渗,更是企图发现一种崭新的设计萌芽,探寻设计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设计留学生- VOL.08 

-

iDesign =  I

王乙童(Yi Tong) =

林圭佳栋(Lin) = 

王乙童与林圭佳栋,她们是90后设计师群体的截面之一。对话中除了探触新鲜观点,他们的硬核态度让笔者倍感意外——弱化追逐圈层的体面,在自我的清晰定位下,一头扎进认定的方向之中。

 

时光流隙,其留下的印记在身后层层腐朽。提及初相识到携手创立工作室的契机,从留学期间的同窗之缘,到工作时的默契互补,二人在一来一回的拌嘴中,对彼此的知己之遇亦能在细枝末节处轻易捕捉。

耐心似水是林圭佳栋给王乙童贴上的标签,雷厉风行是王乙童对林圭佳栋的评价。互补性格、能力相称、目标互逐,两条本不相交的平行线,通过西交利物浦大学相识,设计人生逐渐产生交集,汇聚成「有点设计」工作室。

#  缘起 · 西交利物浦大学

I当时选择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原因?

林:我在苏州读书的,高中就有到西交利物浦大学参观,因为当时有出国的打算就锁定了这所学校。童:这所学校是中外合办大学,是两年国内+两年国外学习的2+2形式。我家是兰州,一直向往着去发达的城市看看。后来是因为有想出国的打算,综合考虑就确定选择西交利物浦大学了。

 西交利物浦大学

I:西交利物浦是采用国内两年+国外两年的2+2形式,采用的是英国的教学体系吗?童:是沿用国外的,师资、课程体系都是跟利物浦一样,授课、考试都是采用全英形式。

I:学校本科、研究生的授课形式是怎样的?童:利物浦的话,一个老师带89个学生,然后会针对每一个人去反馈。部分课程是讲座的形式老师都是有实战经验的,自己开工作室或者在大公司担任设计总监,学校不会去限制你的发展方向

 王乙童在英国

I:毕设形式是如何的?童:首先老师会分45组,每一组各有2个老师带且每个组的课题是不一样。你选一个感兴趣的课题,入组后老师带着你考察场地、提概念,不断深化图纸等,老师会根据你的作品,反馈意见启发你。此外,学校会从校外请具备实战经验的公司设计总监进行指导。林:我们的毕业汇报与国内高校形式类似,以海报跟模型为主。一般毕设那一年做的模型会稍微大一点。#  留学 · 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I选择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原因是?它是一所集艺术与设计学科为一体的世界顶尖设计学院,其学校申请的淘汰率还挺高的?林:我本科毕业选择gap了一年先弄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后才申请研究生。这一年我去贵州的一个乡村博物馆工作,发现对老房子、旧房子比较感兴趣罗德岛设计学院恰好建筑改造专业,申请入学。

现在的建筑环境,并不太鼓励大拆大建,用改造的方式的话,它既保留了其历史痕迹,同时又能体现当下设计的理念,是我认可且愿意投入的方式。

童:她是年级设计课分很高的,一般50分是及格,60分是良好,她有80多分!

I佳栋,因为您本科在西交利物浦,研究生去的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两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有何不同?

林:它们的教学模式是类似的,但是分组学生数量更少一些,一个老师只会带56个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同学们的本科背景可能是社会学、人类学、环境、艺术史之类的,他们会带来不同专业角度的思考,跳出建筑本身,去钻研建筑造型材料等技术基础以外的深层链接。

 RISD Campus 罗德岛设计学院校园

I跨专业研读罗德岛设计学院的研究生多吗?

林:挺多的,它建筑跟建筑改造两个系,分别对应两个不同的分班形式。他有不同的研读时间选择,当然要求也不同,如果你本科是本专业直升研究生的可以选择读一年,非本专业的则需要选择读两年或者三年。

 

我是建筑的,于我个人而言一年所学的东西尚浅,我选择了读两年。选择读两年或者三年的,非专业的同学会多一些。

 作业展示

 林圭佳栋在美国

I留学时期,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老师?

童:毕业设计的老师,他是意大利一个老爷爷。他会对建筑的流线、体块进行推敲。其他老师当然知道普通做法怎么做,但往往不能根据我的材料或者结构给到我一个创新节点的新思路。我的毕设导师直接拿铅笔画出来,比如木头怎么贴、窗子如何开启、需要留多少厘米的缝用来通风……他给了我很多引导方向。

 

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西班牙的老师则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他会做一些很夸张的造型,比如说有4个楼梯,他会给每一个楼梯都做一个造型,色彩的运用上,整个建筑也会用很夸张的颜色,我认为老师的审美、做事方式都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

林:我的兴趣乡村建筑改造或者是城镇更新,才去学的那个建筑改造专业。但刚进学校的时候确实是有痛苦的时候。有些老师的设计理念并不是从当地人文、文脉这些角度出发,而是从软件入手。

但这也算是一段的经历,我感觉什么都要去尝试才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  能力互补,默契发生的起点

I:当初选择回国发展的契机是?

林:我本来也没有想要长期呆,我感觉更多就是去体验,多涨些见识。因为我对国内的建筑更感兴趣,国外其实更多就是去学习一下人家的设计思路或者他们一些手法。

I:回国之后发现国内国外的设计市场最大的区别是?

童:国内卷得非常厉害,像国外的话就比较佛系。

I:国外反而比较佛系?

童:因为室内项目,像国外需要设计一年,建筑项目则需要五六年才能完工。国内我们效率很高,若遇到比较急的业主,建筑项目从设计到落地,一年即可盖好。室内设计就更快了,从设计到落地三四个月之内就能完工。

I:两人的相识过程以及创办「有点设计」的契机是?童:我们大学的时候就认识那时候成绩很好,可能不屑和我玩笑)

而真正有交集是因为在同一个工作室的同事之缘,我们两个分配一起搭建一些项目。恰好她比较擅长概念,我比较擅长去拉形状,对接施工,所以我们合作得比较愉快,刚好很互补,所以今年我们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工作室。

 「有点设计」案台一角

I:在整个创业的过程中,两位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觉得遇到的困难有哪些?一开始会担心没有项目可做。

童:我刚开始的时候就很焦虑,我们自己成立公司相当于从零开始。没有落地案例提供,客户很难放心把东西委托给我们做。

 

林:我们公司还没有注册的时候,正好我们两都在我老家,偶然遇到老家的木匠师傅,他带我们去看了一个想落地的项目,给了我们发挥的空间。第一个项目就这样接下来的,后来才去正式走了注册的流程。

#  有点设计,拒绝千篇一律

I:目前「有点设计」主要研究的设计领域?童:建筑的新建和改造我们都做,这个是我们比较感兴趣的板块。我们可以建筑、室内一起做,这是我们的优势之一。我们的设计板块就是建筑、室内和景观。I:可以分享下近期在做哪些项目吗?林:我们现在主要做三个板块:一个是像网红经济较发达的江浙沪一带,对网红建筑或者打卡的这类建筑需求较大,所以我们有好几个项目都是做这边的一些咖啡厅、茶室,餐厅这一类项目;其次是艺术教育中心的办公室,比如清华大学创客中心、天津大学城旁边的创客智谷;最后就是乡村建筑板块,这和我之前在贵州乡生态博物馆工作经历有关,我们拜访馆长,希望之后能继续合作村里面的项目,这是我们未来会专门做的乡村建筑板块。比如当地木结构或者砖木结构做博物馆或者改造当地的小学。 

I:对设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哪些看法?童:感觉的工作室会越来越多,因为有想法的设计师会越来越多。他们会更有勇气或者能力独立出来,自己去探索实践。

 

林:平时都有关注,但我较少去在意现在的趋势或者潮流。随风逐流的意义并不大,更重要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一直避免做千篇一律的设计,大家并不会记住你。但是你能做出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且是达到自己满意的水准,那它就是一个好作品。

I:用一两句话评价一下对方吧!童:我觉得林老师(林圭佳栋)很有想法,让我们的设计更有内涵,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建筑空壳,林老师跟我在一块很搭。

 

林:王老师(王乙童)这个人很真诚,相信你从跟她访谈之间就能感觉到,不会有什么遮掩。而且她很有耐心,工地上遇到什么问题,她都会很及时、很积极去解决。

 

她生活反应慢,对于设计却反应出奇的快,在我还在苦思冥想推敲的时候,她就能给你出来好几个造型,这是我们互补的一面。把我的概念、我的想法,跟她的实际的形体去融合起来,最后碰撞出一个有意思的空间。

 王乙童&林圭佳栋

采访的最后以笑声结束,正午阳光钻进格窗间,一束亮闪闪的金线活力四溢,如他们身上散发的纯粹气息。从以校友身份的初相识到成为朋友,到如今的合伙人,他们对彼此的欣赏溢于言表。此刻他们正在工作室里埋头摸索着他们的设计未来,共同期待着「有点设计」发光发热。

 安吉木屋餐厅 

「  文创园茶室 

「  苏州ACG教学中心 

王乙童 | 有点设计设计联合创始人

英国利物浦大学建筑学硕士 (2019)

英国利物浦大学建筑学学士 (2017)

英国皇家建筑师Part1&2认证

中建协室内设计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

林圭佳栋 | 有点设计设计联合创始人

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改造系硕士 

英国利物浦大学建筑学学士

英国皇家建筑师Part1认证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全球青年学者计划”入选(2020)

文化与文化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织,孕育着崭新的设计潮流。设计留学生们代表着一股设计行业的新势力,独特的人生履历让他们的设计拥有了更多元的可能。未来的设计之路将何去何从?我们将以倾听、以交流、以探讨,去挖掘每一位设计留学生的留学故事,并在他们的故事当中,发现设计发展与艺术创作的全新可能。

感谢王乙童、林圭佳栋老师接受绝对设计专访

文中图片版权归其本人及有点设计工作室所有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2022广州设计周商务合作

相关家装设计行业展会

2025年广州设计周-家居设计展Guangzhou Designweek

2025-12-05~12-08 距离151
90173展会热度 评论(0)

2025郑州设计周

2025-08-18~08-20 距离42
2070展会热度 评论(0)

2026年郑州门窗业暨整屋定制家居及家具产业博览会

2026-03-06~03-09 距离242
7660展会热度 评论(0)
X
客服
电话
13924230066

服务热线

扫一扫

世展网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销售客服

门票客服

TO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