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行业资讯更多

绽放科研之光 | 9月CIOE,看中国光电前沿科研力量!

来源:世展网 分类:光电行业资讯 2023-08-17 20:56 阅读:11004
分享:

2025年北京光电子产业博览会-北京光子大会INT PHOTONICS EXPO

2025-06-30-07-02

距离56

《绽放科研之光》栏目聚焦为光电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院所/高校及孵化企业的科研成果和产品展示,盘点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变革的科研力量,全方位展示中国光电前沿科研成果,帮助企业和投融资机构精准对接科研院所及高校资源,寻找发展合作商机平台。

第24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将于9月6-8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办,CIOE同期光电子创新展重点展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前沿光电创新产品及技术。浙江大学光电学院、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中科院安徽光机所、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深圳先进院、西安工业大学、季华实验室、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北大长三角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国船舶710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半导体所、南京微纳、长春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及高校将带来多个光电产业链产品(企业排名不分先后)。本期光博君整理了部分预览,更多展品持续更新中,敬请期待!

文章篇幅较长,建议您先收藏扫描二维码参观登记,我们将于8月24日前发送原文档到您的登记邮箱。

部分展品抢先看(排名不分先后)

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展位号:6D82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起源于1952年在浙江大学建立的中国高校第一个光学仪器专业。作为我国高校中最早从事光学工程人才培养的单位,学院长期被誉为“中国光学工程人才培养的摇篮”,是世界知名的光学工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在七十年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秉承胸怀天下、蕲求真理、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励精图治,从创建之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建成了具有重要全球影响的国际知名机构,是国务院光学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单位和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指委光电专业教指分委主任委员单位,具有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雄厚的人才师资队伍和重要的科学研究平台。学院现有一个本科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光学工程、信息传感及仪器、电子信息-光电信息工程方向)、三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光学工程、信息传感及仪器、光通信技术)以及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光学工程)。学院建有光学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2007、2012、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被评为全国第一/A+,并于2017年和2022年先后入选首轮及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是浙江大学最具影响力的优势学科之一。近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

学院建有极端光学技术与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光电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光子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光学惯性与传感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浙江省光电磁传感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微纳光电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平台,设有光学工程研究所、光电工程研究所、光学成像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微纳光子学研究所、激光生物医学研究所、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光学惯性技术工程中心等7个研究所/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光电材料与器件、光电成像与显示、光电测量与传感、生命与环境应用等,近5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70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超11亿元,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00余篇,荣获国家/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奖励10余项。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86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校内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2名、青年长江学者3名,入选OPTICA、SPIE、IEEE 等重要国际学术组织Fellow 12 人次,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创新团队2个、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

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光电领域卓越创新人才为目标,迄今已培养优秀毕业生1万余名。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439人、硕士研究生423人、博士研究生371人,培养的学生获全国挑战杯一等奖、互联网+ 金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等荣誉。学院先后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个研究机构开展合作,持续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光电学院坚持将服务产业作为学科的重要社会责任,与地方政府及龙头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研究机制,打通人才培养、知识转化、技术咨询等相关环节,实现以学联产、产学结合。通过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强化研究基地技术优势对企业的辐射,向光电产业输出人才和技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光纤拉锥机

微纳光纤直径<300nm;

直径为400nm时,透射率>95%;

长腰区长度的微纳光纤典型值:腰区长度10cm,腰区直径1μm,基模透射率98%。

大口径光学元件缺陷检测系统

围绕“如何高效获取宏观范围内随机分布的微纳缺陷”的科学技术问题,提出并实现了光致发光多模态成像高分辨检测方法、自适应扫描策略及智能拼接方法等创新技术,研制的系列化缺陷检测高端装备成功应用于我国激光聚变大科学工程。

深空探测系列相机

浙大光电学院在航天微小型相机研制方面深耕多年,相机具有高可靠、高像质、低功耗的特点,已经历多次飞行验证。浙大承担了从嫦娥2号到嫦娥5T的多项工作,并在SJ-20、XX-4、XX-23等国家工程中完成研制任务,近期将继续在嫦娥七号、天问二号等国家重点工程中担任重要角色。

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

展位号:6D82

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是由浙江大学与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具有事业法人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聚焦智能光电、先进能源、数字安全、区域发展战略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工作。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智能光电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依托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科研的学科优势,汇聚海内外英才,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创新驱动构建光电技术及产业发展平台,努力构建嘉兴市秀洲区光电产业集群生态,建设具有区域优势和技术竞争力的光电领域创新研究中心和产业发展高地。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展位号:6B96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始建于1952年,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中科院长春物理所于1999年整合而成,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主要从事发光学、应用光学、光学工程、精密机械与仪器的研发生产。

建所70年来,长春光机所在以王大珩院士、徐叙瑢院士等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等多种先进仪器设备,创造了十几项“中国第一”;组建、援建了10余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单位,并为其输送了2200多名各类专业人才;有27位在本所学习或者工作过的优秀科学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并涌现出“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等众多英模人物;先后参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长春光机所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研产学并举”发展理念,在科研领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以神舟系列有效载荷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现有18个研究部室,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6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2个。长春光机所园区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园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作为中科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长春光机所设有硕士点9个、博士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在学研究生千余人。  

长春光机所现有在职职工25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外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7人,863、973各领域专家9人,国家级各类领军人才15人。通过实施科学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形成了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良好态势。

长春光机所的各项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曾荣获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共28项,中科院、省部级一等奖78项。2002-2003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11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4年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高性能光栅

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完善的刻划光栅及全息光栅母版研制专用设备,具备制作最大面积400mm×500mm中阶梯光栅和600mm×1700mm全息光栅的的能力。所研制的高性能光栅已应用于“天问一号”火星表面物质成分分析仪、“风云三号”太阳辐照度探测仪、“羲和号”Hα空间太阳望远镜等载荷以及大口径地基天文望远镜、DUV光刻机等科学装置和制造装备,并通过批量化生产广泛应用于原子光谱仪、分子光谱仪、生化分析仪等高性能分析测试仪器。

杂交水稻繁殖系种子荧光检测分选仪

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和减少世界饥饿人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解决粮食危机的有效途径。袁隆平院士提出的利用遗传工程手段繁殖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针对目前人工分选方法无法实现第三代杂交水稻繁殖系种子高精度、高通量、大批量分选问题,长春光机所研制了杂交水稻繁殖系种子荧光检测分选仪,该分选仪检测通量大于20公斤/小时,强荧光种子分选准确率达到100%,实现了对普通核不育种子与繁殖系种子的高通量精准分选,解决了制约第三代杂交水稻推广应用的瓶颈,对于促进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保持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世界领先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天问一号”高分辨率相机

“天问一号”高分辨率相机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制,已成功获取了我国首幅火星图像、0.6米分辨率着陆区、巡视器、火星车等高清图像,相机为我国火星探测着陆点的确定以及“祝融号”行走路径的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其图像数据将为科学家开展火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展位号:6B80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西安光机所)创建于1962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最大的研究所之一。西安光机所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在基础光学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瞬态光学与光子学理论与技术;在空间光学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辨可见光空间信息获取和光学遥感技术、干涉光谱成像理论与技术;在光电工程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速光电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先进光学仪器与水下光学技术。

高功率、高效率半导体激光巴条

突破了高效率芯片结构设计、高损伤阈值激光腔面钝化与镀膜、高可靠性巴条封装、高效微通道设计和加工制备等关键技术,研制出780-1060nm系列半导体激光自主芯片及器件。其中,单巴条连续输出功率≥200W,电光效率≥70%,器件寿命大于2000小时。单巴条准连续峰值功率≥500W(占空比8%),电光效率≥70%,器件寿命达到1x109脉冲。并实现了高功率巴条器件的批量化生产和工程化应用。

全海深无线蓝绿光通信系统

面向深海大数据、高速无线传输需求,研制全海深无线蓝绿光通信工程样机,通信速率20Mbps(分档可调)、通信距离100m@衰减系数0.03m-1、误码率优于1E-5、可支持深度:11000(安全系数1.25)。2020年成功助力实现了“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全球首次万米海底电视直播。

该产品也可应用于海洋作战攻防、深海科考、海洋牧业、海洋油气勘探、海洋观测等领域,实现跨平台的高速数据传输,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系列化高性能条纹相机

系列化高性能条纹相机,具备高时间分辨(fs~ps级)、高空间分辨(μm级)、大动态范围(>10000:1),是实现超快过程探测的重要设备。应用领域:激光聚变、物理诊断、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等离子辐射诊断、同步光源束线诊断、光通信及量子器件研究、激光雷达、高压放电、微纳米材料、生物医学等研究。现有用户: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上海光源、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展位号:6C8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强激光技术、强场物理与强光光学、空间激光与时频技术、信息光学、量子光学、激光与光电子器件、光学材料等。

上海光机所积极推进院地合作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已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格局。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已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智能激光制造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专注于打造一流的激光硬科技产业技术工研院;牵头承担的上海先进激光产业创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是上海市第16家,也是第一家“自下而上”挂牌成立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面向新时代,上海光机所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出发,勇于承担时代责任,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充分发挥上海光机所从激光材料、核心器件到系统集成的建制化研发优势,打通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到应用示范的创新价值链,为国家需求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努力把上海光机所建设成为世界激光科技研究中心,成为国家可以信赖的战略科技力量,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空间站冷原子微波钟

空间站冷原子微波钟主要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实现秒稳定度优于5×10-14、日稳定度和不确定度优于2×10-16超高精度时钟信号输出,并通过不同特性原子钟组合,在空间站构建超高精度时间频率产生和运行系统。空间冷原子微波钟直接目标是为空间时频系统提供一个高精度的频率信号,间接的目标是利用空间冷原子钟的优异性能开展相关基础物理研究及工程应用。

高功率衍射光栅

高功率衍射光栅是现代大能量、高峰值功率、高平均功率激光系统的核心元件,肩负着激光脉冲展宽、压缩、光谱合成传输等重要功能,并且在光开关、光通信、AR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高功率衍射光栅元件研制技术壁垒高,长期以来该类型光栅市场主要被美国和欧洲国家少数实验室和公司占领,而且高端产品对我国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面向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国防安全领域所需的高功率衍射光栅卡脖子问题,深入开展了一系列进口替代和填补国内空白的研究工作,有关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高能高功率激光装备的建设。

超连续谱激光器

超连续谱激光器是一种超宽光谱的新型激光光源,其光谱宽度可达1到数个倍频程。超连续谱在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荧光寿命成像,高光谱成像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展位号:6A86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安徽光机所)成立于1970年12月,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郊蜀山湖畔风景秀美的科学岛上。2001年5月,安徽光机所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行列,成为合肥研究院主要研究单元之一。建所50年来,安徽光机所始终秉承“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办所理念,致力于光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科学前沿、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及应用示范研究和开发工作。现已发展成为以大气光学、环境光学、光学遥感、激光技术、大气物理化学和光电子技术等交叉学科并存、以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及应用和战略高技术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航天载荷

根据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安徽光机所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共承担20多台航天载荷研制任务,将为我国大气环境检测发挥重要作用。安徽光机所研制的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GMI)、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EMI)、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成像仪(DPC)、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成像仪(DPC)、高精度偏振扫描仪(POSP)、大气校正仪(SMAC)搭载在高分五号、高分多模、环境2-A/B、大气环境监测、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等卫星上。

便携式红外激光雷达

便携式红外激光雷达基于激光遥测原理,实现大气气溶胶(颗粒物、沙尘、云等)消光廓线、退偏廓线、边界层等探测。整机采用小型化一体设计,体积小巧、重量轻,单人即可快速移动部署;使用1064nm人眼不可见光源,隐蔽性强;整机基于高防护等级设计,可适应大部分户外恶劣环境;整机功耗低、宽压直流电源输入,自动化观测,无人值守;支持定点垂直探测及水平扫描探测。可用于大气的连续探测、污染热点的监测、机场能见度的探测、高速公路团雾的监测等。

机动车尾气颗粒物数浓度(PN)监测仪

基于扩散荷电和电迁移原理,采用一种基于差分电流法的超细颗粒物数浓度的测量方案,可以实现高温燃烧源直接测量,大幅减少由于不同工况、不同油品等情况造成的粒径判别干扰,从而提高超细颗粒物数浓度的测量精度,有效克服以往测量技术准确度偏低问题,适用于国Ⅴ、国Ⅵ以上柴油发动机瞬态颗粒物PN的排放测试,具有响时间短、重复性好、颗粒物检测动态范围宽、维护周期长等优势。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展位号:6A80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简称光电所)始建于1970年。建所以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光电领域基础性、前瞻性、颠覆性的创新研究,逐步成为国家科技战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光电科技力量。申请专利1700余件,授权专利1000余件,发表论文5700余篇。光电所主要在自适应光学、光束控制、微纳光学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先后取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500余项科技成果。  

光电所建有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光束控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自适应光学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空间光电精密测量技术重点实验室等10个创新研究室,以及中科院成都几何量及光电精密机械测试实验室;拥有精密机械制造、先进光学研制、轻量化镜坯研制等5个研制中心,从光电系统“设计——试制(光、机、镀膜)——集成——测试”全方位、全流程保障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 

未来,光电所将坚持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持续产出创新成果、创新人才、创新思想,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无愧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时代担当。

紫外光刻机

原理特点:

自主研发的系列特种紫外光刻机,是紫外接近接触结合纳米压印的复制光刻类型。

主要应用:

可用于显示、通讯、发光、分立器件、传感器、MEMS、生物芯片等多种新型特种芯片的制备。

主要参数:

1.焦厚:最大可达毫米量级。

2.最大芯片面积:米级。

3.光刻分辨率:可达亚微米量级(结合纳米压印技术可达20nm)。

高性能嵌入式GPU处理平台

原理特点:

基于FPGA+GPU架构的高性能嵌入式GPU处理平台,能够在嵌入式FPGA+DSP信号处理平台上实时实现算法高速处理,同时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和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极大的拓宽了该平台的工程应用范围。

主要应用:信号处理。

主要参数:

1.对外接口:SATA 2.0接口(最高传输带宽3Gbps)。

2.板卡尺寸:110mm×130mm。

3.工作温度:-50℃~+60℃。

成像级/轻量化薄膜衍射透镜

原理特点:

成像级/轻量化薄膜衍射透镜,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显著优势,其热稳定性能良好,环境适应性强,口径可拓展,可拼接

折叠,光学成像质量高,衍射效率高,透射波前(RMS)优于λ/20(λ=632.8nm)等优点。

主要应用:

可应用于高分辨率成像、轻量化成像、新型成像技术等领域。

主要参数:

1.衍射效率:优于70%

2. RMS优于λ/20(λ=632.8nm)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展位号:6A110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建于1958年10月,是集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机构。研究所以红外物理与光电技术研究为定位,重点发展空天红外与光电有效载荷、红外凝视成像及信号处理、红外探测器、空间主动光电技术及遥感信息处理等技术。研究所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相关技术领域的特点,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覆盖“基础前沿—核心组部件—系统集成”完整研发体系。设有研究室13个,建有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红外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红外成像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红外探测与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空间主动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智能红外感知重点实验室。

空间站生物技术、生命生态实验柜

2022年7月2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生物技术和生命生态科学实验系统随问天实验舱发射,将在未来10年实现对在空间特殊环境下多类型、规模化、系统性生命科学实验和研究的持续支持。上述系统已圆满完成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线虫等5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在轨获取了大量重要科学数据,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空间培养实验,并实现了我国首台自研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空间应用。

“墨子号”量子卫星光传输载荷:量子密钥通信机+量子纠缠发射机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是“墨子号”量子卫星的有效载荷总体研制单位。王建宇院士团队与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合作,完美解决了星地量子科学实验中光束对准、偏振保持和单光子探测等多项核心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量子密钥通信机、量子纠缠发射机两大主载荷,实现了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科学和技术基础。

SOE-FA膜厚测试仪

SOE-FA膜厚测试仪使用非接触薄膜检测技术,原理基于光谱反射法。适用于检测10μm-200nm的厚度,具有无损、快速、简便、低成本等特点。可应用于各类精密表面处理工艺(如手机/平板电脑制造、金属板材精加工、LED制程、生物制药、半导体工艺等)的质量检测;通过定制化治具/夹具,可改造为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在线随动式精密检测系统;搭载共聚焦显微探头后,可实现更高精密度的膜层厚度测量。设备具有可拓展性,在面对不同的应用需求时,可以通过切换设备的波长范围甚至定制内部的光谱仪核心模块来满足需求。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展位号:6A130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的工学研究机构之一。2001年8月,根据学科领域和科研目标的调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所现有传感技术、集成电路材料、微系统技术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无线传感网与通信、太赫兹固态技术、高端硅基材料三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并依托上海微系统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超导电子学卓越创新中心。

十四五期间,研究所不断凝练发展目标,精心制定综合科研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和创新平台规划,集成电路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2022年成功入列科技部首批20个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硅片和高性能单光子探测成果入选“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超导集成电路技术填补技术空白,柔性脑机接口成果获得世界人工智能大会Sail奖,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创新目标,建设百年强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以微电子材料、传感器、物联网、高可靠性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国有投资企业,瞄准国家战略规划进行布局,建立从技术研发到创业孵化并实现产业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形成新微研发、新微孵化、新微资本、新微产业四大业务板块,直接与间接投资的企业超过百家,上市企业16家,以完全市场化的模式推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为自主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新微模式

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已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的模式。依托科研院所高端硅基集成电路材料、超导电子技术、智能传感技术及相变存储器技术等为前沿方向;以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全球领先的超越摩尔半导体芯片和先进传感器领域核心技术为中试化平台,该平台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之一;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平台,形成新微研发、新微孵化、新微资本、新微产业四大业务板块,成功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单点全集成红外传感器及芯片

国内首款全集成数字式红外温度传感器及芯片,集成24位高精度ADC,环境温度检测精度比国外同类产品提高15 倍以上,且自主设计的内圆外方热电堆微结构保证了热绝缘微结构的可靠性,降低了产品的噪声,较国外同类型产品测温性能大幅提升,广泛应用于医疗测温、智能穿戴、工业测温等领域。

900万去雾防耀光监控镜头模组

900万监控镜头模组,良好的去雾性能、防耀光性能,让监控时时清晰。满足电警和卡口的检测和拍照要求。支持20mm、50mm焦距,高清画质、实用性强、稳定性高;支持定制。

核心优势:(1)雾霾天气成像效果出众;(2)阳光/灯光影响下依然能保持优异的成像效果;(3)国内领先技术,镜片采用微纳工艺,通过偏振光成像,增强成像效果。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展位号:6D80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于2006年共同建立,致力于建设与国际学术接轨、与珠三角产业接轨的新型科研机构。经过十五年的创新发展,深圳先进院已初步构建了以科研为主的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创新体系”,由9个研究所、多个特色产业育成基地、多支产业发展基金、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新型专业科研机构等组成。深圳先进院重点布局健康与医疗、机器人、新能源与新材料、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等领域,在生物医学工程、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生物医药、先进电子材料、机器人、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领域已产生一批在学术领域有影响,在产业中推动技术革新的原创性成果。

水下浮游生物成像监测仪

浮游动物原位成像监测仪是一款集成多项原创专利技术的新型海洋浮游生物原位智能观测仪器系统。她采用先进的光学影像技术, 可实现对天然海水中体长 500 μm- 20 mm浮游动物的高质量彩色原位成像;采用基于边缘计算的人工智能技术 ,可排除水下干扰目标的影响, 实现对海洋浮游动物的种类识别丰度统计和体长测量;采用定期自动地深紫外辐射和机械刷除技术,解决海水环境长期布放中难以避免的抗生物附着难题;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 将海洋环境现场信息传回至用户的数据中心;可满足海洋科学研究、 海洋环境监测、渔业资源调查、生态灾害预警等多种实际应用需求。浮游动物原位成像监测仪集成像光学、 人工智能、海洋物联网、云端和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之大成,是实现“智慧海洋、透明海洋、智慧城市”理念的新选择!

水下多参数生化传感器

水下多参数生化传感器,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技术,实现COD、TOC、硝酸盐和浊度等多参数水质生化要素高精度在线监测;利用原位参比基础,抑制系统测量漂移,提高长期稳定性;小型化、低功耗设计,实现海洋监测平台集成;综合多种防生物污损技术实现长期原位在线监测。

光纤地震传感系统

光纤地震传感系统是以三分量检波器作为传感器的光学仪器该系统基于光纤干涉原理,利用相位生成载波和解调技术,通过检测光干涉信号的相位变化,实现外界甚宽频振动的加速度测量,测量范围±0.5 g,频率范围0.005 ~ 50 Hz,动态范围>120 dB,灵敏度50 dB re rad/g。该系统能够用于海洋海底地震监测、陆地地震监测。检波器采用全光纤设计,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低,防雷、防爆、抗电磁干扰,本征安全,检波器无需供电,已成功应用于海底地震监测。

西安工业大学

展位号:6A88

西安工业大学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高校,是国家“兵工七子”成员之一,是我国兵器行业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硕博培养层次完整的院校,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学校拥有光学先进制造与光电检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3个国家重点科研平台,拥有省部级研究基地27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军委科技委、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科技部、教育部以及各军种、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1000余项,荣获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90余项国防及各类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学校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先进单位。

单点金刚石车削加工中心

主要技术指标:最大加工尺寸:Φ 700mm;低频加工精度:   ≤  0.15um(与面型相关)高频加工精度:≤  5nm(与材料相关) 

主要应用场景:配备车削、慢刀伺服、快刀伺服、飞刀、磨削、铣削等加工方式。研究红外光学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光学塑料的光学表面加工工艺。探索传统光学元件、自由曲面光学元件、微结构光学元件的制造技术。

像素级激光雷达和域控制器

主要技术指标:频率:≥10Hz;视场角:120×25°;点云个数:400-600万PPS;等效线数(可适应):128/256/512/1024线;光源个数:4/8/16

主要应用场景:自动/辅助驾驶乘用车&商用车;无人物流车,机器人;RoboTaxi,RoboTruck,RoboBus, 智慧交通新基建等细分领域。

双向光学定心修切装置

功能:双向光学定心修切装置用于任意球面及非球面光学元件及镜头定心修切、滚边、胶合及装校偏心实时检测,是高精度光学镜头定心装配和光学检测必备的检测仪器。

技术参数:焦距:f= 206mm(平行光);转象倍率:2倍、5倍;工作距离:-217~∞~+386 mm;附加物镜焦距:311mm、207mm、105mm、52mm、-102mm、-206mm、-311mm

典型应用:光学零件的定心车削、磨边;光学高精度镜头的偏心测量、     定心装配;光学镜头或系统的偏心测量及偏心综合评价。

季华实验室

展位号:2B120

季华实验室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启动的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担任理事长和主任。季华实验室先期确定了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六个学科方向,部署了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半导体技术与装备、高端医疗装备、新型显示装备、先进遥感装备、增材制造、新材料新器件研究、微纳制造等八个研究方向。季华实验室将形成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核心人才为主导的强大科研队伍,取得一批“顶天立地”的重大科研成果,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力争成为本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超高分辨率OLED发光层像素喷墨打印成套验证装备

200mmX200mm OLED 发光层像素喷墨打印验证装备主要用于对OLED发光层像素喷印工艺、喷孔控制算法、墨路稳定性等进行验证,指导后续OLED 4.5代线发光层像素喷墨打印装备的设计工作。本成果目的在于突破新型显示喷印装备关键技术,促进我国显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技术跨越。

新一代有机电致发光(OLED)显示材料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技术是目前最有竞争力的下一代显示技术之一。然而,OLED显示材料与墨水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成为制约国内OLED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项目团队以OLED显示材料与墨水的国产化和低成本化为目标,围绕蒸镀OLED的发光材料与配套功能材料、印刷OLED的红绿蓝三基色发光材料,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满足OLED产线应用需求的成套材料体系。已具备OLED显示材料的批量合成与规模纯化,部分材料已取得量产突破,处于商业化推广阶段。

4K超高清Mini LED直显电视

本项目的实施突破Micro/Mini LED显示产业链芯片、驱动器件、材料、载板、封装等共性关键技术,建立新型显示产业链技术体系,实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产生达到行业一流水平的创新成果,满足新兴显示应用技术发展并拓展新兴应用市场。研制完成4K/8K大尺寸直显高清LED数字电视产品,使Micro/Mini LED成为大尺寸、超大尺寸显示技术主流。成果指标:4K大尺寸超高清直显LED电视。1.像素间距:0.4~0.8mm;2.最大亮度:>600cd/m2;3.对 比 度:>10000:1;4.亮度均匀性:>98%。

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

展位号:2A100

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是我国新型显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创中心以广东聚华新型显示研究院作为依托管理单位,是一家非营利性创新平台机构。国创中心作为新型显示领域专业化的创新平台,集中了产业链面板龙头企业、领域类高校及科研院所等100余家单位的优势资源,致力于以产业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推动新型显示行业持续创新,促进新型显示技术成果转化。

微显示孵化成果

VR Pancake光学模组 

-ZL530 三片式变焦方案

技术亮点:低色差、屈光度可调

近视度数调节:0°-700° 

FOV 95°-106° 

Eye box 10mm

Eye relief 11mm

屏幕尺寸:2.1寸

分辨率:2280×2280,PPI1512

模组厚度:21.12mm

单目模组重量:32.2克(含屏,5.7g)

微显示孵化成果

VR Pancake光学模组 

–ZL520两片式变焦方案

技术亮点:大FOV、全视场清晰、屈光度可调

近视度数调节:0°-700° 

FOV 100°-109° 

Eye box 10mm

Eye relief 11mm

屏幕尺寸:2.1寸

分辨率:2280×2280,PPI1512

模组厚度:22.90mm

单目模组重量:26.2克(含屏,5.7g)

微显示孵化成果

VR显示技术解决方案 

行业领先的手柄6DoF算法:轻量级的手柄检测算法——具有健壮的抗噪能力;快速且健壮的初始化和重定位算法;手柄高速运动场景下可稳定追踪。

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

展位号:6C90

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是由北京大学与南通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现任理事长由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院士和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共同担任,龚旗煌院士兼任首席科学家。

研究院依托北京大学的科研、人才优势及南通的区位优势,围绕先进光电材料、器件、装置和系统中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前沿引领创新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孵化科技企业,集聚培养高端英才,立足南通,为长三角区域光电产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强大的科技创新支撑,促进光电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

研究院设有技术研发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正在建设先进光电器件微纳加工与测试公共创新平台,此外研究院还在北京大学本部设立了前沿创新中心,开展前沿创新研究,为研究院技术研发提供创新源泉和技术储备。

金属纳米线中性气相刻蚀技术

透明电极是大部分光电功能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多种使用场景中,常需要进行图案化从而适应各种不同功能。我们开发了一种中性气相刻蚀方案,可用于金属/金属纳米线透明电极的图案化。既可以实现彻底去除被刻蚀部分的完全图案化,也可以实现刻蚀前后原金属纳米线宏观形貌基本不变,但已被局部切断不再导电的无痕刻蚀。

超高品质因子熔融石英光学微腔器件

超高品质因子熔融石英光学微腔器件是针对光通信及科研市场推出的新型谐振腔器件,具有品质因子高(Q>109)、体积紧凑、稳定性强的特点。可应用于低阈值窄线宽激光器、超窄线宽光学滤波、精密光学传感等领域。该器件基础材料为科研级超高纯度脱羟石英材料,封装结构采用了被动隔振式耦合固定技术以及全密闭惰性气体保护技术,极大提升了微腔器件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适用于光学及物理学前沿科学中的不同场景。

200 Gbps PSM4硅基光收发模块

200 Gbps硅基光收发模块,采用LPO技术,内部集成线性Driver和TIA。采用PSM4标准,兼容单通道50 Gbps NRZ和25 Gbaud PAM4直调直检光通信收发。模块发射端光学插损≤15dB,集成线性Driver,电压4Vpp。在单通道50 Gbps NRZ调制下,消光比≥5dB,信噪比≥5dB,单通道25 Gbaud PAM4调制下,TDECQ≤2dB。接收端响应度≥0.7A/W,集成线性TIA,跨阻放大倍数4k。

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

展位号:6C100

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和长春理工大学共建,于2021年3月28日正式落户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是中山市首个高精尖领域硕博联合实践教育培养基地。中山市总投资十亿余元,打造1000人规模的硕士、博士培养基地。

研究院本着“全球视野、争创一流、服务湾区”的原则,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为导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基于政、产、学、研等多种资源融合发展理念,构建紧密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教学研究机制,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基地、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国际湾区战略研究机构。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院训为:实践求是,审时度势,传承辟新,寻优勇进。

热防护材料及产品和光纤器件

热防护材料及产品和光纤器件,包括:硼改性酚醛树脂、复合仪器舱、大口径光纤光锥、光纤导向器。其中(1)硼改性酚醛树脂具有防中子辐射和耐烧蚀特性,可用于制备层压、模压复合材料。(2)复合仪器舱具有隔热、绝缘、耐高温、电磁屏蔽功能。(3)大口径光纤光锥,是由数以亿计光学纤维经过复合、排列、高温熔压、高温锥体成型制成的光学纤维传像元件。(4)光纤导向器能够实现图像的增强、缩小和倒转等功能。

自主行驶智能车辆Optobot VI型实验系统

本产品以综合教学与实训平台结合为基本设计理念,内容包括实时图像传输、点云地图构建、自主导航与局部避障、移动平台底盘控制,基于图像目标检测算法设计。满足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仪器科学与技术、自动控制工程等工科专业、高年级本科、研究生开放专业实验和实训教学需求。此外,该产品还可以应用于室内外的自主巡检、环境勘测以及物流搬运等场景。

激光光斑全角度分析与测量仪

在激光器的设计、制造和应用中,对其性能的评价尤为重要,尤其是光束空间性能参数如光束发散角、光场分布、束腰光斑尺寸、束宽积及光束极限倍率衍射因子M2等,这些空间性能参数的获取均可以在获取激光光斑尺寸的基础上推演出,因此对激光光斑尺寸科学全面地评价尤为关键。目前对激光光斑尺寸的表征均是建立在直角坐标系下求得X和Y方向的光斑尺寸,由于实际情况下激光器输出的光斑并非总是对称的,单纯的用光束参数的X和Y方向不能科学全面地反映激光束的品质。本产品在2D/3D光场分布实时显示与操作的基础上,给出激光光斑在与水平方向呈任意角度方向的尺寸及光斑尺寸边缘轮廓,科学、全面、客观地反映激光光斑的空间特性。

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一0研究所

展位号:6B110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研究所是以军为本、军民共进,集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所,是我国海洋装备系列全、实力强的科研制造机构。致力于水下攻防、水面电子对抗装备等领域的装备发展和技术创新,并积极开拓智慧城市、智慧海洋、智能装备和磁学等军民融合产业。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点。

国防科技工业弱磁一级计量站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管辖的法定一级计量技术机构,设置在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

自1958年建所以来,七一〇所就一直致力于磁学应用研究,经过几十年努力,逐步建立了亚洲一流的弱磁实验室,先后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和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认可委员会(DILAC)的认可。2007年,被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授予“国防科技工业弱磁一级计量站”,是国防科技工业19个一级计量技术机构之一。

弱磁一级计量站基于磁传感、磁计量和磁探测三大核心技术,形成了磁传感、磁测量两大产业雏形。其中磁传感主要包括磁传感器和及其应用开发的产品与设备,具体有磁通门传感器、磁通门磁强计、磁罗盘、测斜仪、磁电编码器、磁感应开关、车辆检测器和电流传感器等。磁测量主要包括磁计量测试服务和产生磁、测量磁、屏蔽磁的设备和系统,具体有磁场线圈、磁天平、无磁转台、磁屏蔽室、磁屏蔽筒等产品以及由他们构成的磁场复现系统、磁场屏蔽系统、磁场补偿系统、磁场测试系统等。

弱磁一级计量站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近60人,其中省部级专家3人,高级职称20余人,硕士、博士占70%以上。经过多年努力,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拥有发明专利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编制国家/国防计量技术规范13项。

建有恒定磁场、交变磁场、梯度磁场、磁矩等参数的国防最高计量标准9套,拥有高低温环境、现场、动态等特色磁学校准装置和软磁材料、永磁材料、弱磁材料等磁学测试标准和仪器设备100余台套,建有弱磁实验室16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近亿元。

弱磁一级计量站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先后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兵器、核、电子、部队等国防领域和地质勘探、海洋安全、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领域,为相关国防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磁罗盘

磁罗盘系列化产品由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组成,采用倾斜补偿技术,输出方位角、俯仰角、横滚角、三轴磁场分量和内部温度等信息。

具有体积小、方位角精度高、俯仰角和横滚角范围宽、角度响应快、功耗低等优点,适用于既对方位角精度有较高要求同时又对功耗和体积有限制的场合。

磁通门传感器

磁通门传感器是利用高磁导率磁芯在激励线圈交变磁场的饱和激励下,磁芯的磁导率发生周期性饱和与非饱和变化,使缠绕在磁芯上的检测线圈输出与外界磁场大小成正比的电压信号,实现对外界磁场的测量。产品具有体积小、线性度好、频响宽、噪声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弱磁场环境的磁矢量测量及磁场总场测量。

惯性测量单元

自主研发的高精度、低功耗IMU,可输出相对水平面的俯仰角、横滚角、IMU三轴方向角速率以及大地坐标系下三个运动方向角速率等数据。可提供多种波特率以及不同输出模式供用户选择,具有体积小、精度高、功耗低等特点。

广东省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展位号:6C120

广东省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是广东省科学院下属骨干研究院所之一,主要聚焦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应用技术研究,兼顾重大技术应用的基础研究,立足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事电子信息、半导体领域应用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以及行业应用技术开发。在第三代氮化物半导体领域具备贯穿全产业链的研发与中试支撑能力,在集成电路领域具备设计、封装、评测等多点支撑能力。拥有MOCVD等100多台/套关键设备,设备总价值过亿元。目前已建立材料外延、微纳加工、封装应用、分析测试四大科研平台,硬件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内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内少数拥有完整半导体工艺链的研究平台之一。

紫外LED激励光源

超低光学噪声的紫外LED光源系统采用经过现场严格验证的成熟电气、光学和热设计架构,而且经过证明能够发挥光学稳定可靠的性能。专为PSP和TSP测量系统设计,可以在连续模式、脉冲模式及高功率脉冲模式下工作,连续工作1小时,具备1‰以上光学稳定性,使用外部拨动开关设置工作模式,脉冲模式通过机箱的外部BNC施加TTL电压控制操作。

多通道高亮LED光源

采用4个大功率LED灯珠整合而成,可实现单路控制;亮度高,光斑无十字项,更均匀;各通道可单独控制开关和强度;支持TTL电平脉冲模式触发,可选配波长:365nm/385nm/395nm;460nm;520nm/560nm;625nm

高亮单通道LED 光纤光源

FB-U 高亮单通道 LED 光纤光源系列共有六款不同波长的输出光源:红光、绿光、蓝光、白光、紫外光以及近红 外光。该光源亮度高、光斑均匀、TTL 外部触发,响应速度快、寿命长,替换传统氙气闪光灯、卤素灯,可广泛应用 于检测工程、高速拍摄、半导体检测设备、工业照明、屏幕检测、科研用光源、医疗用光源等。该光源配备标准光 纤模块,可根据需要选配不同型号光纤,支持光纤配件定制。

南京微纳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展位号:6A96

南京微纳科技研究院是江北新区政府2019年重点引进、扶持的国际一流的高新科技产业孵化器,致力于微纳技术领域创新资源的整合,打造世界顶尖的微纳技术产业转化、产业制造的科创平台。主创团队由资深科学家和国内外重点院校教授组成,借助在二维材料、微纳光电、智能数码等重要方面的系列技术进展,集中开发信息技术、消费智能、大健康等领域的深科技产品。研究院下设研发平台,引入国际一流的研发领军人才团队专注原创性产品技术开发;下设产业平台,为孵化的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产业化服务和支持。研究院现本着一事一议的原则,欢迎前来洽谈相关项目的产业推进合作和基于微纳科技的新产品开发事宜。

芯片级光谱仪与超感知相机

公司设计、生产、销售芯片级光谱仪与超感知相机等产品,可覆盖可见、近红外、短波红外等多个光学波段。产品采用新型技术路线的阵列式光谱芯片,可实现高速的光谱、高光谱图像信息采集,将原来主要面向研发和实验室的光谱设备微型化、低成本化、快速定制化,大幅降低了使用门槛,可应用于生物医学检测、工业&农业检测、美容与个人健康、消费电子与物联生物制药、环境污染监测、食品健康等多个新兴领域。目前已完成行业首发百通道快照摄像头,PCR多通道场景应用与行业几家龙头客户通过可行性验证及产品定义,签署千万级定单。

基于微纳光码的新型防伪方案

基于团队多年在超颖材料的研发积累,利用人工纳米结构开发了超低成本的复合防伪材料。以人工超构材料微纳光码为技术核心,结合光学图像采集、信息转化加密、灵活集成加工、识别软件终端等模块,开发了微纳光码在防伪溯源领域应用的一种新型防伪方案。通过软硬件结合,将产品的相关信息整合纳入防伪信息链,提供硬件和算法的双重保真,具备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安全系数高等特点,兼具真伪鉴别与追踪溯源两种功能。目前已经完成核心“微纳光码”的设计、微纳加工制造及光码标签量产方案、智能识别终端、软件算法、数字光码产品开发等。

超表面光学元件与系统

超表面是由具有特殊电磁属性的人工原子按照设计排列的二维平面结构,可实现对入射光的振幅、相位、偏振等参量灵活调控,具有强大光场操控能力。元件采用纳米级设计制造技术,可极大降低传统光学器件的体积与重量,提升集成度,并可具有更精细、多维度的调控能力。目前可以实现应用波段(可见-红外)与性能参数定制化,分辨率、视场角、景深等指标相较于传统光学方案也可大幅提升。现阶段产业化应用主要针对微型化超薄镜头、高精度三维传感(ToF)模组、激光/光通信模组耦合及隔离器件等方向进行产品开发。

长春理工大学

展位号:6C106

长春理工大学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光学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光电特色和国防特色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是吉林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长春市共建院校,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

便携式激光清障机

便携式激光清障机可远距离定点清除架空线飘挂异物或树枝而不损伤导线,同时设备具有图像捕捉功能,能够对作业工程实时可视化监控。此外,还具有主动安全探测系统,作业过程中若有人突然出现在光路中时,能够在微秒时间内对激光器进行急停。激光清障设备由激光模块、电学模块和光学模块组成,三大模块在空间上相互分离,各成一体,体积小、重量轻。因此,抢修输电线路时,即使途经崎岖山路或遇雷雨天泥泞道路,也可方便、快捷地移动设备,使用上不受地域限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安全化、集成化、智能化、易操作。

无人机载高分辨偏振成像探测装置

本产品首次将强度、偏振、长波红外多维度识别技术结合,并辅以先进的图像增强算法、多源图像融合算法、FPGA内的嵌入技术以及光学配准技术。全天时多维度实现目标的高对比度、高效率探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展位号:6C9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电子与信息学科为特色,工、理、管、文、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目前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945.33亩,校舍建筑面积142.33万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开辟了我国电子与信息学科的先河,是国内最早建立雷达、信息论、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学校1959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1998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组建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2017年、2022年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是全国首批9所设有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首批9所设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首批2所设有全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试点基地、首批7所设有一流网络安全学院、首批33所设有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校之一,是全国8所设有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5所设有国家级密码科研实验平台的高校之一,建有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

学校聚力电子与信息领域,着力打造“根基牢、实力强、后劲足、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体系,设二级教学科研机构26个,建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7个二级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5个本科专业。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3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为A+、信息与通信工程为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A-,信息类学科实力国内领先。

远距离单目偏振三维相机

本相机结合计算成像理论,利用物理特征+匹配算法+特定设备的模型,打造了一套硬件+软件+平台的三维成像系统。且能以百兆每秒的无线数据传输速度实现被动环境下的目标范围场景信息获取,成功解决三维成像精度和距离矛盾的痛点,实现单相机、高精度、远距离三维成像,为信息时代医疗健康、动态安防等民生及社会保障发展提供技术动力。

多组分光声光谱气体监测仪

本产品基于光声光谱技术,突破了热粘性声学模型建立、微弱光声信号解调和电路集成设计等难题,实现了甲烷、乙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高精度监测,最低检测极限优于0.5ppm。可应用于工业过程监测、环境监测、油气检漏和生物医疗等领域。

微型纳秒激光器

本产品是一款无冷却的微型纳秒激光器,波长1064 nm/532nm/355nm等,脉冲宽度小于2 ns,脉冲能量1 mJ ~10 mJ,重复频率1~10 Hz,能量稳定性(RSD)好于0.5%,激光头尺寸φ20mm×50mm,可电池驱动。主要应用于手持式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激光诱导荧光光谱、脉冲激光测距、激光剥蚀、激光点火等。

北京师范大学新器件实验室

展位号:6C122

  

北京师范大学新器件实验室,NDL(Novel Device Laboratory)是1987年在国防科工委“七五”重点项目支持下成立,实验室拥有成熟的半导体芯片设计平台,半导体器件工艺试验平台以及测试平台,还拥有封装设备和技术。

NDL致力于弱光探测器SiPM (SILICON PHOTOMULTIPLIERS)及相关测量技术的创新与研发,独有的外延电阻淬灭型(EQR)SiPM,具有结构紧凑、微单元密度高、动态范围大、探测效率高、响应速度快、时间分辨率好、对环境温度较不敏感、性价比高,并且特别适合制作高分辨位置灵敏(PS)SiPM等优点,已经成为SiPM有代表性的器件结构之一。 

NDL擅长于为客户设计和生产定制的器件产品。这些产品按标准的半导体IC行业无晶圆厂(FABLESS)模式设计。

硅光电倍增器

NDL独有的外延电阻淬灭型EQR SiPM,具有结构紧凑、微单元密度高、动态范围大、探测效率高、响应速度快、时间分辨率好、对环境温度较不敏感、性价比高等优点,是SiPM有代表性的器件结构之一。

低增益雪崩光电二极管

NDL提供低增益雪崩光电二极管。

硅光电倍增器模块

硅光电倍增器模块主要用于弱光探测。ADU(Analog Detector Unit)包括SiPM探测器单元,前置放大单元,偏置电源和控制单元。TCPC(Time Correlated Photon Counter)包括SiPM探测器单元,前置放大单元,偏置电源,逻辑控制单元及数据传输单元。

太原理工大学

展位号:6C142

实验室是山西省测控技术与新型传感器工程技术中心、山西省新型智能传感与检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主要依托单位,现有山西省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并建设有山西省分布式光纤传感检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太原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室瞄准新型传感器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前沿,结合国家与地方产业转型的需求,围绕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探索传感检测中的新原理、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器件,并借助传感领域所取得的成果,重点攻关矿业、交通、安全、通信等产业中的核心传感技术。

光纤光栅解调仪(FBG)

光纤光栅解调仪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原理和扫描激光器解调技术,通过不同封装的光纤光栅传感器作为传感器件进行实现,可以实现对温度、应变等参量的高精度、多点进行实时测量,并上传至数据库储存。该设备具有结构紧凑、布设简单、维护成本低、多种参量监测和耐腐蚀性高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结构、工厂设备运行、矿山设施结构、隧道结构状态和航天设备结构等监测领域。

分布式光纤声波检测仪 (DAS)

分布式光纤声波检测仪基于相干探测的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原理,采用通信光缆作为传感介质,可实现分布式声波振动信号位置、相位、频率及振幅等信息的在线检测与解调,并可通过机器学习与硬件加速实现事件类型的智能识别,具有本质安全、多点传感、易于组网、抗电磁干扰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场所周界安防、能源管道监测、铁路运行监测、海底光缆防护等场合。

光纤多通道周界安防系统

光纤多通道周界安防系统采用激光干涉原理,采用通信光缆作为传感介质,以实现多防区声音、振动信号的在线实时监控。其通过监测周界入侵振动信号对光纤的影响,分析干扰信息,从而进行扰动事件判断和防区定位报警。具有本质安全、分布式传感、易于组网、抗电磁干扰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军事基地安防、文物古迹保护和油气管线监测等场所。

天津大学

展位号:6C138

天津大学集成光电子器件平台是天津大学重点建设的校级交叉学科平台,可以对外提供微纳米加工服务。平台累计经费投入8000余万元,总面积2200平方米,其中洁净区域超过1300平方米。平台拥有电子束曝光机、紫外光刻机、干法刻蚀机、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低压化学气相沉积等国际领先的大型高端仪器,涵盖薄膜生长、纳米加工、成像表征、封装测试的整套工艺环节。平台针对铌酸锂器件、超表面、光通信器件的加工工艺,拥有专业的工程师团队,充分考虑了如材料间交叉污染等问题,可提供高水平的芯片代工服务,在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等方面帮助相关单位和企业解决产品研发、工程示范的需求。

光电芯片代工

FIB加工的最小“天津大学校徽”,特征尺寸50nm.

光电芯片代工-铌酸锂器件

光电芯片代工-薄膜沉积工艺

*以上企业和产品排名不分先后

更多参展品牌及产品持续更新中,敬请期待!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相关光电行业展会

2025年台湾光电及激光展览会OPTO Taiwan

2025-10-22~10-24 距离170
62479展会热度 评论(0)

2025年中国光博会-深圳光博会CIOECIOE

2025-09-10~09-12 距离128
172911展会热度 评论(0)

2026年慕尼黑上海光博会LASER Photonics China

2026-03-18~03-20 距离317
170805展会热度 评论(0)

2025年深圳国际激光技术展览会LFSZ

2025-06-04~06-06 距离30
62321展会热度 评论(0)

2025年成都西部光电展-成都光博会CCWPE

2025-04-24~04-26 展会结束
45511展会热度 评论(0)

2025年台湾雷射展览会Laser Taiwan

2025-08-20~08-23 距离107
49380展会热度 评论(0)

2025年北京光电子产业博览会-北京光子大会INT PHOTONICS EXPO

2025-06-30~07-02 距离56
52884展会热度 评论(0)

2025年深圳华南先进激光及加工应用技术展Laser South China

2025-10-28~10-30 距离176
40238展会热度 评论(0)
X
客服
电话
15103086018

服务热线

扫一扫

世展网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销售客服

门票客服

TO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