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 勾勒石材的艺术:太行新宇美术馆

来源:世展网 分类:品牌展行业资讯 2023-09-06 15:03 阅读:10373
分享:

香港电子展(秋季)Hongkong Electronics Fair

2025-10-13-10-16

距离143

石板岩镇地处河南省太行大峡谷风景区,近年来正以“中国画谷”的定位,晋升为北方最重要的写生基地。基于乡村文旅振兴的背景,一座具有标识性的美术馆——太行新宇美术馆在镇口建造。

建筑修补村镇肌理,激活旧有仓库,活化山水界面,在局促的场地里,实现新旧衔接融合。此案中,设计方可持续地再利用当地旧有石材,创新传统石造工艺,营造出多层级的公众开放空间。

△远眺美术馆Coppak Studio

#1

以古为新的石材营造

 当石头成为媒介 

如同镇名“石板岩”所传递的,长久以来,这里的人与石为伴。由于缺乏耕地,围堰梯田经垒石而成,是山地区域长存的农业景观;而以石块为墙、石板为顶的村屋至今仍多有存续;镇里的老一辈们曾经“愚公移山”,参与建设红旗渠人工天河。石材建造的工艺更是从明清延续至今,吃苦耐劳的朴实民风使林州成为全国建筑之乡和重要的建筑劳务基地。

△ 行走在屋面Coppak Studio

然而,受到商品经济和廉价建造的冲击,当下石板岩镇的建筑往往放弃了石材营造技艺,转而采用更简省的方法。

设计方试图融合高效的钢结构建造和传统石材技艺。在此,石板和石块既是建筑材料,也成为展示的媒介。实验性的石材构造做法基于当地传统的延续和低成本建造的现实需求,既体现了绿色可持续的设计理念,也重塑了简约质朴的日常生活美学。

△ 屋顶与山石Coppak Studio

 石材工艺解读

红砂板岩丰富的色彩和肌理充满艺术表现力。设计方收集了大量的旧石板进行循环利用,采用新工艺将其在屋面上挂接。石板厚4厘米,平面尺寸约为60×80厘米,1600块总重达70吨。石板的铺设从东南角部开始,沿着纵横轴线展开,于西侧屋檐处收拢,在挂接过程中控制色彩分布,并随需切割,及时调整。为此,当地的工人师傅也简化了钢结构,通过两个高程点连线形成每榀桁架,方便施工的同时满足了屋曲的柔顺。

△ 弧形屋面上的石板Coppak Studio

△ 石板细部Coppak Studio

美术馆下方的山坡下挖,形成餐厅。餐厅南北侧的混凝土挡墙并不规则,挖掘过程中若遇到巨大石块,则因地制宜进行改变。其红色水磨石地面也以当地红砂石作为骨料。山坡挖方中产生的大量石块,被用于水边堤岸的砌筑和庭院景观石的布置。

△ 石砌堤岸Coppak Studio

△ 墙体细部Coppak Studio

△ 庭院的景观石与“洞天入口”Coppak Studio

△ “洞天细部”Coppak Studio

挖方及在溪流中收集的巨大石块被用作仓库阁楼的支撑基础,钢结构的轻盈与石块的粗砺形成鲜明对比。仓库的墙壁裸露其砖石肌理以展示画作,形成白之厅、黑之厅和工作室。卵石成为建筑结构的基础,也成为北侧庭院楼梯钢板上的平衡锤。

△ 支撑基础 Coppak Studio

△ 秋千平衡石Coppak Studio

△ 砾石支撑Coppak Studio

△ 黑之厅Coppak Studio

 熟悉的陌生感 

现代美术馆往往将艺术创作的情境与公众观赏情境隔离开来,以疏离的白盒子气氛营造对艺术品的膜拜,而在小镇的语境中,则需要塑造日常生活化的审美体验。设计方将简约质朴的建筑材料暴露,让终日面对石头的居民发现熟悉的陌生感,让诸多写生学子感受到自由开敞的交流空间,同时让艺术家“林虑山房”牧歌般的生活方式直面观众。

△ 多功能艺术展厅Coppak Studio

具体来说,之状延接的步道绵延贯穿于建筑立面,现代建材与本土砂岩石料交织舒展,诸多山水意象(曲巷、长桥、折道、石基、眺台、洞天、水壁)穿插其中,层层平台让人拥抱自然,新旧立面交换和谐,简约元素清新明快。

步入室内,旧有仓库被改造为展厅,自然巨石被用来支撑夹层,直率的材料表现充满质朴之感;而作为多功能艺术展厅的新建筑则裸露屋顶桁架,黑色麻绳和白色钢材形成具有张力的空间表达;底部咖啡厅的墙面提取红色砂岩色调,营造时尚氛围,21平米的单块落地玻璃保证了面向山水的广阔视野。

△ 轻盈的钢结构与砾石支撑Coppak Studio

△ 餐厅Coppak Studio

“旷奥对比”的开合手法贯穿于建筑动线之中,比如:

 西侧入口处,幽僻深邃的洞天小径—清朗深广的中部庭院—指向东侧深邃入口;

 在厅中看画—步入具有呼吸吐纳感的露台,远眺观山;

 具有包裹庇护感的仓库展厅—邻水,从大开窗中观看“荆浩画作”般的群山;

 深邃的下沉小径—开放的餐厅视野(21平方米的玻璃);

 连续的小径走上屋顶—在逼仄环境中突然打开视野,自然山谷围合屋顶。

△ 建筑细部Coppak Studio

#2

从环境中生长出的“地标”

 对旧场地的观察与思考 

场地处于镇口桥头一隅,高矮建筑环簇着这处三角形的地块。南北两侧不同的建筑物暗示着美术馆常见的两种类型:

南侧的巨大方盒子建筑曾经是供销社、扁担精神展览馆和宾馆的复合体,仿佛一座脱离现实的白方空间,在中国乡土语境下有些“水土不服”;北侧的仓库则采用乡土符号,以坡屋顶建筑群满足文化怀旧的想象,但易被淹没在复杂的城镇肌理中,沦为刻板的表演。因此,设计方选择采用不同方式对此地进行改建。

△场地原貌王冲工作室

 新地标:实验一种新旧融合的空间界面 

在房屋包围下,这片三角形场地已经成为厨房排气和公厕化粪的消极空间。为了满足采光通风的要求,设计方从中切出狭长的庭院,实现西侧街道和东侧水岸之间的人流联系,并将剩余空间全部留给美术馆,与北侧的旧仓库连为一体,实现小镇肌理的缝合。

△改建后的建筑与周边环境Coppak Studio

当地居民和游客说到建筑常会提及两点,一是微妙的曲面和明亮的石材色泽,使其从环境中轻松地跳出,以“和而不同”的姿态从规整的村镇肌理中彰显而出,增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灵韵。二是建筑犹如从山体环境中生长而出,有机呼应,似乎已矗立多年,在地感强烈,其野性能够点题太行文脉。

△ 有机生长张一飞

#3

功能多义的公共艺术场域

 社区愿景

石板岩镇可被视作中国城镇变迁的切片,新千年后,山水禀赋使其旅游产业兴起,服务于写生和旅游的餐饮、商业、住宿的第三产业逐渐形成,但商业模式趋于同质化。

近几年,围绕“中国画谷”的产业升级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营造一种联系当地居民、艺术家、写生学生、政府、游客的社区可持续生活方式?创意阶层的集聚、在地化艺术社区的打造、公共艺术的发展以及文化共同体的构建,能否将城镇化带入新的阶段?融合历史遗存和新空间的美术馆,正是绘制新生活方式的一个脚步。

△ 写生的学生Coppak Studio

△ 艺术家在创作Coppak Studio

△ 观展的人群Coppak Studio

 不被精确定义的空间 

相对于精确定义用途的美术馆,设计方更期望在乡土语境中实践一种可参与的公共艺术。它提供自由的空间布置,为社群生活提供无限的使用可能性。

为此,室内大厅被赋予通用化的灯光设计,像是一条展廊,可以举办画展、手工艺品和农产品展销会、民间传统戏剧表演、小型会议、艺术讲座等活动,亦或仅供人们休憩闲聊。

美术馆的多义性更体现在室外空间,多重入口和贯穿路径连接河岸与街道,临水侧亦设置多层级的开放平台。夜晚,游客们在此用餐,白天,这里又是绝好的写生地。餐厅屋顶可以举办艺术发布会,也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广场舞的舞台。建筑上的观山露台,屋顶的游道(婚礼走廊)同样赋予公共生活多重想象力。

△ 室内展览空间Coppak Studio

△ 室外包容的艺术场域Coppak Studio

  设计图纸 ▽  

△ 总平面图  王冲工作室

△ 负一层平面图  王冲工作室

△ 一层平面图  王冲工作室

△ 二层平面图  王冲工作室

△ 场地剖面图  王冲工作室

△ 洞天构造与新旧交接构造图  王冲工作室

△ 节点构造图  王冲工作室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太行新宇美术馆

项目类型:乡村振兴、旧建筑改造

项目地点: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石板岩镇

设计单位:王冲工作室

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建成时间:2022年10月

艺术家:孟新宇

业主:太行新宇美术馆

设计指导:张宝玮、张一飞、张东光

建设:石玉生、赵存

深化和施工:党付赞,华安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摄影:朱雨蒙,Coppak Studio;张一飞

入镜舞者:李依诺

本文由设计单位 @王冲工作室

授权发表,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欢迎点赞留言、在朋友圈分享“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预约2024面聊

会务组联系方式  

电话:13248139830(展商名录/门票)

相关品牌展行业展会

2025年香港春季电子展-香港消费电子展Hong Kong Electronics Fair

2025-04-13~04-16 展会结束
352697展会热度 评论(0)

2025年香港资讯科技展-香港国际科创展ICT EXPO

2025-04-13~04-16 展会结束
93693展会热度 评论(0)

香港电子展(秋季)Hongkong Electronics Fair

2025-10-13~10-16 距离143
137224展会热度 评论(0)
X
客服
电话
13924230066

服务热线

扫一扫

世展网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销售客服

门票客服

TO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