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从顶层规划到微观空间营造、从前端流程管控到终端体验触达,设计之于行业的方方面面已然成为一个“解题利器”,也正成为发展与增长的一个潜在“密码”。
点击查看,精彩现场
应运而生的「2023全球家居发展论坛-中国家居商业设计趋势大会」,由中国家博会(上海)与设计新媒体-灵感家共同发起,在9月5-7日于上海虹桥·国家会展中心圆满举行。
大会现场,20+主讲嘉宾从城市更新、可持续设计、技术变革到生活方式、文化融合、空间塑造等角度,展开分享。
在《友好环境与可持续设计趋势》分论坛上,知名城市规划专家、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先生,以《全球系统视角下的城市零碳转型》带来主题分享。
当天演讲实录,详录如下:
城市零碳转型,成为当下备受热议的话题。
在大众认知中,碳中和、碳达峰无疑是一个重担及极大的转型挑战。然而,其中也蕴含着“让城市更加美好”的机遇点。例如,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巴特西发电厂,该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末停止供电。
伦敦政多次计划复兴该地区,但从2012年才正式开启“再生计划”,这是伦敦近年来少见的历史建筑改造和城市再生项目,也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多家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设计公司参与项目,其中主楼部分,基于“场景营造”、主张土地的混合使用,落成后预计将成为伦敦最大的办公、零售、休闲和文化区之一,将有超过25,000人居住和工作。
由于“双碳”目标而关停的高能耗厂区,在重新设计和改造后,能有望变成城中最让人向往的零售和休闲空间,这无疑也让我们看到了出于减碳、减排目标的城市规划行动所拥有的新发展可能,而不仅仅是一个道德性的挑战。
气候问题的主导因素
当前关于气候的经济、社会议题多如鸿毛,需要我们懂得识别,溯本清源、以正视听。在NASA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报告中显示,在工业革命开始前,地球平均温度受地球绕地轴运动的倾斜角度和轨道的影响,而进入或退出冰河期。而太阳温度、火山活动,也是影响甚微。而在近125年来,温室气体排放是地球变暖的主导因素,植被砍伐、臭氧层破坏、气溶胶侵蚀等则起到叠加作用。
温室气体增长的成因与危害
温室气体,主要来源是三种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而从世界碳排放大国的变化历程来看,中国的碳排总量、从2004年开始超过美国,并以极快速度载增长。如今,我国的碳排总量是美国的2倍,而人口总量4倍于美国,换算下来,我国的人均碳排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的1/2、以及欧盟的平均值。
而其中,关键的事件节点在于:一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参与全球化生产、成为“世界工厂”,工厂的转移在带来更快发展的同时,也将碳排放转移到了中国;二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现代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每年至少有3,000万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这些人在衣食住行上的新需求,无疑也带来了更多的碳排放。可以看到,从生产侧到消费侧的巨大变化,让中国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占到了全球的1/4。
相对于已经“碳达峰”的发达国家,中国及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路上仍是任重而道远的。尤其是,在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及不牺牲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当下还出现愈发频仍的极端气候现象及破坏性天气灾难,也意味着“气候难民”不再是末日科幻电影的虚构素材。
据数据估算,地球变暖而导致海平面变化,每上升约0.3米、将有约155.4平方千米的陆地被淹没,而这意味着1.9万人失去住所、10万工作岗位消失。这也敦促着政府、企业及个人更加关注气候议题,投入更多的资金、资源及精力去实现“双碳”目标。
“双碳”的路线图及时间表
全球目前大多数主权国家已承诺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战略目标;而我国发改委也制定“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及时间表”,全国八大行业的实施计划和23项保障方案也陆续出台。这些行动方案大多集中在行业和供给侧,而尚未制定消费侧和城市维度的相关内容。
从生产行业领域来看,发电及供暖、建筑及工程建设以及交通,是三个相对较大的板块。
而从消费侧来看,也是当下讨论中意义相对较大的部分;其中占比最重的是道路交通、其次便是建筑包括商业及住宅等。这两大板块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意味着更依赖消费者来推动减排工作。
道路交通领域的“零碳”方案
交通方面,减少传统能源汽车的使用率、鼓励公共交通及其他低能耗出行方式、优化城市格局规划及道路交通网建设等。
例如,上世纪70年代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并进而引发全球能源危机,荷兰通过在全国施行“无车周日”活动,在星期天禁止全国范围300万辆小汽车上路、同时将道路开放给其他各类出行方式,从而减少国内石油消费,将石油能源危机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尽可能降低。
哥本哈根曾于日前宣布,2025年建成全球首个碳中和首都,其良好的城市规划是这一承诺的重要保障。而规划的基础是40年代起施行“TOD+EOD”的手指规划,即以公共交通引导发展(TOD)原则进行城市开发, 确保市民便于也乐于使用自行车、公共交通系统出行,同时由此发展出的城市紧凑型放射状形态,也有利于当地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来确保能源供给的减排,并在“手指”间的土地应用关注自然、生物多样性的EOD开发理念。这一基于自然的城市土地利用方案,促使哥本哈根在2025年可实现100%净零排放的目标。
而透过对比巴萨罗那与亚特兰大、匹兹堡和斯德哥尔摩等人口数量相当的城市,可发现居民对汽车出行依赖度更高的城市、也有着更高的人均碳排放量。而其背后则透露出城市的规划、公共交通服务及设施的布局等治理水平的高低。
从城市构建与规划入手,是建设一个具有高挑战性、强竞争力的零碳城市的要点。
建筑领域的“零碳”之路
出行交通领域之外,建筑作为另一大能源消费领域。但其在“碳中和”目标达成的进程上是远远滞后的,目前大有远离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的趋势,差距从2019年的6.6%扩大到2021年的9.0%。
把建筑能效放在首位、打造成本可控的可持续建筑,将能提供大规模且低成本的减排贡献。其中,提升建筑能效、减少建筑能源需求,是相对更为实惠途径。
英国政府在2018年出台法规,要求所有登记的出租房产须满足最低能耗标准、才可进行交易。一般而言,房东更偏好高能耗的廉价电器,以降低成本消耗。政府从由此切入,将房产建筑的能耗及碳排放进一步降低。
实际上,现有技术已日臻成熟,国内不少机构例如世界资源所、以及我所在的ITDP,能在不依赖任何创新技术革命的前提下,帮助中国城市降低89%的碳排放。
例如EE板块的“利用墙壁、窗户和屋顶体量/材料进行被动制冷”、RE领域的“太阳能集热灶、太阳能冷却”,以及将光伏发电方案与建筑物相结合的光伏建筑等。而目前更多的桎梏在于,如何更快速地推广这些技术。
挪威Powerhouse Telemark,利用造型夸张的24°倾斜屋顶,扩大屋顶表面与太阳光线的照射面,确保光伏顶棚和建筑的光伏电池包覆的南立面收集到最大量的太阳能。
而室内则尽可能减少浪费、以标准化原则确定不同空间的色彩及材料方案。外立面,使用当地的木材、石膏及混凝土,且不作过分加工处理,减少“碳足迹”及能耗;内部也选用大量的回收材料,如瓷砖由70%回收渔网支撑、木地板则由废料中提取的工业灰镶木地板制成。
西雅图净零能耗高层住宅303 Battery,是世界上第一座净零能耗高层公寓。通过预制件的装配式技术,以及室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降低建造能耗。同时,在屋顶、外墙、阳台上安装600多块太阳能电池板,实现对全建筑的供电;而室内选用的超高能效空调系统,其耗电量仅为传统同类产品的4%。
除了光伏技术以外,新型木建筑材料-重木CLT正交胶合木的出现,更意味着负碳建筑实现的可能性。
瑞典Sara Cultural Centre,预估建筑50年的生命周期。提前分析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营期间排放的隐含碳、封存在木材中的碳以及建筑生命周期内的可能排放量;由此得出的数据,计算建筑物内木材的使用量,保证木材吸收的碳是建筑物建造过程中排放的隐含碳的两倍,从而向世界证明高层建筑达到碳中和的可能性。
荷兰鹿特丹Floating Office,漂浮在水面的办公建筑通过利用太阳能及水源热泵交换系统,达到能源上的自给自足。结构上采用全木结构,运用木材碳汇的特质减少建筑物的隐含碳排放。
选用气候友好的被动或主动式制冷措施、实现建筑供暖与热水系统电气化、利用数字化手段灵活协调用能需求及整合分布式能源、优先考虑本地生产的高质量零碳可再生能源,以及考虑地区特性、因地制宜对不同实施路线进行组合等,也能有效减少建筑业温室气体排放,展示出建筑“碳中和”的多样可能,成为迈向零碳建筑的可行性路径。
气候问题,对各行各业来说,都是进行系统性变革的重要战略机遇。面对“碳达峰”,可以采用提供可再生能源占比、制定达峰目标和方案以及限制高排放项目等措施,逐步减少碳排放而实现。
而“碳中和”则需要更多的气候智慧,基于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解决暗藏的不公平问题、推动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到构建新的社区、机构和经济,确保城市和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等等都是深度、长期的变革之路。而这背后隐藏着可观的机遇以及未来发展的动力,如何把握则在于各自从多大程度地理解气候问题、支持气候议题的发展。
2024年9月11-14日
第54届中国家博会(上海)上海虹桥·国家会展中心敬请期待!
温馨提示:由于公众号推送机制改变,欢迎进入订阅号主页,将中国家博会CIFF设为“星标”,不错过精彩文章。
免责声明:本宣传资料所涉及的所有图文及数据仅供参考,精准信息以正式批文或确认文件为准,我们尊重创作,注重分享,所转载的图片、资料、视频等来源于网络,知识产权归该权利人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最终解释权归中国家博会所有。
电话:13248139830(展商名录咨询)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