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2023年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的特别项目,“童书+非虚构类图画书”特展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亮相,短短的三天展期内,吸引了无数大小读者纷纷驻足,展现了其引人入胜的魅力。展览中的精美图书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兴趣,每一本书仿佛是珍宝般被读者捧在手中,细细品读。

本次特展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的联合研究成果,由博洛尼亚大学儿童文学副教授乔治娅·格里利及团队成员伊拉里亚·丁德利承担国际策展工作,分析过去十五年全球出版的非虚构图画书,展示200余本国际原创作品。不同于虚构类童书,非虚构题材更侧重科普与真实感,犹如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尽可能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回答孩子们的疑问,帮助他们了解世界的奥妙。
国内策展工作则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图画书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陈晖及团队承担,带来50余本中国原创优秀作品。中国展区构思注重图画书内容的多样性,同时特别关注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他们精心挑选那些能够生动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图画书,以展现中国文学的深厚底蕴。




如果你错过了今年的童书展,或是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未能尽兴地体验,别担心!作为徐汇少儿阅读季的一部分,CCBF携手城市联动合作伙伴UCCA Kids,“童书+非虚构类图画书”特展将于11月26日-12月3日在UCCA Kids上海展厅再次呈现。这次延展将为观众们提供更多的时间,深度体验每一本引人入胜的童书和非虚构类图画书。我们诚邀各位热爱阅读的朋友前来参观,再次沉浸在“大美世界”的魅力!

*本展览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无需预约
日期
2023年11月26日至12月3日
地址
UCCA Kids儿童艺术中心
徐汇区建国西路262号
开放时间
周三至周五 10:30-18:30
周末9:00-18:00
在童书展期间,CCBF也特邀了绘本棒棒堂主理人小巷为我们带来“童书+非虚构类图画书”特展的深度导览,就让我们先跟随她的文字进入非虚构图画书的世界吧。
(说明:已经引进中文版的图书,在文中一律使用中文版译名;未引进的图书使用原名并辅以直译)
01 非虚构,可以这么分类 !一个非虚构绘本的展览,可以分成哪些部分,设计什么参观动线呢?在没有亲见童书+之前,我想大概就是按动物、植物、微生物、矿物这样的分类方式吧。只能说,我!太!狭!隘了!我所有的想象,不过是这个展的十分之一,即名为“爱丽丝”的那一个展区,它也是我们参观童书+第一个展区。
“爱丽丝”之名来源于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狮子看到爱丽丝后,好奇地问她:“你是属于动物、植物还是矿物?”独角兽在旁边说:“她是一个神话中的怪物!”有些反讽是不是?但不得不说,经典的分类体系,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入门。爱丽丝展区有很多光看名字就非常“非虚构”的书,如《岩石,如此活泼》(奇想国引进)《蜜蜂》《无处不在的鱼》(均由浪花朵朵引进),《一千零一只蚂蚁》(小猛犸引进)等。
爱丽丝展区之后,依次进入以下10个展区。收藏清单展区:以独特的主题、特征来分类的百科全书。
词汇和语言展区:语言、文字,以及图形、标志等视觉语言的书。
感官展区:关于声音、颜色、味道等五感的书。
尺寸、数字与测量展区:以数字、计算来描述世界的书。
差异/相似展区:探讨不同物种之间、人类不同文明与民族之间差别和相似性的书。
进化展区:以进化的观点描述世界的书。
运动展区:从宇宙到人类、动植物各种各样运动的书。
空间展区:从星际空间(太空、地球)到自然空间(池塘、海洋、山地)、城市空间、家庭空间等我们栖息之地的书。
时间展区:关于人类对时间的探索、理解的书。
可见/不可见展区:对世界的起源、生命的奥秘、无垠的宇宙、看不见的微生物等探索的书。
最具趣味和创意的展区,是收藏清单展区。每一本书,就像一个微缩的博物馆,甚至像小朋友们藏在床底的百宝箱。
这里有《给孩子的世界说明书》(中信引进),比利时艺术家汤姆·斯汉普,以满满当当的细节,展开对车辆、动物、衣着、运动、节日等数十个场景的描绘,简直就是一个奇趣博物馆!
有超级精美的《分类之书》(接力出版社引进),以一个男孩一天的经历,串联起从人到猫、交通工具、奶酪等各种事物纷繁复杂的分类,让人叹为观止。
现场拍的英文版和简中版封面
最温柔的展区,是感官展区。
经典的有乌克兰夫妻档作者的《声音之书》《视觉之书》(接力出版社引进),《我们的感觉》(爱心树引进);还发现了一套特别好的婴幼儿纸板书,分为水、火、天空、土地四本,每一本都以简单的文字和图画,鼓励小小孩去用自己的身体,观察与感受世界。
最丰富的展区,是“运动”展区。有动物的迁徙,植物的传播,河水的流动,风筝的飘荡,也有人类的移民与探险。
左边为讲述美国66号公路历史的Route66,右边为关于人类移民的Migrants。也有我们曾经推荐过的《你要去哪里?》(浪花朵朵引进),一本书涵盖人、动物、植物、风、水、星球的运动;更有对行走与停留的哲学思考,上天入地,穿梭古今。
02 非虚构,可以这么广阔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非虚构绘本就是传递知识的科普绘本。是,又不是。非虚构一个重要功能是探索世界,传递知识;但是,它远非局限于此。什么是世界?具象的,抽象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自然的,人文的;现在的,未来的,过去的……传递的又是什么?是知识,也是探索的过程,思考,想象,甚至,期许。
在“爱丽丝”展区,有一本叫The Atlas of Monsters(《怪兽地图》未引进)的书,作者以相当扎实的田野调查,寻找世界各地的“怪兽”,并绘制成世界怪兽地图。
在中国那一页,我看到了孙悟空、僵尸、龙王、貔貅……也对其他国家的怪物传说充满了好奇。
对虚构事物的非虚构探索,也是非虚构绘本。在“收藏清单”展区,我看到一本关于弹珠的“小百科”:Billes(《弹珠》未引进),从弹珠的颜色、图案,到弹珠的玩法、弹的手势等等讲得清清楚楚。
为一颗小小的弹珠创作一本书,有价值吗?我觉得很有价值。
“感官”展区的Les voyages du parfumés(《寻香之旅》,未引进),记录的是人类寻找鲜花和香料的历史。
这个题材的文字书有不少,绘本可是头一遭遇见。“语言”展区的《噢!原来如此》(启发引进),以非常精巧而有设计感的画面,讲述高矮、大小、强弱等相对概念。
这一次,非虚构绘本探讨的是抽象的语言和概念。“差别和相似”展区里,朱莉·莫斯塔德的We All Play(《我们都在玩》未引进),把动物和“人类幼崽”的行为放在一起比较,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我们都在玩。
这是非虚构绘本里呈现的无差别之心。“时间”展区里《以后会怎样》(蒲蒲兰引进),一个小男孩不断以“以后会……”,表达着他对世界的观察、认识和疑惑:
春天过后,夏天会帮我们脱去身上的衣裳。一粒种子长大以后,会变成一朵美丽的花。愤怒过后,我会沉默无语。沉默过后,我该怎么做?
孩童对人间世的诗意视野和哲学“天问”,也可以是非虚构绘本触及的世界。还有“空间”展区里,奥利弗·杰夫斯的《我们在这里:一位父亲的地球生活笔记》,和“时间”展区里《嘭!宇宙和你》;
不约而同地以父亲/母亲的口吻,把世界与孩童并置,在向新生命介绍我们栖息的空间的同时,也在传达,人类只是宇宙的一份子。
《我们在这里》内页
《嘭!宇宙和你》内页如此宏大广阔的视野,和饱满的情感,也是非虚构绘本。03 非虚构,可以这样美! 非虚构绘本里呈现的多元艺术表达,屡屡让我惊叹。“时间”展区的《蓝色时间》(清华大学出版社引进),和“运动”展区的《丝路寻蝶》(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原创),两本书都由法国绘本作家伊莎贝尔·辛姆莱尔创作。
前者捕捉到黑夜与白昼交替间,那短暂、神秘而美好的“蓝色时间”;那深深浅浅的蓝,让我迷醉。(说个题外话:我之前读琼·狄迪恩的《蓝夜》时,一直想象不出蓝夜是什么样子,《蓝色时间》完美填补了这个空白)。
后者用刚劲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展现夕阳晕染下新疆大漠、戈壁与绿洲的壮美。
你说,这是科普书,是艺术书,甚至,是文学书?都是吧!在“爱丽丝”展区,有3本关于树木的书:《树》(后浪引进)《树木》(浪花朵朵引进)《看见看不见的树》(未小读引进)。
《树》古典秀美,犹如一场以树为名的文学和美学散步。
《树木》以细腻而俏皮的插画,把树和自然世界与人类文明勾连起来。
《看见看不见的树》由爱马仕的视觉设计师创作,将树与人的真实故事,和震撼心灵的自然奇景融合在一起,每一页都堪称艺术品。
这多姿多彩的美,让人动容。还有“运动”展区的《河流是什么》(启发引进),手绘插画和诗意文字徐徐展开对一条河的探索:河流是一段旅程,一片家园,一条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感官”展区《雨之韵》(小猛犸引进)里,对天光、波光与水色的细腻刻画:

《世界上的每一秒》(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里的优雅复古:
《看!夜晚多么绚烂》(奇想国引进)里的简约意蕴:
啊!例子太多,讲也讲不完呐!04 非虚构,可以这么“虚构”! 最后想说的,也是我逛完展后最惊奇的发现:怎么非虚构绘本,也可以这么“虚构”?“差异/相似”展区的《如果你想要一个树屋》(心喜阅引进),一群孩子煞有介事地从选址、画图纸到建造,创造了一间树屋。
他们提醒你:确保你的睡袋没有洞,袜子最好是毛茸茸的那种,因为在高高的树屋睡觉可是很冷的;当星星在你够不着的地方掉落,你需要一个手电筒,用光和影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太空。
在现实和幻想之间如此自由地穿梭,这是虚构,还是非虚构?“空间”展区的Joeur dehors(《和大自然一起玩》未引进),
放着风筝的孩子从自家的院子,走入森林、沙漠、海洋,与数不尽的动植物们一起玩耍。
他们仿佛打开了机器猫的任意门,自由地穿梭在一场场空间探险里;这是虚构,还是非虚构?还有,很多作品里,用虚构的人物和故事,串联起对非虚构事物的探索。“时间”展区《无限和我》(爱心树引进,我们也曾经推荐过),小女孩从生活开始,追寻什么是无限:
无限可以是一直变大的数字,是循环不停的音乐,是永远也吃不完的冰激凌,是浩瀚的星空……最终,她明白了一件事,外婆对她的爱,也是无限的。
非虚构绘本,可以轻盈地把科学、数学、哲学概念上的无限,转化成一个温柔的故事。
而在另一些作品里,真实的探索对象,与记忆、传说交汇。《看见看不见的树》(未小读引进)里有关于树的传奇故事;《树木》(浪花朵朵)里,真实存在的树,与托尔·金《魔戒》里的树人,都是作者探讨的对象。
所以,非虚构绘本和虚构绘本,是正在逐渐融合吗?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童书+的策展人乔治娅·格里利女士,和葡萄牙非虚构绘本作家,贝尔纳多·P·卡瓦略先生;非常有趣的是,我得到了迥然不同的回答。乔治娅·格里利非常笃定地给予了肯定。她说,这也是她近年来研究发现之一,非虚构图画书以虚构的方式去表达,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现象。而贝尔纳多·P·卡瓦略回答说:不,我觉得虚构就是虚构,非虚构就是非虚构,他们不同。(虽然我在他的书里读到很多虚构的元素哈哈!)
贝尔纳多·卡瓦略《追鸟的男孩》(浪花朵朵引进)或许,这就是非虚构的魅力。无论我们如何定义它,它自有其发展的节奏和方式。童书+策展前言里说:主题、知识领域或呈现方式,并不是一本书被视为非虚构作品的必要条件。新非虚构图画书有意挑战传统,突破创新,带有颠覆性思维,并注入诗意元素。这些书籍往往以非常规的方式审视和表现世界。我喜欢这段漂亮利落的总结。世界美好如斯,非虚构绘本,对得起这美好的世界。
贝尔纳多·卡瓦略《追风逐日》(心喜阅引进)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童书+非虚构类图画书”书单展览延续,精彩不断!
11月26日-12月3日
欢迎亲临UCCA Kids,
在非虚构的世界里,
换个角度认识美!
*本文部分转载自公众号:绘本棒棒堂
UCCA Kids
▼
UCCA Kids面向2-12岁儿童,开展反映儿童兴趣和促进儿童发展的美术馆教育。通过艺术开启儿童多向思维,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成长课、艺术工作坊、艺术游学、冬夏令营、展览活动、儿童艺术出版等形式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独特的艺术体验和发展支持。依托于UCCA前沿丰富的艺术资源,UCCA Kids拥有坚实的美术馆教育基础,并能够根据儿童不同阶段发展性差异设计课程,助力儿童发掘自身对外界世界的感知、思考、表达以及创造能力。儿童在这里可以近距离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亲密接触与互动,体验与UCCA展览相关的艺术工作坊,在大师作品启发下进行自己的独特创作。

更多亮点
欢迎关注CCBF新媒体矩阵
点击阅读全文,了解童书+更多内容




点个“在看”每次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哦!
会务组联系方式 电话微信:13248139830(展商名录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