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万华化学从正极开始切入,然后逐步向其他材料拓展,一个覆盖上游锂资源(盐湖)、正极前驱体、磷酸铁锂、三元、硅碳负极、六氟磷酸锂、溶剂、NMP、PVDF、回收冶金等产业环节的锂电新材料产业链雏形已经基本呈现。
●2014年,万华化学成立了万华化学(烟台)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4月,万华化学以约1.0亿元收购卓能锂电100%股份,彼时卓能锂电拥有0.6万吨/年的磷酸铁锂产能和0.3万吨/年的三元材料产能。●2020年6月,万华宣布将投资11.6亿元在眉山建设1万吨/年三元材料项目。●2021年2月,三元正极的环评文件获眉山市生态环境局受理。同年3月,万华化学发布公告称,拟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烟台卓能锂电池有限公司,后者主要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生产及销售。●2021年4月,万华化学披露锂离子电池研发中试项目环评公示,项目投资约7000万元,主要进行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负极材料、氧化锆陶瓷材料的小试开发,以及氧化锆、软包电芯、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的中试研发等。●2021年9月,万华化学(四川)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锂电正极材料一体化项目》环评公示,该项目主要新建5万吨/年磷酸铁、5万吨/年磷酸铁锂及配套装置。●2021年11月,万华化学(四川)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N-甲基吡咯烷酮(NMP)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环评公示,万华化学拟在四川省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建年产8万吨NMP项目。●2021年12月,万华(四川)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2022年1月,万华化学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锂电正极材料项目开工仪式举行。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主要建设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锂电正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建设年限为2022—2023年。●2022年5月,四川万陆实业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NMP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建设主体原为万华化学(四川)有限公司,四川万陆实业有限公司的股东方为万华化学(四川)有限公司。●2022年8月,万华化学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对公司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既有布局进行了总结,表示公司拥有1万吨/年三元正极材料产能,5万吨/年的磷酸铁锂项目在建设中。●2022年11月,万华化学集团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8亿元。该公司由万华化学100%控股。●2023年5月,在万华化学股东大会上,万华化学高层明确表示加大电池材料资本开支。5月25日,万华化学发布,计划在万华化学烟台工业园建设1套1万吨/年六氟磷酸锂(LiPF6)、1套2500吨/年氟化锂(LiF)以及配套五氟化磷(PF5)等项目。●2023年6月,万华化学(四川)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邹杰,注册资本4.6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专用材料研发;高纯元素及化合物销售等。●2023年7月,万华化学(蓬莱)电池化学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2023年8月,烟台市人民政府受理了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万吨年六氟磷酸锂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予以公示。据了解,万华化学拟在万华化学烟台工业园新建1万吨/年六氟磷酸锂项目,主要建设1套2500t/aLiF装置(氟化锂)、配套PPF装置(五氟化磷)和1套10000t/aLFS装置(六氟磷酸锂)及配套工程。●2023年9月,由万华化学(蓬莱)有限公司实施的年产15万吨碳酸酯项目获得环评批复,此前已取得山东省建设项目备案,标志着化工巨头又一个新建项目推进取得突破。延伸阅读锂电产业链“极致”内卷下找出路!动力电池过剩。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预计,到2025年中国需求的动力电池预计在1000GWh,彼时行业的产能已经达到4800GWh;也就说产能过剩高达3800GWh。锂电材料过剩。浙商证券预测,2025年仅国内磷酸铁锂产能就将达575万吨,而2025年全球磷酸铁锂需求量仅约267万吨,产能过剩量达300多万吨。有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电解液产能规划超需求多达340万吨。而三元正极、负极材料等材料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过剩。自2023年以来,锂电全产业链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其中碳酸锂由最高点时的每吨近60万元跌至10万元以下,跌幅接近八成。在此背景下,多家锂电产业链企业相继宣布终止扩产计划。2023年12月20日,寒锐钴业发布公告称,终止全资子公司6万金属吨镍高压浸出项目并签署终止协议。同时,为该项目筹备的50亿元定增发行计划也宣告终止。2023年11月底,新宙邦发布公告,决定终止投资建设珠海新宙邦电子化学品项目。2023年6月,协鑫能科公告称,拟对发行可转债方案进行调整,拟募集资金总额从不超过45亿元调整为26.49亿元,并删除了“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2023年8月,中元股份公告,拟终止向洛阳正浩定增募资不超7.72亿元。该定增原计划将用于年产20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建设项目。根据规划,该项目总投资为34.43亿元。业内普遍认为认为,锂电产业极致内卷下“剩者为王”。材料价格下跌和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波动,还将进一步对产业利润进行分配和再平衡。走过价格“血洗”的2023年,在迎接2024年年中乃至2025年的产业拐点上,产能出清完毕,锂电产业的市场竞争格局也将基本定型。 找寻极致内卷下的产业出路,多数产业界人士表示,一个是上下游快速的响应能力,另一个则是出海。锂电相关人士表示,在特斯拉、比亚迪带动,小米、华为等造车新势力接连入局的情况下,锂电产业已经到了重塑阶段,电动化是基础,智能化是关键,高端电动车的崛起,将带动上游锂电产业链一定程度上走出仅追求低价的局面。锂电产业跟进下游的进化速度,到了比拼快速响应能力的时候。从下游新能源汽车的迭代速度来看,新能源整车的研发周期已经从三年缩短到两年,甚至是一年。整车迭代的加速势必导致旧产品、旧产能的滞销,对于锂电企业而言,势必强化技术创新能力,跟上下游智能迭代步伐。另一方面,下游的降价诉求十分明确,产业链利润的重新分配成为必然。《中国石油和化工》是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管、主办的国家级行业期刊,以“立足行业、专业报道、独家见解”为宗旨,以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经济政策、最新产业发展趋势、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亮点、企业发展动态、国内外科技创新热点等为主要报道对象,突出权威性、前瞻性、专业性和可读性,是政经学界和企业界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的必读刊物。我们是专业的、深度的产业财经媒体。
展会咨询13248139830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