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今年的315有些特别,一方面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其次2024年全国春季糖酒会酒店展在成都开幕。一个是聚焦消费者维权的节日,一个是酒业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两者相碰,便能激起对酒业“真假”的讨论。
一瓶假酒,不仅损害了品牌形象,更是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可以说,它除了让造假者的腰包更鼓了以外,没有半点好处。自塑化剂事件后,白酒行业对假酒的打击就从未停止,制定生产标准,防伪码,密封圈,渠道管控,网站查询……,从企业到商家,都在尽可能地把控真酒的生产流通,政府方面也介入了市场监管和打击力度。
但假酒却如同跗骨之蛆一般,拋不开也甩不掉,反而在更加严格的市场管控下愈演愈烈,尤其是此前合肥市警方通报破获的几起白酒造假案,更是触目惊心。“军”酒,“政府特供”,“私藏级”,这种打着超强噱头的“买点”不在少数。
是什么原因,能让这些不法商家如此猖狂?白酒行业做了这么多努力,为何打假却越打越假?今天的四方馆特别版,九频道将围绕这两个点,探讨问题的核心本质,并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听到大家不同的思考声音。
利益熏心是犯罪根源
电视剧《黑冰》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规矩在建立的同时,往往违反规矩的人创造了巨大的利益。”
这大概是白酒造假屡禁不止的最核心原因。食用酒精,凉白开,陈香香精,茅台酒香精,增香增稠剂,除苦剂,酒花剂,除新除爆剂,黄香香精……一股脑合在一起,搅拌搅拌,装到真酒瓶里,就摇身一变成为了标价799的茅台镇老酒。
真就像抖音上科普白酒造假的博主调侃的一样,“这瓶酒卖你799,包装3块,运费10块,成本2块,我含泪才赚784”。
白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产品,本身具有神秘性。生产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联更多的是取决于工艺的复杂程度,说的直白点,白酒卖的是工艺,文化和味道。但前两者本身不具备可量化的价值锚定,而白酒的味道又是一个可以极度模糊化的概念,真正能够通过自己的味觉来尝出白酒品质的人少之又少且基本都是专家,这就导致了白酒的价值成为了“单方话术”能够决定的东西。
而传统白酒销售商对于各自白酒产品的单方话术,往往那都集中在“一分价格一分货”上,这也使得多数消费者对于白酒的认知是“贵的就是好的”,这就给造假者了可乘之机。
“反正没多少人懂,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傻钱多”的大怨种。”本着这样的心态,造假者在低成本,高获利的驱动下,纷纷开始了造假之路,几乎也都毫无例外的,赚到了难以计数的“不义之财”。
尤其是在科技发展迅猛的当下,造假者可以通过很多渠道了解并学习到纯粮白酒的酿造方式,并且也可以在网上采购到蒸馏道具,曲药,高粱等等材料。这使得造假者可以用极低的成本自主酿造出低质原酒,再通过添加剂勾兑等方式,尽可能模仿名贵白酒的味道和品相。
“外表十分相像,闻香八分相似,包装自己圆谎,销售装模作样”,在全副武装的造假者面前,消费者难免会成为待宰的羔羊。
当下的监管只是隔靴搔痒
工商部门对于白酒造假的打击相当积极,节假日前后,销售旺季等时期,工商部门纷纷下沉到各大商超,烟酒店进行摸排走访,其中以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京津等白酒流通大省为最,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从已公开打假案例上来看,基本呈现出三个特点:惩处力度普遍较弱、案件利益链深挖不彻底、链相关后续处理普遍不公开。
这里面其实涉及到的敏感点较多了。白酒造假者基本上是以小作坊团队为单位存在,造假产量有限,货值金额普遍不大。但正因为这样不大的货值金额,导致立案后的处罚力度也较小。譬如去年3月如皋市的“违法销售假冒洋河高端酒”的案件,现场查处假冒酒产品货值达到2.4万元,当事商家处罚金额仅5万,但提供假冒酒的造假团队并未挖出,案件的后续处理也并未公开。
但必须认识到一个问题,白酒消费是具有反馈滞后性的。
从消费者角度上来讲,即便是买到了假酒,也得饮后出现身体不适,医院检查,得出结论后,再向有关部门投诉反馈,有关部门再进行调查,最终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管制。而在这至少不下十五天的行政处理过程中,假酒的流通从未停止,而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不法分子的警觉,继而静默。
监管只能管到已经出现的违法行为,法律的“论证而不诛心”,虽然保证了执法的公平,但却给违法者留下了缓冲的时间。当下的市场监管还只是隔靴搔痒,唯有从法律层面强制管控,彻底对生产,销售渠道进行溯源和追责,才能杜绝越打越假的现象。
越打越假,是利益链的真实写照
讨论这个话题,是一个极有风险的事情。
酒业打假是一个很严肃,但是利益关联又十分密切的事情。看起来是市场监管局的事情,但同时又是酒企和经销商的事情。现在所能看到的大部分的白酒造假案件,基本上都是个人和小团队行为,通过勾兑假酒来牟取暴利。
但如果把案件的关注时间往前放,放回2017年前后,会发现,那个时候的白酒造假,有很大一部分跟经销商有关系,再往前放回近十年,又跟某些酒厂有关联。
从这一趋势来看,白酒造假是一个自上而下养成的“坏习惯”,酒企树大招风最易监管,经销商利益关联可以规劝,但演变到个人层面,却成为了一个无法根除的难题。尤其是当一个人的利益牵扯到很多人的利益时,就会出现群体性的包庇,从而使得白酒造假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披着合法的外衣大行其道。
中国白酒行业有这样的现象么?懂的人都懂。
种种迹象表明,白酒打假短期内不会越打越少,还要用时间来检验。这不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当牵扯到多数人的蛋糕时,就会成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酒业打假企业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经销商不抗议,消费者不举报就不管不问,更有甚者知假护假,可恶至极。要爱惜自己的品牌,必须严打。更不能只到3.15吆喝几声,做做样子,过了3.15又一点事也没有。
打假,是硬骨头。但骨头再硬,也得啃,酒业是要生存的,你我皆如是。
展会咨询13248139830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