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5月27日,六大国有银行陆续发布公告,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这是商业银行首次以直接参股的形式参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大基金。
工商信息显示,大基金三期于北京经开区成立,注册总资本3440亿元,法定代表人为张新,主要通过私募基金从事集成电路相关股权投资、资产管理等活动。
大基金三期有19名股东,其中,财政部持股17.44,国开金融持股10.47%,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分别出资215亿元,持股均为6.25%,交通银行出资200亿元,持股5.81%,邮储银行出资80亿元,持股约2.33%。意味着,六大行合计出资1140亿元,合计持股占比近三分之一。
根据建设银行公告,预计自基金注册成立之日起10年内实缴到位。该投资已于2023年11月30日获董事会审议通过,已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建设银行称,基金旨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多渠道融资支持,重点投向集成电路全产业链。
一位参与私募股权投资人表示,银行直接参股集成电路产业投资比较少见,金融机构直接参与投资有利于支持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更重要的是,半导体行业是个大投资、长周期的产业,更多机构参与投资能够撬动社会资本更积极参与。
公开资料显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于2014年,由财政部、国开金融、中国烟草、亦庄国投等出资,募集资金1387.2亿元;二期有成都、武汉、重庆、浙江等更多地方国资背景参与,共募集资金2041.5亿元。
根据中信证券的一份半导体行业研报分析,大基金一期可撬动5145亿元社会融资,带来约6500亿元资金进入集成电路产业,二期大基金对资本市场的资金有更强的虹吸效应,直接撬动约万亿元资金进入半导体产业。可以预见,随着大基金三期设立,将会有更多资金进入半导体产业。
三期投资重点剑指何方?新兴存储、AI、算力芯片...对于未来投资方向,官方暂时还没有相关动作指明方向,但是我们可以从以往投资方向推导一二。
据全球半导体观察不完全统计,大基金一期主要聚焦半导体制造领域,龙头企业受益明显,产业链方面,过半资金投向IC制造,此外则是IC设计、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环节。
大基金二期则高度聚焦半导体设备、材料等上游领域,重点关注包括刻蚀机、薄膜设备、测试设备、清洗设备等,材料则涵盖大硅片、光刻胶、掩模版、电子特气等。此外,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产业链继续扶持,支持行业内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对于大基金第三期发展焦点,考虑我国半导体行业目前在先进制造和配套的设备、材料、零部件、EDA、IP等供应链环节存在“卡脖子”问题,上述领域或成为优先发展方向,助力半导体产业实现自主可控。
并且随着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算力芯片和存储芯片将成为产业链关键节点,HBM等高附加值的存储DRAM芯片或列为重点投资对象。
来源:界面新闻
声明:本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及应用建议。本公众号平台上部分文章为转载,不用于商业目的,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告知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本公众号对此声明拥有最终解释权。
点一下赞和在看再走吧
展会咨询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