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企划前言 / Introduction
文明的碰撞是文化发展的源泉,每一种设计潮流的诞生,都源于独特的艺术风尚。设计留学生系列,聚焦海外留学归来的年轻设计师群体。中华文明深厚的人文积淀,让他们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撷取西方文化的精粹,而多年的留学经历,又为他们的设计风格赋予了独特的异域气质。这一活动的初心,不止是记录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东西方文化的互渗,更是企图发现一种崭新的设计萌芽,探寻设计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设计留学生」- VOL.13
-iDesign = I
张烨(Zhang Ye)= 烨
张烨,已从事建筑和空间设计行业十年,她的设计实践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新城规划、住宅社区、旅游度假区、酒店、商业综合体、养老社区、学校、办公、古城改造以及室内设计等多种类型。经验的累积,让她始终坚定:做设计,就是不断在研究人的过程。
张烨喜欢带着「叛逆」过生活、做设计。她曾毅然选择从北京孤身前往上海;30岁之际,回归白纸状态前往英国留学;回国创业之初,建筑专业的她一腔奋勇破圈室内设计,予外界留下「小户型设计专家」「玩转色彩设计师」等印象标签。
多年的经验沉淀,她擅长用建筑设计理性的逻辑思维与屋主感性的空间需求做博弈,经她之手的设计往往极聚个性化且契合屋主的生活方式。
谈及未来,张烨说,她对设计的理解仍在不断进化。在给自己设立的清晰截点前,希望能在「小户型」「色彩」标签之外,找到长期专攻的自有理念。
# 丢掉束缚的包袱,去留学
▍ 30岁决定前往英国留学的原因与契机
烨:2014年的时候,我已经还在上海建筑公司工作了6、7年,当时市场内卷蛮严重的。每天盘旋在反复修改的黑洞中,长时间的加班会让人没有思考的时间,同时工作也遇到了瓶颈期,当时就决定离职去国外看看。
其实蛮有意思的,当一件事情遇到瓶颈期,我会毅然做出改变。我曾在北京工作,中间做了从外企转入设计院的转变,后来又只身前往上海,身边朋友的反应和我在30岁决定去留学一模一样(笑)。
我常常不太在意某阶段自己手上已有的资源,这些并不能成为我的包袱、障碍。因为有时,人一旦有了包袱,很容易丢失一往直前的勇气。
而我爱做「奇怪」的选择,若方向不是我想要的,会先停下来去找,直到找到后就果断做出选择。所以在刚毕业的时候,身边的同学在积极备考一级注册建筑师,我却有些「特立独行」的选择不紧不慢。
做「奇怪」的人,需要拥有能够接住周围人的不理解的勇气。我经常换城市,换个环境、重新接触身边的人对让我拥有更多有趣、天马行空的想法。
▍ 留学选择英国伦敦这座城市的原因烨:因为有蛮长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所以不会太看重院校排名。当时找了一大堆资料,在伦敦与纽约之间做选择。
后来收到伦敦巴特莱特建筑学院与威斯敏斯特大学的offer,尽管从建筑学专业上看,巴特莱特比威斯敏斯特更专业些,但我更看重在英国呆这两年能有哪些有趣的经历,能否找到更松弛的状态,所以选择了威斯敏斯特。它的氛围更放松,教学偏范式之外一些。
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去威斯敏斯特前,在巴院读过语言班,结识了不少朋友,所以偶尔也会溜进巴院的课堂以及社会实践课(笑)。
威敏(威斯敏斯特)的建筑学很有意思,一开始会给你包括建筑历史、新媒体建筑在内的3个选择的方向,我选择的是新媒体建筑。想探讨除了传统建筑材料(混凝土、钢筋、玻璃)构筑的建筑形态外的一些其他可能性,比如新媒体交互艺术这类。
所以我个人做选择的原则就是「好玩」,感兴趣便会朝着选定的方向前行。
留学期间最令我受益匪浅的是逻辑性,尤其出国再回国创业的前后对比很明显。当我找到想要的目标时,我就开始变得有逻辑以及更坚定。
▍ 留学期间留下的较深刻印象烨:在威敏最深刻的印象是我的哲学课老师,其中一节课上,他让我们做一个手工的针孔相机去拍伦敦且能证明你逻辑的照片,再写论文。在这当中会发现,它并没有限制你的任何的方向。
我同时也在上巴院的课,它们的授课方式则更有系统性、针对性一些。巴院的老师每个人研究的课题不一样,他们都有一套逻辑理念,每一届的学生所学所做都是帮助老师再课题研究上再往深探讨、摸索,比如参数化的编程、生成建筑外表皮的研究等等。
记得当时去巴院的一个导师的农场,特别有意思。那个农场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如3D打印机、机械臂、以及用水泥雕刻出来的各种材料,简直就是一块实验田。这个农场有一大片草原,上面跑的都是导师养的小绵羊,白天还在那儿照相,跟小绵羊玩,晚上把小绵羊吃了那种,很有意思。
说实话,还蛮羡慕那种状态的,有一个工作室,与一群学生一起完成自己的研究。所以当时慢慢想做个自己的工作室,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 用建筑体系,构筑设计逻辑▍ 选择回国发展的原因烨:我始终没想留在国外,因为没有归属感。而且国内发展的势头很好,就决定回来了。
▍ 回国初期,也曾遇到困难的时候
烨:肯定有,回国的时候我没有作品,就像一张白纸。当时还有建筑和留学的红利,在没有自己的落地项目的时候,大家会给我一个高预期。与此同时,身边同龄甚至年轻不少的设计师们都很优秀,会有产生自我质疑的时候
我的合伙人是一个信念感非常强的人,鼓励让我相信自己。比起与他人做比较,应该去研究他们公司创办历程、项目落地过程,都是时间、经历一步步积累过来的。
彩色设计工作室 | 张烨建筑事务所
▍2017年回国时,发现国内外设计行业的异同
烨:回国当时,国内的地产正发展地如火如荼,整个建筑行业发展得特别快。而国外快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或者说把它(行业发展节奏)拉长至十几年、几百年。
2020年国内的地产的发展规模已经很大了,发展太快必然导致人们会很少思考原因或者去深究细节。国外节奏很慢很,这期间一点点构筑了一套自己的建筑体系。
最近几年国内的地产行业发展速度减缓了,慢下来之后给了我们更多时间、空间去研究用户的需求是什么,而非站在上帝视角看建筑、看空间,人们开始追求更精细、独具个性的东西了。
▍慢下来后,房产功能会发生改变
烨:之前大家购买房子,追求数量、地段等附加在空间上的隐形「泡沫」,房子本身给人带来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会被忽略掉。
当房产流通速度慢下来后,大家不再认为买房子是为了卖掉、升值,而是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因此会注入更多的耐心。
▍留学经历对后来回国创业带来哪些不一样的思考
烨:留学时的所见所想,对于后来回国之后无论是在用户背后的需求、看问题的角度以及设计的思考逻辑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尤其开了公司之后,主理人身份倒逼你不得不进行思考,其实很烧脑的。这和上班还真不一样,上班完成任务即可,很难跳出来进行深度思考。我蛮喜欢这个状态,去深挖事情背后的逻辑,自我成长的过程会让我感到兴奋。
# 对设计的理解,在不断进化
▍ 您曾说过,做建筑、室内设计时,艺术、人文、在地性文化是较重要的思考因素?
烨:当你沉下心去分析,就会慢慢发现,无论是建筑也好或者室内空间也好,它不可能脱离当下的客观条件存在,比如现经济、古往今来人们的审美、需求。它毕竟不是纯艺术,是需要具备人文功能的,必须与人产生联系。何为空间、场所?有人于里面活动的地方就称之为空间和场所。所以我们在创造建筑室内空间时,就是在创造场所,必然与人存在各种关系。而在地性、经济、历史等都是同理的。后来我在做设计的时候便顺着这个逻辑,不断去研究人。大上海乐园计划-外滩音乐厅
▍ 您在色彩运用上有过人的造诣,如何看待在您身上的「色彩」标签?
烨:我觉得每一个设计师被人认识的时候,可能都需要一个符号性的东西。
我是因为一个家装改造的综艺节目被大家看见的,当时做了一个一家六口,68㎡的改造项目,那次机会也成为了我从建筑转室内设计的契机。
张烨建筑事务所受东方卫视《美好生活家》节目组委托
改造一间两室一厅的68㎡住宅
一开始「小户型设计专家」是媒体给我贴的标签,后来帮留学的朋友改造了他的家,因为不喜欢白色,所以就大胆运用了比较夸张的颜色。刷完之后那个效果特别少见,原本影响睡眠、压抑等问题统统没有,最后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45㎡的视觉效果。
当时发到网上争议挺大的,大家对喜爱的理解不同。后来越来越多人因为我做颜色而找我,「色彩玩地很好」这就成了我的标签了,但我只是比常人要勇敢而已。
女律师的家丨张烨建筑事务所
▍ 除了色彩与小户型,近期有侧重发展其他的设计特点吗?
烨:我不是光用色彩,后来我也遇到因为色彩找到我后,尝试在色彩的基础上运用了异形曲面的设计形式,反馈也不错。
像我做的商业空间、展览、建筑展等,都是在尝试用曲线以及别的元素去设计实践。只是这些尝试的落地需要时间,所以大家目前看到的我所做的还是色彩。
本来沙龙丨张烨建筑事务所
▍ 未来自己在设计领域的规划与期待?
烨:我是计划在2025年的时候,找到自己的理念,并且沿着那个理念未来往那个方向走。目前有一个雏形,可能会更偏人文方向一些、复杂化一些,复杂的东西可能给人情感精神层面有更多的交流。
我对整个设计的理解不断在进化,它不是最终形态。
# 在标准化中进行创新摸索
▍ 目前公司主要研究是哪些领域?
烨:现在主要有一部分是「家装」,我们主要研究住宅的标准化。通过多年的客户样本积累,总结可标准化部分,做成标准化手册提高整体效率。▍ 最近在做的项目分享
烨:最近一个项目帮北京一个拥有798万粉丝的大V博主改造办公室。
对于TO B的客户,我会细分为TO B与TO b两类。TO b是区别于大型的B的小规模客户,它具备一定的传播量,做设计时需考虑视觉角度,更偏艺术风格一些,包括曲线、颜色等等,这个项目在B站的传播量很大,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别的合作机会与思考。
大V博主阿怪的家中一角 | 张烨建筑事务所
▍ 工作之外的摄取灵感途径?
烨:我最近喜欢玩VR游戏,有的时候会看一看科幻小说、美剧。
未来的客户都是年轻人,年轻人从小就玩游戏或者看漫威动画片,所以,他们可能喜欢的东西在未来会形成一种设计趋势。而且我本身自己也很喜欢,所以,最近玩得还挺凶(笑)。
最新也特别喜欢看小红书上一些奇奇怪怪的分享。小红书现在变得特别有意思,他会把很多人在国外学艺术,他做一些艺术的东西发上来,我看就相当于在看展一样。
▍ 想给建筑、室内设计的新星们的宝贵建议?
烨:常见到建筑师们转室内设计,因为室内建筑更灵活。建筑其实也在迭代,只是建筑周期会很慢。
建筑师们常常会有执念,所做的建筑一定要做到经典,甚至能沿用100年、200年,我觉得没必要追求这个。
如果有条件,还能遇到一些能做建筑、非住宅类的公建项目,这个机会真的很珍贵,要把握住,哪怕只是小小的突破。
「 阿怪的家 」
「 Adyen上海总部办公室 」
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建筑学硕士
2017年创立上海张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2018年创立LONDON ZHANGYE ATELIER 伦敦张烨建筑事务所
2021年《看不见的外滩:大上海乐园展览》外滩音乐厅设计
2021年金腾奖年度公共空间设计大奖
2021年 WYDF2021年度大中华区100大杰出设计青年
感谢张烨老师接受绝对设计专访
文中图片版权归其本人及张烨建筑设计所有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