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2月我国生猪价格趋势分析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
一、引言
本报告旨在对2025年1-2月我国生猪市场的价格走势、供需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预测,为行业从业者及相关市场参与者提供决策参考。二、价格现状
根据上海钢联于1月1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生猪(外三元)的价格为15.58元/千克,与2025年1月上旬相比,有所下降。业界普遍预测,春节过后的消费淡季与生猪集中出栏的双重因素,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猪肉价格形成压制,加之当前市场环境并不支持价格的持续上扬。从长远的视角审视,2025年的生猪价格预计将面临显著的下行压力,整体价格水平大概率将低于2024年。回顾2024年,虽然猪价的重心上移,但饲料原料价格却经历了大幅度下跌,这一反差使得养殖企业的利润空间得以扩大,并促使企业纷纷增加产能。依据育肥周期的科学推算,2025年上半年,生猪的出栏量预计将呈现逐月递增的趋势。而在春节后的消费淡季,猪肉的供应量很可能会超出市场需求,导致猪价趋向于成本线附近,甚至可能步入亏损周期。图1展示了近1年外三元活猪出栏价格的波动情况。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到,价格在2024年呈现出一定的起伏,而进入2025年1月上旬虽有小幅度上涨,但整体仍处于不稳定状态,且后续面临诸多下行风险因素影响。图2图3呈现了近1年全国64个城市玉米和豆粕市场平均价格的变化趋势。2024年的玉米豆粕价格走低是养猪企业利润走高的主要原因。三、供给端分析
(一)生猪供给在回升1.能繁母猪存栏量影响:依据农业农村部发布数据,自2024年5月起,能繁母猪存栏量呈明显回升趋势,10-11月上升尤为显著。能繁母猪数量增加意味着未来生猪出栏量存在进一步增长潜力,在消费需求相对稳定假设下,生猪市场供应压力将逐步增大,对价格形成持续压制作用。但是从上海钢联的数据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回升是在2024年3月开始的,比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有着明显的区别,回升提前了2个月,按照上海钢联的数据来看,2025年1-2季度的生猪出栏量或将呈现出显著的上升态势。2.季节需求因素: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是南方腊肉生产集中时期,通常会带动猪肉较高需求。从样本企业(规模场)日度出栏量变化数据来看,10-12月份需求呈上升趋势。
图6体现了样本企业(规模场)日度出栏量的变化情况。在10-12月期间,出栏量呈现出一定的上升态势,这与南方腊肉生产需求旺季相呼应,但同时也增加了市场供应压力,对价格的影响需综合多因素进一步分析。随着年末的临近,各大上市生猪养殖企业正全力冲刺,以确保达成全年的出栏目标。自第四季度以来,这些企业的出栏节奏显著加快,环比增速令人瞩目。其中,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和新希望作为行业的三大巨头,其优势依然明显。据统计,2024年,牧原股份出栏生猪7160.5万头,温氏股份出栏3018.8万头,新希望出栏1652.5万头,三者合计约1.2亿头,占据了18家头部企业总出栏量的75%,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史新高。展望2025年,部分上市猪企的出栏量有望继续增长,同时,一些经历重整的企业也正积极寻求重回巅峰之路。具体来看:牧原股份近期透露,自2024年以来,公司的能繁母猪数量、配种量以及产能规模均较去年有所提升,且预计全程成活率等生产指标将进一步改善。因此,公司预期2025年的出栏量将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并将在后续根据生产经营规划制定具体的出栏区间指引。温氏股份则初步规划,到2025年末,公司的能繁母猪数量将达到约180万头,并初步制定了2025年肉猪(含毛猪和鲜品)销售目标为3300万至3500万头。新希望此前已表示,2025年的出栏预计为1600万至1700万头。而神农集团则透露,公司2025年的出栏目标为320万至350万头,并预计在2027年出栏生猪将超过500万头。东瑞股份方面,公司目前能繁母猪存栏约7.6万头,预计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将达到9.5万头。公司规划2025年出栏生猪150万至160万头,2026年则计划出栏200万头。然而,在行业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挑战。当前,养殖场户淘汰母猪的意愿较弱,全国快接近4100万头的产能绿色区域上线。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仔猪仍有盈利空间。同时,新生仔猪数量较之前年12月份增加了8.5%,根据前几个月的新生仔猪数据推算,今年2至5月份肥猪上市量可能增加约2.5%。此外,中大猪存栏量也增加了0.3%,预计1月份还将继续增加,这些增加的存栏量将在春节后的2、3月份淡季释放,给市场带来较大的过剩压力。因此,建议养殖场户加大低产母猪和弱仔猪的淘汰力度,降低肥猪出栏体重,并及时在春节前以合适的价格出栏。同时,要警惕在今年市场供应量大于去年的情况下,抗拒市场行情而盲目增加产能。预计今年肥猪上市量将增加约4%,全年猪价极有可能下行10%至20%。(三)屠宰均重10-12月份处于低位从金猪数据样本屠宰后均重数据来看,自10月起呈现下滑态势。这可能意味着市场上二次育肥的积极性较低,二次育肥作为调节生猪市场供应节奏的重要因素,其积极性不高会使生猪供给结构发生变化,短期内可供屠宰的大体重生猪数量相对减少,从而影响生猪供应节奏和市场价格。图7清晰地展示了屠宰后均重的变化趋势。自10月起,均重数据持续下滑,反映出市场供应结构的调整,这种变化在分析生猪市场短期供需平衡及价格波动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图8呈现了二次育肥比例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二次育肥比例在不同时间段有所波动,10-12月期间较低的比例与屠宰均重下降相互印证,共同揭示了市场供应端的变化特征及其对价格的潜在影响。四、需求端分析
(一)CPI数据反映需求变化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12月CPI为0.1,且近五个月呈下降趋势。猪肉价格作为支撑CPI的主要因素之一,8-12月CPI的下降趋势侧面反映出猪肉需求可能减少。消费者在整体消费支出中对猪肉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有所下降,进而影响猪肉市场需求端,对价格形成下行压力。(二)牛羊肉价格的影响
2024年牛羊肉价格持续下滑,在肉类消费市场中,牛羊肉与猪肉存在一定替代关系。随着牛羊肉价格降低,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牛羊肉,从而减少猪肉购买量,导致猪肉需求下降,价格受到影响。
2024年牛羊肉价格的下降趋势,这一趋势改变了消费者的肉类消费选择偏好,对猪肉市场需求产生了显著的分流作用,是影响猪肉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样本企业白条猪成交量反映需求低迷从金猪数据的样本企业白条猪实际成交量来看,11-12月期间,猪肉需求波动较大但未显著上升。近年来腌腊需求对猪肉市场影响逐渐减弱,难以带动价格持续上涨。年底养猪企业出栏积极,生猪供给增长幅度大于需求增长幅度,导致近期猪肉价格低迷,市场供需失衡突出。在11-12月期间,成交量的波动及整体未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直观地体现了猪肉市场需求的低迷状态,与其他需求端因素共同作用于生猪价格,加剧了市场的供过于求局面。五、进口需求下滑
我国猪肉进口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2024年12月,中国进口猪肉约9万吨,环比持平;2024年全年,累计进口猪肉约106万吨,同比减幅31%。进口猪肉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市场供应压力,但因国内生猪供应充沛,其对整体生猪价格影响相对有限,未能改变供强需弱市场格局。12月份的进口量主要反映了9至11月份的订单状况。在此期间,国内生猪价格呈现出持续的波动下行趋势,这一态势对进口贸易商的采购积极性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进口量的变化相对有限。鉴于国内市场生猪价格仍有进一步下滑的预期,进口贸易商的采购意愿因此受到抑制。基于这一分析,我们预计2025年国内猪肉进口量或将呈现小幅下滑的趋势。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关系

图11展示了生猪期货主力合约的行情走势。从图中可明显看到期货价格的下跌趋势,其与现货市场价格走势相互关联,共同反映出当前生猪市场的严峻形势,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重要的价格预期参考,也凸显了市场对未来供应过剩的担忧情绪在价格层面的体现。七、结论
2025年我国生猪价格整体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大概率显著低于2024年水平。春节后消费淡季与生猪集中出栏双重因素可能导致2025年2-3月我国生猪价格或将处于低谷。从供给端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自2024年5月起呈明显回升趋势,上海钢联数据显示回升甚至提前2个月开始,这意味着2025年生猪出栏量将进一步增加,供应压力增大。头部企业如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等出栏量在2024年已保持增长,且部分企业规划2025年继续增产。同时,屠宰均重自10月起下滑,二次育肥积极性低,进一步改变了生猪供给结构,增加了市场供应。需求端方面,CPI数据显示近5个月呈下降趋势,反映出猪肉需求减少,消费者对猪肉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下降。牛羊肉价格持续下滑,分流了部分猪肉消费需求。样本企业白条猪成交量在11-12月波动且未显著上升,腌腊需求对价格的支撑作用也逐渐减弱,整体需求增长乏力。进口需求上,近年来我国猪肉进口量持续下降,2024年全年累计进口量同比减幅31%,且预计2025年仍将小幅下滑,其对国内生猪价格的影响相对有限,难以改变供强需弱格局。期货市场方面,生猪期货价格已创下两年半新低,反映出市场对未来供应过剩的预期,与现货市场价格走势相互关联,进一步印证了生猪市场的严峻形势。综合供需两端及相关市场因素,2025年生猪价格在上半年将在低位徘徊,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养殖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挑战,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并合理调整生产策略。—
来源:何咏诗 张海峰 湛江科技学院生猪产业研究所
编辑:王诗虹
注: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往/期/回/顾
2024年年度业绩集中披露!正邦科技大幅减亏,2025年出栏目标剑指700万头
猪肉消费市场巨变!2025年猪肉产量预计较2024年减少2%丨“宁波第二激素厂”特约精选【主题策划】
惊!非瘟再现,猪价“跌跌不休”,春节前7元大关不保?农业农村部紧急出手!

会务组联系方式 展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