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曾建龙为你打造的“一间房子”,抛开枷锁,放飞自我

来源:世展网 分类:品牌展行业资讯 2025-02-27 12:06 阅读:1304
分享:

2025年香港春季电子展-香港消费电子展Hong Kong Electronics Fair

2025-04-13-04-16

展会结束

在本次展览中,设计师以“一间房子”为独特的创意载体,旨在打破石材在传统室内设计中仅作为基材铺设的常规认知,开启一场关于石材的艺术设计美学之旅。

“一间房子”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精神家园。它以石材为核心元素,从石材过去的地板到墙壁材质表现到石材艺术家具的创造,每一件作品细节都展现着石材的无限可能。

设计师试图表达的是时间与岁月沉淀后的一种状态,比如冰川、蚁穴。经过时间的演进、岁月的雕琢,才形成这种自然形态的构建。所以时光痕迹的表达,是设计师这次贯穿产品设计的逻辑。

设计师从自然的时间轴出发,重新定义空间,即“一间房子”的空间关系,这里面涵盖了空间的布局、建筑语境的关联,以及人进入空间后所要感受到的观念。

设计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思,让石材不再仅仅是冰冷坚硬的材料,而是被赋予了生命与温度。石材的纹理、色彩和质感成为了艺术表达的语言,讲述着关于生活、关于美的独特故事。

冰川之镜系列以契合特性的天然石材去捕捉冰川原始而壮美形态,雕琢出时间的痕迹,其本身既纯粹的自然艺术,展示着自由散落与重新聚合。

冰川之镜的组合凳几采用了斯通斯“大河之舞”的石材进行设计。将石材表面似河水流淌、大地起伏的纹理表现的淋漓尽致。精美的造型,将永恒的美感融入了生活空间,成为空间中的一抹亮色。

将蚂蚁巢穴的复杂网络结构融入现代家居艺术之中,自然的结构美学。将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引入了宏观空间,古老的艺术美学。

戴昆:这次我感觉大家在参与厦门石材展时似乎都有所变化,可能更多地深入到思考层面,而不是局限于对空间形态的具体描述。更多地回归到了对设计理念的深入探讨,对空间本质的理解,以及对产品构思的全面考量等方面。

曾建龙:确实,去年的设计工作更多是围绕既定命题展开的,而今年的主题则更具主观性。在命题性设计中,参与者往往处于一种解题的状态。相比之下,今年的主题为自由发挥提供了更多空间,鼓励大家表达对当下情境的见解以及参与此事的目的,其内在逻辑自然与以往有所不同。

戴昆:是的,我感觉今年的很多设计,比如说你这个展厅空间的设计,已经开始回归到你自己熟悉的设计语言,比如空间构造和色彩运用等方面,这些设计已经呈现出一种非常“gary“的风格了,你有没有这个感觉。

曾建龙:对,更松弛的自我。

戴昆:是不是感觉到设计做着做着,慢慢地做到一个自己习惯的舒适的状态当中。

曾建龙:在我看来,“家”用闽南语来说就是“厝”,它代表着一间屋子的概念。这便是我们当时策划这一展览的核心思考。有了一间房子以后呢,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在这一间房子的空间中表达,是具象的、抽离的,还是更具探索性的,这是第二个维度。我们回归到童年的记忆,闽南人盖房子有一个传统,在屋顶上开一个天窗,放一面镜子,当阳光照射时,那束光会随着随着日照的改变而改变,室内的光照度因此变强。这是我对一间房子的印象,结合童年记忆和对闽南建筑的理解,一间房子如何与时间和光线发生关系,以及如何在这空间中营造氛围,我认为这是一种更抽离式的表达,在这个空间中与感官者的感受相结合,这个是我们出发点的一种表现。

跟合作商见面完以后,他们也很接受我们的表达方式,完全不是以堆砌产品的概念去做事情,而是更多地用另外一种抽离的方式去表达一件事件的发生,它可以通过艺术品或者塑造某一件产品,以集中展示的方式传递这件事情的关联。

戴昆:近年来看到你在艺术化家居产品设计以及艺术家朋友的跨界合作方面投入大量精力,慢慢地我发现你所完成的室内设计项目中,产品设计的比重逐渐增加。不论是餐厅还是其他类型的空间,在这些主题设计当中,室内空间似乎呈现出一种适度退让和包容的姿态,但是其中的产品设计与色彩构成则愈发鲜明突出,这一趋势是否会成为你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设计探索方向?

曾建龙:对,当代室内设计不论是地产导向的流行趋势,或是商业空间的自我表达,设计手法不论是对空间划分的逻辑构建、情绪价值的传递,还是对文化内涵的再定义,每个设计师都需要找到契合自己逻辑的审美体系,在文化解读、情感共鸣和空间表达的维度上,找到最契合的呈现方式。本质上并无绝对的标准,只是说如何基于当下的社会认知、价值观认同、文化属性和审美主张,去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设计语言,去清晰地传达创作理念 。

我更倾向于以松弛的状态去表达和实践自己的设计理念,摒弃掉历史包袱,用自己多年来构建出的美学逻辑,以一种更洒脱的状态去诠释自己的创作,我觉得就够了。

在当下的设计实践中,我们的每个作品在满足投资者的商业目的外,能融入自己的一些主张,比如对作品的探索,设计语言的辨识度,以及去传播价值的塑造等。当这几个维度的目的性达成后,我会追求如何系统性地构建场域的情感价值体系,我将空间比作一张画布,构建一个空间叙事和时间维度的对话,弱化过度设计,去实现特定场域语境下的情感表达。这是我现阶段设计的一种松弛的状态,没有太多的包袱,不压抑。

戴昆:实际上我也有一些感触。相比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作品的存在周期是很短暂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刻意地要追求一种持续性或者一种特别深邃的表达,反而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一种制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个人情绪的变化,设计师对当下的审美和关注点也在转变,所创造的作品可能更加新颖、富有活力。

曾建龙:在我看来,不论是室内设计还是产品表达,早些年我们做设计时,还是相当刻意的,仿佛背着沉重的包袱前进,急切地想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身份,证明自己擅长设计,尤其是擅长打造独特的产品,去吸引市场。但是近两年我做设计的心态有了转变,变得更加松弛,更注重追求一种观念或者意念,不再一味地向他人展示我会什么,而是更关注产品本身的特性,去思考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和最质朴的材料去精准传达设计的核心价值。

过去我们热衷于材料的堆砌组合,痴迷于结构的复杂呈现,将设计过度”表演化“,反而未能真正深入到空间设计的本质。如今可能更想要用统一的设计语言去贯穿始终,在最简单的场域表现中去和观者发生更好、更深的情感共鸣,以情绪价值去激发他们在特定场域中的感官体验,我认为这便是过去和现在在设计理念和实践上的显著差别。

戴昆:这次的产品设计我看到蕴含很多生态理念,更像是在传递一种经历岁月磨砺、顺应自然生长的意向。

曾建龙:这次我试图表达的,是时间与岁月沉淀后的一种状态,比如冰川、蚁穴。我认为经过时间的演进、岁月的雕琢,才形成这种自然形态的构建。时光痕迹的表达,是我这次贯穿产品设计的逻辑。像花瓣、海浪等自然形态的表达,乃至冰川的呈现,我期望从自然的时间轴出发,重新定义空间,即“一间房子”的空间关系,这里面涵盖了空间的布局、建筑语境的关联,以及人进入空间后所要感受到的观念。从建筑本身的逻辑,到产品的植入,再到场域循序渐进的展陈构建,其中皆有一条脉络在表达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在人和生活所处的时间维度和场域关系中,或许不需要琳琅满目,而是用某一事物,去唤起我们对生活的另一种思考与解读,这便是我与石无限展厅空间所采用的情感传递方式。

戴昆:在当下这段时期,室内设计与整个大建设行业似乎都进入冷静期。有趣的是,这次的展厅和产品设计中,我看到设计师们对这个冷静期的多元思考,部分设计师开始深度探寻内心世界,表达自我;部分设计师选择回归工作本质,摒弃过多的附加因素;还有的设计师积极拓宽视野,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寻找创作灵感。这一现象意味着设计师正在逐渐摆脱以往被地产和商业设计所塑造出来的范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套路”。回想过去,设计风格频繁更迭,设计师们疲于从一种风格转向另一种风格,渐渐陷入麻木和疲惫。于是大家开始反思,是否能够探索出一种新的、更轻松自如的创作方式。

曾建龙:去年整个市场行业呈现出极为低迷的态势。对于大多数设计公司与设计师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市场冲击与洗礼。任何看似光鲜亮丽的行业,都存在其不为人知的暗面以及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衰退阶段。我们当前对设计理念的一种解读是:当处在行业风口时,需要具备居安思危的意识,思考风口的生命周期究竟有多长,是否应该及时探寻替代方案,拓宽设计领域,为自己创造更多可能性。无论是房地产、餐饮还是私宅设计等其他任何业态,都不存在一直持续增长的情况,起伏变化才是常态。

当我们创立企业、投身赛道时,需要明确内心真正追求的目标,是单纯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还是致力于探索每一个阶段真正值得思考的美学表达方式,去让这些探索沉淀下来,以便于在未来回顾过往历史时,每个阶段都能留下值得回味的成果。

我认为设计师就应该如同艺术家一般。艺术家在成为大师的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总结与深度思考内核的过程。这或许是室内设计师需要慢慢去关注的重点,也是我当下极为重视的思考方向。毕竟我们本质上是装饰美学的设计者,如何在装饰美学设计过程中,融入更多艺术性元素,或是加入对生活美学的思考,进而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叙事逻辑,或是对外表达独特语境的手法,这在室内设计领域显得尤为关键。

戴昆:以我个人感悟而言,设计师终其一生,在持续创作的同时,也在深入研究、反复揣摩自身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这其中涉及到诸多权衡,比如究竟该做出多少妥协与迎合,又该坚守多少自我与原则,这种权衡也是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成为一个设计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前行、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设计师成长的不同阶段,可以且应当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与之相应的姿态。

曾建龙:近几年我有种较为“私心”的做法,每隔两年,我都会给自己和团队设定一个有待探索的课题为目标。前两年,在项目实践中我更注重时间维度上的对话关系,希望呈现出新旧元素交融与变化的关系。所以,我挑选的许多项目,都会锁定老建筑,或是带有岁月痕迹的场所,去探寻挖掘场域在时间维度上的自我对话关系。我们这一群人共同做这件事,于行业而言,首先具有比较高层次的意义。我们以单一的石材材料,营造出多元的可能性,这已然实现了一种突围。其次,当这些设计师以自我命题的方式去诠释空间时,针对几十平方米的空间,大家各自施展不同手法解读空间,其中蕴含着各自丰富的思考。一方面,思考产品逻辑能否融入社会属性,还是仅停留在探索阶段,这是两种不同维度的考量。另一方面,从观点到产品化思维的转变,以及纯粹的观念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体现。

戴昆:是的,即便我们这些设计师在过去几十年始终与各类材料打交道,但直至当下,才算真正深度融入行业。大家不再是个体的碎片化的存在,尽管每个人都保持着个体的独特性,但作为一个群体,已然形成了对特定材料乃至整个行业的系统性思考。

我相信这种思考不仅对设计师自身意义重大,对于不同材料供应商以及相关厂家而言,同样具有启发性。甚至我认为,在未来若有机会,大家应该更多地集体参与到不同材料、题材的创作之中,这或许应该成为设计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推动设计领域的创新发展,也有助于加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去共同探索更多未来。

大河之舞大理石以其深棕色调、清晰丰富的层次和细腻蜿蜒的纹理而脱颖而出,其独特的色调和纹理将自然与奢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仿佛置身于流动的河流和起伏的大地之间。无论是用于家庭空间还是商业环境,它都能为你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和舒适感受。

芬迪灰大理石,它以浅灰白色为主要基调,纹理丰富而抽象,当你凝视大理石的表面时,就像仰望无边的天空。云雾缭绕,变幻莫测。这些纹理也像是大地上的河流,自由蔓延。它们像是水流在岩石上留下的痕迹,形成了一个个独特而精致的图案。

斯通斯建材于2014年在江苏无锡成立。公司创立伊始,创始人吕斯特先生及其家族就秉着对天然石材的尊重与热爱,着力于矿山资源投资和全球化的独家经营布局,建设更广泛、更高效、更具创新的渠道销售网络。斯通斯人探索每一款新材料的商业模式时,以独特的眼光与气魄努力搭建石材自然魅力与人类生活之间的桥梁,并采用最前沿的设计与科技赋能,通过独到的艺术眼光与长远资源规划赋予其更高的价值,获得业界内外的认可。

第二十五届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

“第七届石无限产品设计展”

【展览时间:2025.3.16——2025.3.19】

【展览地址:厦门国际会展中心A7展厅】

END

点击“阅读原文→ 预登记免费入场参观

阅读原文

会务组联系方式  

展会咨询

相关品牌展行业展会

2025年香港春季电子展-香港消费电子展Hong Kong Electronics Fair

2025-04-13~04-16 展会结束
350767展会热度 评论(0)

2025年香港资讯科技展-香港国际科创展ICT EXPO

2025-04-13~04-16 展会结束
92603展会热度 评论(0)

香港电子展(秋季)Hongkong Electronics Fair

2025-10-13~10-16 距离150
135994展会热度 评论(0)
X
客服
电话
13924230066

服务热线

扫一扫

世展网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销售客服

门票客服

TO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