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距离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过去整整十五年。对许多人来说,那段日子依然鲜活如初——满载着活力、好奇心和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对美国来说,上海世博会是一次与中国观众深入交流的宝贵机会——美国馆接待了736万参观者,约占世博总参观人数的十分之一,展现了美国在文化、创新与价值观方面的独特魅力。
许多民众在炎炎夏日排队数小时,只为亲身感受那个让他们充满好奇的美国。
上海世博会上的一位游客戴上印有美中两国国旗的纪念眼镜。
“展翅的美洲雄鹰”
由建筑师克莱夫·格劳特(Clive Grout)设计的美国馆,是上海世博会上一抹亮眼的存在。整个展馆面积达6,000平方米,最高处17.3米,整体设计以浅色调和简洁几何线条为主,风格轻盈而现代。
最显著的视觉元素,莫过于中央那一对向外展开的“翅膀”。这对象征未来的翅膀既像是在热情迎宾,也仿佛雄鹰展翅高飞。格劳特说:“这既是一种欢迎的姿态,也让人联想到展翅的美洲雄鹰。”
美国馆全景,由建筑师克莱夫·格劳特设计。 (AP Photo)
美国馆同样是环保理念的典范——采用低辐射玻璃、铝合金面板、太阳能电池板和节能照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碳足迹。
屋顶种着柑橘树、葡萄藤和香草,带来一抹清新绿意和自然香气。馆外的香樟树成了天然树荫,为烈日下的游客送去一片凉爽。
“欢迎来到美国!”
一走进美国馆,你就能感受到热情与友好。
时任美国驻华大使(2009-2011)洪博培欢迎首批进入美国馆的游客。(AP Photo/Eugene Hoshiko)
游览体验以大屏幕一段欢迎视频开场:从教师、农民、股票经纪人等普通美国民众,到关颖珊、魔术师约翰逊、科比·布莱恩特,以及时任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大家都努力用普通话热情地向观众问好,邀请大家走近美国、了解美国。
游客观看4D影片《花园》,影片讲述了一位小女孩努力打造社区花园的故事。
展馆的一大亮点是4D影片《花园》(The Garden),讲述了一个10岁女孩凭借执着和想象力,克服重重困难,把一块废弃的城市角落变成社区花园的故事。全片没有一句对白,只靠音乐、影像和声音讲述,唤起每个观众的共鸣。
时任加州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在美国馆和观众们见面。(AP Photo/Eugene Hoshiko)
美国面孔
美国馆的故事,是由一群“讲故事的人”共同打造的。
上海世博会美国馆总代表费乐友(José H. Villarreal)与部分志愿者合影。
有超过150名会说流利中文的美国大学生担任“学生大使”,自愿放弃一个学期的课程来到美国馆代表自己的国家。他们的笑脸,成为美国馆温暖亲切的象征。
现场表演也是美国馆的一大亮点。超过100个演出团队贡献了1000多场次的演出,让美国馆变成了一个持续六个月的文化盛宴。
Dance-America! 舞团在美国馆为观众表演。
人气最旺的表演团队之一是美国Dance-America!舞团。他们每天演出五场,一周七天不间断,持续点燃现场气氛。
而最难忘的夜晚,或许要数爵士乐大师赫比·汉考克(Herbie Hancock)和格莱美获奖歌手迪迪·布里奇沃特(Dee Dee Bridgewater)携手带来的“爵士乐:美国经典传承”。连续两晚的演出为观众奉献了难忘的爵士盛宴,也成为美国馆的高光时刻。
美国爵士乐大师赫比·汉考克和迪迪·布里奇沃特在美国馆同台演出。
必有回响
没有哪个展馆是十全十美的。美国馆也有其不足和挑战,但它依然在中国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世博会期间,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一位记者采访中国观众对美国馆的看法,想听听他们的真实评价。“我让他们不要客气,直接说真心话。结果没有人说一句不好。”
游客们在美国馆外挥舞美国国旗,欣赏现场音乐会。(AP Photo)
分享你的上海世博美国馆记忆!
你参观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美国馆吗?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瞬间?我们想听听你的故事!
扫描海报二维码或点击以下链接提交你的回忆,赢取鹰小美纪念品!
https:///g/ey8q6NbZzh
阅读原文
展会咨询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