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8月13日下午,四川省彭州龙门山龙槽沟突发山洪,截至目前,已造成7人死亡、8人受伤。
其中,事发现场传出的一幅画面让人看得揪心——
一对父子相拥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父亲用后背挡住身后汹涌的洪水,紧紧抱住怀里年幼的儿子。
据媒体报道,现场目击者证实,危险时刻父亲几次想要尝试将孩子往岸上抛,可惜这名父亲猛烈的洪水冲击下逐渐脱离,始终没能成功。
现场曝光的视频画面中,父亲和孩子都不幸被洪水冲走。
8月15日,“四川彭州山洪一对父子被冲走”话题持续被全网关注。这对父子最终怎么样了?天目新闻记者联系到参与救援的彭州市爱之援救援队队长周杨,但得到了不幸的消息:孩子被救上来时已无生命体征,“父亲被救了,孩子没被救到。”
事故发生后一度引发众议:这场灾难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因为日前社交媒体上流传出的一段事发前视频显示,事故现场有管理员曾发出灾害警示,但未能成功劝离游客。
另一名亲历者何先生表示,山洪未爆发时,下游水位最深只到人的大腿位置,河床上有人在烧烤,也有人搭帐篷,在他一路狂奔通知时,有些游客很快就撤离出来,但还有些游客却在慢悠悠地收拾携带的物品,“慢慢收拾东西的人就被冲走了。”
官方通报也证实:当地镇政府在接到气象部门通报后,“立即组织镇村(社区)干部、巡逻队员及志愿者等力量对辖区内河道沿线戏水游客进行劝离。”气象部门通报发布约一小时后的15时30分,龙漕沟便突发山洪,河道内未撤离的游客被卷入山洪。
从新闻报道和现场照片显示,龙门山镇曾多次发出倡议禁止下河、禁止“野泳”、设置警示标志等,前往“网红”打卡地的游客仍络绎不绝,甚至无视警示牌直接拉开铁丝网进入危险区域。
“网红打卡地”实为泄洪河道
随着舆论的不断发酵,有人将矛头指向了带火当地旅游打卡项目的“网红们”。
“避暑圣地”“水清澈冰凉”“小众打卡地”......网络上和各大点评网站上,彭州龙漕沟被网友赋予这样的评价。
资料显示,龙漕沟为彭州市龙门山镇小鱼洞镇中坝村和龙门山镇宝山村的界沟,上游的雪水蜿蜒而下,流经地形成龙漕沟的溪流、浅滩、瀑布、深潭。
事故发生后,有媒体报道,龙漕沟在多个平台曾被誉为“网红打卡地”,但实际上当地并非景区,而是一条泄洪沟。龙门山镇官方微信“山水龙门”曾多次发布安全提醒,所谓的“网红打卡地”其实危险重重,汛期极易爆发山洪灾害。
专业救援队员:
山洪爆发时自救很重要
曾参加过山洪救援和培训的队员林西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旦爆发山洪,学会自救非常重要。”
林西留还说,“山洪一般发生的都很突然,等救援队介入时已经太迟了。”关于救援,林西留认为遇到山洪时应该先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待确认无危险后才能和周围的人想办法营救被困人员。
“另外游客也应该加强自身安全意识,在山区游玩时关注天气信息,不要到没有开发的景区游玩。”
天灾变人祸
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
全民应急素养迫在眉睫
天气酷热,到“避暑胜地”降温避暑,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休闲放松方式,本无可厚非。但是,安全旅游、安全游玩的意识一定不能少。
出外旅游的群众,不但要少参加或者拒绝参加安全系数低、危险风险高的“野游”,就算是去正规开发的景点,旅游时也要把安全挂在心上,自觉遵守各种安全要求和规定,切莫抱侥幸心理,漠视安全要求,违反安全规定,导致增加安全风险,对自己生命安全造成危害。
此次事故灾害预警在前,管理人员劝阻在后,本身在多方警示之下是有机会避免造成人员伤亡的,最终却酿成7死8伤的惨剧,这背后正是曝露出公众对危害来临的警惕性和安全素养的严重不足!
安全无小事 防患于未然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新时代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推动西部应急管理协同发展,提升应急防灾减灾和救援能力,营造全社会参与应急的浓厚氛围,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聚焦树立“两个至上”应急安全理念和超特大城市治理、强化“安全就是效益”应急安全导向、营造“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应急安全氛围,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特设安全科普宣传展区和应急管理成果展区,届时将由长三角地区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地震、气象、红会、卫健等相关委办厅(局)参与策划展示一系列公众科普教育、互动体验活动等,共同助力安全与应急文化推广。来源:西部国际应急博览会
点击关注
EDRR
· END ·
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由应急管理部、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人民政府指导,三省一市应急管理厅局和上海市贸促会共同主办,坚持由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市场化运作。
通过政府政策解读、产品和技术展览展示、高层论坛会议、行业应急管理、供需交易服务等,提升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导应急管理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国家双循环战略,推动应急文化产业提升社会公众应急安全能力。
立足长三角 / 辐射全国 / 面向世界
打造应急管理服务平台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