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让博物馆“活起来”!

来源:世展网 分类:会展行业资讯 2022-03-11 11:33 阅读:4573
分享: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文化遗产工作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从考古盲盒掀起全民“考古热”,到数字藏品被“秒抢”,近年来博物馆在创新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上不断探索。

如何进一步激发博物馆活力?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里,又蕴藏着怎样的发展机遇?

博物馆+

打开发展的想象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

要落实《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健全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推进总分馆制、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等重点改革任务,让博物馆发展更有活力。通过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传媒、设计等领域跨界融合,将博物馆打造成为赋能经济发展、助推产业升级的新动能。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

博物院开展了多种数字文创尝试,以“科技+创意”的方式将文物活化。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精心打造的文创产品,让大家体验到发现“文物”的惊喜感、代入感和满足感,激活年轻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更多人对文物亲而近之。

去年,古老神秘的三星堆与影像、灯展、书籍、纪录片、文创、音乐、游戏等形式“跨界”,形成立体传播矩阵。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围绕主题临展开发剧本游、试水数字文创产品,首次推出在支付宝平台仅50秒就一抢而空。成都博物馆“千年东华”科技展项邀请观众沉浸式体验千百年前的摩诃池、蜀王府……

作为国内首个推出考古盲盒的博物馆,2021年,河南博物院实现了考古盲盒从产品到产业化的升级。“博物馆+”延伸了大众对于博物馆文创更多的期许和想象。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数字化博物馆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旅游、技术、演艺等相关产业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人才机遇

投身文博或成为职业风口

去年5月,九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截至2021年底,全国登记博物馆总量达5700余座,年参观人数超过10亿人次,而且出现了许多考古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新的形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

相比之下,博物馆既有法规在应对考古发掘品配置、博物馆之间藏品交流、文物鉴定和市场交易、智慧博物馆建设、数字化文化产品生产、综合性文博人才培养等方面明显能力不足,迫切需要通过立法从根本上给予制度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

《意见》的出台,让我们倍感振奋,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影响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短板。与数量指标持续上扬、硬件建设更新换代形成反差的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中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

曾经,博物馆作为文物保存和学术研究机构,显得“高不可攀”,但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历史文化综艺节目的热播,博物馆放下身段、迅速“出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文博事业。这些年轻人有专业知识,更有一颗愿意走进公众的心,把“高冷”的博物馆玩得风生水起。

预防性保护

让文物“延年益寿”

我国拥有可移动文物超过1亿件(套),“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数量增至5788家,超过70%的国家一级、二级博物馆位于7度及以上高烈度抗震设防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潘路: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蓬勃发展的同时,文物防震领域也逐步得到国家文物局的重视。2015年,国家文物局颁布《馆藏文物防震规范》,在“十三五”期间实施一批馆藏文物防震预防性保护项目,但博物馆文物的防震工作仍需得到更多重视。潘路建议,从国家层面上进行全面规划,分批开展博物馆与地震带分布调查和珍贵馆藏文物震害风险调查,进行地震易损文物评判工作。系统开展博物馆文物防震减灾技术示范和科学普及工作,全面提升博物馆从领导到从业人员的一体化防震减灾意识和理念。

针对暴雨、地震等突发灾害,博物馆如何降低文物受损风险?记者也从成都部分博物馆了解到,现在文物保护的概念已经发展到了预防性保护,要求保管员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角度来思考对文物的保护,确保包括文物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箱、盒)、运输等空间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条件符合文物保护的需要,让文物“延年益寿”。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王璐瑶
X
客服
电话
17502173664

服务热线

扫一扫

世展网公众号

客服微信

TO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