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在经济疲软、竞争愈发白热化的“双重夹击”下,传统会展场馆发展模式举步维艰,展会缩水、业务单一等问题频现。然而,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却如一股清流,逆势突围。它究竟凭借什么打破困局、实现华丽转身?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副总经理张涛,深入探寻潭洲会展在创新重构业务版图、跨界融合拓展新赛道等方面的战略思维、与前沿实践经验。
创新求变
重构业务版图
近年来,经济环境冲击使会展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展会缩馆、延期甚至取消成为常态,各地会展中心的建设则加剧了行业竞争。在此背景下,潭洲会展积极应变,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前瞻性地布局新业态。张涛表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创新是必答题,‘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为了应对挑战,潭洲会展努力向会展上下游延伸发展,开启主办和承办业务,促进佛山加快形成城市会展生态,同时利用会展资源开展“会展+”衍生业务,加强配套资产运营管理,开拓数字化营销,形成了场馆运营、展会主办、项目承办、“会展+”业务、资产运营管理、数字化营销六大业务板块。重构的多元化业务版图,有效弥补了在经济下行状况下,传统包租公业务量显著下降带来的营收缺口,潭洲会展整体营收结构得到很好的优化,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得到充分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以生态链视角做战略布局
完善配套服务
“过去我们办了很多展会,来了很多参展商与观众,但周围缺乏配套的酒店与餐饮把他们留下来。我们也希望能够切实履行国企的社会责任,把展会流量切切实实转化为佛山本地的文旅增量。”张涛说。
没有大型酒店和大型会议中心,一直以来是制约潭洲会展发展的痛点。今年,潭洲会展启动了多个大动作,补齐这一短板:包括引入四星级酒店和高端经济酒店、知名餐饮企业以及启动大型多功能会议中心。
以生态链视角做战略布局,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有效破除会展综合体与周边配套设施形成的“孤岛效应”,在提升参展人群和市民的体验的同时实现会展活动与城市生活的有机联系。潭洲会展即将投用的多功能会议中心和配套酒店,既是物理空间的延展,更是服务生态的再造。这种“会展生态圈”的构建,将把碎片化的会展服务转化为沉浸式的城市体验,使客商从“被动滞留”转向“主动停留”。
跨界融合
拓展演艺新赛道
随着演艺市场的蓬勃发展,潭洲会展依托现有场馆资源,瞄准演艺经济,于2023年中开始布局拓展“会展+演艺”新赛道。通过市场调研,潭洲会展发现演艺市场对场地的需求旺盛,并且市场上缺少了中型室内演艺场馆的供给。针对这一供给断层的痛点,潭洲会展引进社会资本方将会展中心B区9号馆改造为演艺馆,通过系统性硬件升级,填补了广佛都市圈3000-8000人专业室内演艺场馆的空白。在改造演艺馆的同时,潭洲会展系统梳理并积极对接广佛核心演出主办方资源,先后引入了多场演出活动。每场活动都有超万名观众参与其中,反响热烈。
除传统场地租赁模式外,潭洲会展积极探索联合运营、票务分成等多种灵活合作模式,打造“演艺+市集+休闲”模式,构建“15分钟演艺消费圈”,提升全区演艺活动的综合吸引力与商业价值。
从城市会展掌门人到演艺策划人的角色嬗变,折射出传统会展企业向城市文化运营商转型的战略觉醒。跨界融合,拓展演艺新赛道,当展馆穹顶下回响着音乐节拍,传统会展的钢筋铁骨便注入了人文温度,这种硬实力与软文化的交响,让人看到了潭洲会展的无限可能。
“演唱会+市集”:
创新城市发展的文旅IP路径
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赛事经济、夜间经济、演艺经济、谷子经济、宠物经济,大力促销费,打造佛山城市文旅超级IP,潭洲会展积极响应政策,以展会、赛事、演唱会为支点,撬动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的无限可能。
以今年6月份举办的“嗨呦音乐之夜·佛山站”为例,连续两天吸引了上万名观众,采用“演唱会+市集”的创新模式,将会展人流高效转化为本地消费增量,为佛山打造城市文旅超级IP提供了新路径。“演唱会+市集”这种全天候的消费场景构建,既能延长客商驻留时间,又能通过文化演艺强化城市记忆点,使超级IP的打造真正形成展演互促、文旅共生的生态闭环。
未来,潭洲会展将持续深耕演艺产业方向,加大演艺项目招商,提升配套服务,吸引更多优质演艺资源汇聚,做旺强演艺经济、夜间经济,拥抱演艺经济大市场。
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在创新驱动下,通过业务版图重构、跨界融合等举措,不断打造会展新生态,为会展场馆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原标题:“创新是必答题,‘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访佛山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副总经理张涛)
编辑:韩明强
审稿:白 明
END白明BREAK AWAY往期推荐01
2025年,会展业应该关注什么?
028大行业趋势!迎战2025
03从品牌到王牌,会展企业的四大“王炸”你知道吗?
CHANNELS中外会展视频号展会咨询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