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更新】第九届国际新型光电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

来源:世展网 分类:无人机行业资讯 2022-09-06 14:30 阅读:*****
分享:

 

2022年11月2-4日

 

合肥新站利港喜来登酒店

大会官网:(阅读原文)

https://b2b.csoe.org.cn/meeting/NDTA2022.html

大会背景

      光电探测技术是现代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之一,光电探测技术的发展是随着其他关键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激光技术、光波导技术、光电子技术、光纤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光电探测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近年来,光电探测技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组委会将于2022年11月2-4日在合肥市举办“第九届国际新型光电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深入研讨近年来涌现出的各种新型探测技术,包括微光探测、偏振探测、量子探测、单光子探测技术等,以促进国际和国内新型光电探测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大会征文已开通,诚挚欢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教师、研究生等踊跃投稿。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 微光夜视技术重点实验室

承办单位:

  •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成像与探测专家工作委员会

  •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红外专家工作委员会

  • 西安工业大学

  • 偏振光成像探测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通用光学定标与表征技术重点实验室

联办单位:

  • 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北京理工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长春理工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天津大学

  • 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

  • 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 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

  • 江苏省光谱成像与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红外成像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空间光电精密测量技术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 激光与红外系统集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成像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赋同量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苏州焜原光电有限公司

  • 中国电子学会超导电子学分会

大会主席:

  • 范滇元院士,深圳大学

  • 陈良惠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褚君浩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祝世宁院士,南京大学

  • 刘文清院士,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徐红星院士,武汉大学

大会共主席(音序):

  • 陈钱副校长,南京理工大学

  • 刘卫国党委书记,西安工业大学

  • 曾桂林董事长、所长,北方夜视科技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昆明物理研究所

  • 郑小兵所长,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主席(音序):

  • 丁瑞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高明院长,西安工业大学

  • 金伟其教授,北京理工大学

  • 李孝峰院长,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李野院长,长春理工大学

  • 廖胜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 卢进研究员,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 石峰主任,微光夜视技术重点实验室

  • 王军教授,电子科技大学

  • 吴南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薛彬研究员,天津大学

  • 尤立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

  • 张强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赵显教授,激光与红外系统集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

  • 朱颖峰副总经理、副所长,北方夜视科技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昆明物理研究所

专题交流

专题一:红外探测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史衍丽,云南大学

叶振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王军,电子科技大学

左超,南京理工大学

程序委员会(音序):

陈楠,昆明物理研究所芦鹏飞,北京邮电大学罗林保,合肥工业大学徐应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杨再兴,山东大学周易,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专题报告(音序,更新中):

  • 1. 高亮,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胶体量子点红外探测芯片

  • 2. 史衍丽,云南大学——InGaAs/InP 短波红外探测器探测器后脉冲研究

  • 3. 宋海智,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近红外量子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 4. 王军,电子科技大学——二维/狄拉克材料室温红外探测技术研究

  • 5. 徐杨,浙江大学——石墨烯-硅异质集成光电探测器

  • 6. 徐应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跨光谱锑化物红外材料与器件

  • 7. 许金通,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i线光刻机用氮化镓基紫外光电探测器研制进展

  • 8. 杨再兴,山东大学——锑化物低维结构与光电器件

  • 9. 叶振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光电探测器的几点思考

  • 10. 张月,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运动物体环境交互特征及其可监测性分析

  • 11. 刘海秋,安徽农业大学——抗云层干扰的蓝藻水华多光谱遥感快速监测方法

  • 12. 刘红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光电探测器特性参数测试技术

  • 13. 左超,南京理工大学——题目待定

  • 14. 李孝峰,苏州大学——题目待定

专题二:微光探测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石峰,微光夜视技术重点实验室

吴南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周燕,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音序):

梁海锋,西安工业大学刘昌举,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秦旭磊,长春理工大学田进寿,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徐江涛,天津大学张益军,南京理工大学

专题报告(音序,更新中):

  • 1. 蔡红星,长春理工大学——成像光谱芯片技术发展及典型应用研究

  • 2. 高美静,北京理工大学——高分辨力光学微扫描显微热成像系统

  • 3. 高晓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高精度大气温室气体分析仪器的国产化

  • 4. 耿旭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高灵敏荧光检测/传感器研究进展

  • 5. 李建郎,上海理工大学——基于直接热源驱动的磁悬浮石墨运动研究

  • 6. 梁海锋,西安工业大学——热电子增强硅纳米线宽光谱光电响应特性研究

  • 7. 聂凯明,天津大学——用于微光成像的高增益低噪声光敏器件

  • 8. 杨顶田,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基于激光诱导荧光的海洋细菌原位探测技术

  • 9. 张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超表面光学全息技术及其应用

  • 10. 夏珉,华中科技大学——题目待定

专题三:激光探测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郑永超,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赵远,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东,浙江大学

薛彬,天津大学

程序委员会(音序):

狄慧鸽,西安理工大学

贺岩,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黄庚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毛庆州,武汉大学

梅亮,大连理工大学

谭中奇,国防科技大学

夏海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赵一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704研究所

周鼎富,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专题报告(音序,更新中):

  • 1. 李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基于双脉冲评估法的变检测距离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校正技术

  • 2. 林栩凌,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低低卫卫跟踪重力场卫星激光干涉测量载荷技术研究

  • 3. 毛庆州,武汉大学——激光三维成像探测与实时信号处理

  • 4. 梅亮,大连理工大学——基于二极管激光器的大气环境遥感技术

  • 5. 沈振民,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弹性散射激光雷达水下多要素探测技术

  • 6. 夏海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全光纤多大气参数探测激光雷达及应用

  • 7. 谭中奇,国防科技大学——题目待定

  • 8. 狄慧鸽,西安理工大学——题目待定

  • 9. 赵一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704研究所——题目待定

专题四:单光子探测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尤立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张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刘博,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音序):

李永富,山东大学李语强,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钱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兴,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吴光,华东师范大学徐飞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名扬,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

专题报告(音序,更新中):

  • 1. 胡小龙,天津大学——具有分形结构的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  

  • 2. 蒋新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空间应用激光器热控设计与实现  

  • 3. 孔令东,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南京大学——超导纳米线的热点调控及光子探测应用

  • 4. 李浩,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超导单光子探测技术及应用

  • 5. 李语强,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空间碎片激光探测研究

  • 6. 廖胜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于卫星的量子通信实验与应用  

  • 7. 刘博,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单像素单光子跟踪探测激光雷达

  • 8. 刘俊良,山东大学——低噪声低死时间近红外单光子探测技术

  • 9. 苏东,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于激光脉冲序列产生机制的电光驱动技术研究 

  • 10. 唐世彪,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InGaAs单光子探测技术及应用

  • 11. 郑名扬,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基于周期极化铌酸锂薄膜的量子频率转换和单光子探

专题五:先进光学设计与制造技术

专题主席:

高明,西安工业大学

薛栋林,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王鹏,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音序):

李龙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彭云峰,厦门大学王伟,复旦大学王永刚,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杨继兴,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杨晓飞,苏州大学

专题报告(音序,更新中):

  • 1. 李龙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机器人光学加工技术

  • 2. 刘国淦,上海现代先进超精密制造中心有限公司——堇晶石陶瓷抛光技术研究

  • 3. 刘晓林,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光学遥感器偏振分析及实验研究

  • 4. 彭小强,胡皓,国防科技大学——光学铝反射镜超精密抛光技术

  • 5. 单海洋,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近净尺寸SiC反射镜镜面高效高表面质量制备工艺技术研究

  • 6. 沈华,南京理工大学——基于深度学习面形重构算法的倾斜载频干涉术

  • 7. 王欣,上海技术物理所研究所——星载主被动激光复合成像探测的光学系统研究

  • 8. 钟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强激光非球面光学元件超精密批量制造技术

专题六:空间探测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何志平,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孙志斌,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程序委员会(音序):

陈飞,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李劲松,安徽大学

饶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魏儒义,武汉大学

薛彬,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闫召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专题报告(音序,更新中):

  • 1. 李劲松,安徽大学——激光光谱传感技术及其应用

  • 2. 马英起,中国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激光模拟空间高能粒子诱发单粒子效应技术研究

  • 3. 韦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太阳XUV单极衍射探测技术及其应用

  • 4. 魏同波,中国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紫外光电器件片上集成技术研究

  • 5. 薛彬,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深空探测光学相机技术及其进展

  • 6. 杨秋杰,中国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图谱协同探测技术及其应用

  • 7. 周易,中国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及其应用探讨

  • 8. 焦建超,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面向空间天文观测的微纳光学载荷技术

  • 9. 王丹妮,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题目待定

  • 10. 许高博,中国科院微电子研究所——题目待定

专题七:偏振探测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王峰,偏振光成像探测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赵永强,西北工业大学

程序委员会(音序):

郭忠义,合肥工业大学

胡浩丰,天津大学

任立勇,陕西师范大学

邵晓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王霞,北京理工大学

张淳民,西安交通大学

专题报告(音序,更新中):

  • 1. 胡浩丰,天津大学——基于深度学习的偏振成像技术

  • 2. 任立勇,陕西师范大学——分孔径偏振成像技术

  • 3. 邵晓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偏振三维成像

  • 4. 孙晓兵,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基于GF-5卫星偏振载荷数据的云主要光学特性参数反演研究

  • 5. 王霞,北京理工大学——偏振事件成像研究

  • 6. 赵永强,西北工业大学——分焦平面红外偏振摄像技术

  • 7. 李宁,清华大学——基于红外偏振焦平面的智能全时道路检测

  • 8. 郭忠义,合肥工业大学——题目待定

产业论坛:第二届红外光电探测器产业发展论坛

论坛主席:

牛智川,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音序):

刘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吕衍秋,中航凯迈(上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

牟宏山,无锡兴华衡辉科技有限公司  

王鹏,睿创微纳公司

周文洪,高德红外高芯科技  

庄涛,北京长峰科威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专题报告(音序,更新中):

  • 1. 陈意桥,苏州焜原光电——锑化物红外材料产业化进展

  • 2. 董国材,常州国成仪器公司——国产仪器产业化探索

  • 3. 罗珏典,北京国科天成公司——制冷红外热像仪小型化的产业影响

  • 4. 吴东海,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锑化物超晶格红外探测器研究进展

  • 5. 张志成,太原国惠光电——红外探测器件量产的机遇与挑战

  • 6. 周文洪,高德红外高芯科技——武汉高德红外SWaP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研制

征文方向

  • 1. Ultraviolet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紫外探测技术及应用

  • 2. Visible light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可见光探测技术及应用

  • 3. Infrared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红外探测技术及应用

  • 4. Terahertz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太赫兹探测技术及应用

  • 5. Low level light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微光探测技术及应用

  • 6. Single photon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单光子探测技术及应用

  • 7. High dynamic imaging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高动态成像技术及应用

  • 8. high-speed imaging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高速成像技术及应用

  • 9. 3D imaging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三维成像技术及应用

  • 10. Laser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激光探测技术及应用

  • 11. Polarization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偏振探测技术及应用

  • 12. Quantum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量子探测技术及应用

  • 13. Multispectral/ highspectral/hyperspectral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多光谱/高光谱/超光谱探测技术及应用

  • 14. Optoelectronic device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光电子器件技术及应用

  • 15. Novel Microwave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新型微波探测技术及应用

  • 16. Composite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复合探测技术及应用

  • 17. Space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空间探测技术及应用

  • 18. Advanced opt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先进光学设计与制造技术

  • 19. Intelligent optoelectronic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智能光电探测技术及应用

  • 20.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及应用

  • 21. Intelligent optical detecting-tracking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智能光电探测跟踪技术及应用

  • 22. Others/其他

支持期刊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SCI)

《红外与激光工程》(EI)

《光学精密工程》(EI)

《光子学报》(EI)

《兵工学报》(EI)

《中国光学》(EI)

《航空学报》(EI)

《遥感学报》(EI)

《信息与控制》(中文核心)

《电光与控制》(中文核心)

《应用光学》(中文核心)

《红外技术》(中文核心)

《探测与控制学报》(中文核心)

《强激光与粒子束》(中文核心)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中文核心)

《无线电工程》(中文核心)

《量子电子学报》(中文核心)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CSCD核心)

《现代防御技术》(中文核心)

《光学与光电技术》(科技核心)

《红外》

《深空探测学报》

论文发表

      中英文稿件兼收,请作者登录网站提交论文全文,组委会请专家进行审稿,通过审查的稿件被大会录用。英文稿件,将被SPIE会议论文集(EI检索)收录。英文稿件推荐至SPIE会议论文集(EI)发表。中文稿件择优推荐至SCI、EI或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会议投稿

  • 投稿网址:

    https://b2b.csoe.org.cn/submission/NDTA2022.html

  • 截稿时间:

    2022年9月20日(第三轮)

会议日程

  • 11月2日会议报到

  • 11月3-4日会议交流

会议地点

  • 合肥新站利港喜来登酒店

  • 地址:合肥市瑶海区铜陵北路1666号

会议注册

  • 会议注册网址:https://b2b.csoe.org.cn/registration/NDTA2022.html

  • 会议费:

    2808元/人,2022年8月31日前汇款优惠为2608元/人。

  • 付款方式:

    1. 银行汇款:

    学会账号:0200296409200177730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科技园支行

    户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2. 在线支付:

    注册完成后,可跳转到在线支付页面,选择“支付宝”在线完成支付。

同期活动

  • 光电科技成果与产品展

  • 第二届红外光电探测器产业发展论坛

  • 优秀论文评选

组委会

刘艳

电话:022-58168510

Email:liuyan@csoe.org.cn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大会官网↓

X
客服
电话
13924230066

服务热线

扫一扫

世展网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销售客服

门票客服

TO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