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随着“十四五”的到来,新能源、新基建已成为时代的旋律,也奠定了新能源和新交通融合的发展方向,充电网作为新能源和新交通的链接器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契机。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充电桩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充电桩行业又赋予了新的意义。
为深入解析市场发展需求,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充电行业发展,由上海充换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市级平台(联联充电)、用户端能源管理系统(CEMS)标准联盟等主办的2022充换电公共平台赋能行业发展论坛暨“联联充电-CEMS沙龙”第四期于9月27日圆满结束。
本次活动特邀请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规划研究所朱昊主任、上海联联睿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数据分析师王至楠、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丁晓华、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研发专家禹如杰四位嘉宾就充换电公共平台赋能行业的发展进行探讨。
包括“联联充电-CEMS沙龙”会员,和来自各大充电设施运营商、充电设施和新能源汽车信息平台、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充换电设备制造企业等100余家企业代表参与到本场论坛,现场气氛热烈,收获良好反响。
NEWS INFORMATION
精彩内容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规划研究所朱昊主任带来《上海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布局及发展政策探讨》主题分享。朱昊主任重点解读了《上海市促进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互联互通有序发展暂行办法》有关出租汽车充电示范站和有序充电示范小区的政策,介绍各类电动汽车(乘用车、巡游出租车、网约出租车、公交和旅游客车、货运汽车等)的充电和耗电特征、交通出行时空特征、电力负荷特征等大数据分析成果,对电动汽车保有量、用电量和充电桩数量和组成进行了预测分析,提出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布局总体思路。朱昊主任还从公共停车场(库)充电设施建设、居民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城市货运车辆全面电动化、充电设施保障等方面提出几点对策想法,期待长三角地区充电设施联网和运营服务信息共享与发展。
上海联联睿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数据分析师 王至楠
上海联联睿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数据分析师王至楠带来《数字化助力上海充换电设施发展》主题分享。王至楠首先为大家介绍联联充电的企业背景与战略方向。联联充电始终坚持以技术服务为导向,2021年被评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应用案例(城市治理)”。接着,王至楠详细介绍了接入联联平台运营商的基本情况,包括基础静态数据、 基础动态数据、多种维度下运营商电量、公用专用电量分布占比等。最后,王至楠针对“联联平台”对于我市充换电产业的驱动作用、企业降本增效的积极意义等进行详细阐述。一方面,借由“联联”信息化、数字化平台的力量,逐步构建起集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标签、数据分析、应用场景落地的低延迟、高吞吐以及弹性可伸缩的大数据分析平台,有效提升数据的利用效率,为交通、能源等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提升充换电设施行业的规划水平、政策制定等提供大数据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强大的平台数据分析能力,提升运营商站点的数字化运营能力,实现费率、日均单枪服务费流水、日均交易金额、场站用户分层、周边场站运营情况对比等多维度深度分析;通过平台同样可实现运营商自助补贴申请与流程跟踪,减少反复沟通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全面助力运营商洞察经营先机、把握经营方向,实现事业再上台阶。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 丁晓华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丁晓华就《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平台服务充换电行业发展的实践》进行分享。丁晓华首先针对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展概况进行分析,截止2022年6月,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2000万辆,发展趋势不可逆;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000万辆,乘用车进入市场驱动阶段,商用车依然需要政策助力。接着,依据国家标准(GB/T32960),丁晓华老师就上海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平台采集的61项新能源汽车使用数据,基于时间、空间、车型和用户的多特征组合,给出上海新能源车主充电使用习惯画像,揭示上海用户充换电特征。丁晓华老师表示,预测2022 年底上海日均充电量将达到750-850 万KWH区间,但就目前而言,上海新能源车辆对公共充电站仍不是强需求,公共充电补充特征明显;社区充电方面,上海有1/3的PHEV车主没有固定充电位,停车位问题仍是制约社区充电规模的主要原因。最后,丁晓华老师就上海市网格空间充电需求进行分析,并给出破解“社区充电难”需要的大数据集。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研发专家禹如杰最后发言,为大家带来《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碳足迹核算及减排量开发标准研究》的主题分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提出在2040年-2060年间碳中和目标和实施计划的背景下,为助力我国“双碳目标”顺利实现,在顶层设计的“1+N”政策体系下,各碳排放重点领域纷纷进行“脱碳”路径探索和实践。其中,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碳减排有利于电力、汽车两个重点行业脱碳。禹如杰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在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领域碳减排相关的标准体系中,缺乏相关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规范和引导。鉴于此,禹如杰专家提出充换电站碳足迹核算及碳减排量开发研究整体思路,重点开展充换电站碳排放量核算方法,核算低碳充换电站的碳减排量,研究确定相关影响因素,最终形成充换电站碳减排量的核算、核查行业、团体标准。禹如杰专家指出两点:第一、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碳足迹核算及减排量开发标准研究符合行业发展现实需要;第二、充换电环节的碳减排量需要相关的标准体系来进行核算。最后,禹如杰专家号召行业同仁积极参与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碳足迹核算及减排量开发标准研究,共同确定核算模型中相关变量、参数和缺省值设置,以“保证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提高标准质量”。
主题报告结束后,朱昊主任主持圆桌讨论环节,与与会嘉宾一起围绕“新能源汽车和充换电设施数据共享和应用场景”展开互动研讨。讨论议题包括公共停车场充电车位管理和预约服务、电动汽车技术状况评估(含电池使用情况评估)、二手车交易估值、电动汽车“双碳”效果评估等。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