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行业新闻早知道,点赞关注不迷路!
随着科技的发展,AI已成热门赛道。但在疫情和整个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冲击下,2022年许多大牌公司股价跳水,市值大幅回撤,人工智能行业亦是如此。
如此背景下,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和媒体调研得知,存在一些较为乐观的数据,比如中国的AI专利申请数量等,但也不乏一些资本市场上的明星公司发明专利成果寥寥......
AI专利申请数中国第一
公开数据显示,过去5年(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 全球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共申请了115万件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利。申请量最高的三个子领域依次是图形数据处理(G06K,IPC分类号,下同)、基于特定计算机模型的计算安排(G06N)、电数字数据处理(G06F)。
分国家来看,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3个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和韩国,专利申请数量分别是64.8万件、19.1万件和5.28万件。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比第二名及第三名申请量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倍多,这意味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非常活跃。
从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情况来看,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在2022年12月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2022)》显示, 深度学习相关专利呈现爆发式增长,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知识图谱和智能推荐等领域也成为人工智能专利增长的重要驱动。
从行业竞争格局看,在过去12个月中,百度、腾讯、华为、平安科技在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多,均达到千件量级。此外,从增速层面看,长安汽车(13.130, 0.07, 0.54%)、中国一汽、京东科技、海尔科技等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比上年同期增长均超过100%。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已开始在汽车、制造、零售、物流等诸多场景中的探索AI应用,为未来的创新突破做好技术储备。
从技术研发领域看,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除了在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无人机、智能家居等应用层的技术布局正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积极布局字符和模式识别、生物学模型、特殊数据处理应用等基础层领域的技术专利。
专利竞争格局:AI三大梯队
根据最新的发明专利数据和重点公司调研,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国本土公司,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实力雄厚、各项发明专利成果稳居前列的头部企业,代表企业有腾讯、百度、华为等;第二类是在垂直领域迅速崛起的黑马企业,代表企业包括商汤科技、寒武纪(55.910, -0.46, -0.82%)、大疆、抖音等;第三类是一些资本市场名气很大的公司,如昔日“AI四小龙”中的依图科技、云从科技(15.490, 0.07, 0.45%),以及科创板“AI计算机视觉第一股”格林深瞳等,在发明专利的实际运用维度,与名气并不匹配。
在AI企业第一梯队中,智慧芽数据显示,腾讯发明专利申请量上,2022年排名第二,共有2852项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上,2022年腾讯排名第一,共有1563项发明专利授权量。2022年腾讯申请发明专利总价值5110万元。
在研发投入上,腾讯财报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腾讯累计研发投入达455亿元,同比增长20%。截至2022年三季度,腾讯2019年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近1700亿元。
第一梯队中,华为连续五年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量全球第一,2021年接近7000件,创造了PCT的历史最高。
华为在中国的专利申请量持续上升,2020年突破了10000件,2021年达到了近12000件。面对三年以来的重重挑战,华为依然坚持每年至少投入30亿美元用于基础研究。截至目前,华为是累计获得中国授权专利最多的企业。
据了解,华为的专利价值主要在蜂窝技术、Wi-Fi、音视频编解码等主流标准领域。华为与智能手机、网联汽车、网络技术、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厂商签订了专利许可协议。过去5年,已有超过20亿部智能手机获得了华为4G/5G专利许可。在汽车领域,目前每年约有800万辆获得了华为4G/5G专利许可的智能汽车交付给消费者。
截至2022年4月,百度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超过2.2万件,其中中国专利申请量超过1.6万件,中国授权专利超过4600件。
专利的背后是对于研发的持续投入,据统计,近十年百度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其中每年研发占比都超过15%,2021年度核心研发费用占核心收入比例达23%。
在人工智能领域迅速蹿升的黑马企业中,过去一年里,商汤、抖音、寒武纪等在人工智能不同细分领域表现突出。
商汤上市以来首份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共有4274名研发人员、11494件专利资产、规模化生产逾34000个AI模型、出货超16000片自研AI推理芯片、建设了总算力4.9EFLOPS的AI集群及AI计算中心。过去四年,商汤的研发投入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全年达30.6亿元,占同期总收入的65.1%。
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产品的研发的寒武纪,则已推出多款覆盖云端、边缘端的智能芯片及其加速卡、训练整机、处理器IP及软件,支持计算机视觉、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以及搜索推荐系统等多样化的人工智能任务。此外,基于前期的技术与产品积累,寒武纪还成立了控股子公司行歌科技,研发车载智能芯片。
2022年前三季度,寒武纪营收2.64亿,但净亏损达9.45亿,研发投入9.64亿。公司称亏损原因主要系公司设计的复杂计算芯片需要持续大量的研发投入。
2010年~2020年,中国无人机领域申请的专利数基本上能够以每年1.5万项的成绩不断上涨。而大疆在这部分专利中,占据了2.1%。据悉,大疆每年都将营收的15%投入到相关专利的研发工作,此外,大疆公司中的研发人员占据员工的比重超过25%。
截至2022年12月底,大疆累计申请专利20000余件,其中PCT国际申请5600多件,连续六年PCT专利申请量国内前十。
抖音视界有限公司(下称“抖音”)2022年发明专利申请数量163项,发明专利授权数量148项,发明专利总价值66万元。截至目前,公司总专利申请量为11758件,最早专利申请是2009年,最长连续申请年数为14年。通过算法分析,该企业近期主要专注在视频处理、电子设备、比特流、视频块、视频编解码等技术领域。
抖音专利技术领域涵盖音视频处理、图形图像处理、数字信息处理技术、云计算、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
已有“明星公司”掉队?
也有一些人工智能领域的明星公司在发明专利上乏善可陈。数据显示,曾经的“AI四小龙”之一的依图科技、云从科技近两年在专利布局方面乏善可陈。
依图科技是“AI四小龙”之一,伴随着资本热潮退去,该公司经历了遇市场、监管的双重拷问以及IPO审核终止。
智慧芽数据显示,2021年,依图科技总专利申请数为66件,到了2022年,这一数据下降到2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仅为7件。而同为“AI四小龙”的商汤科技在2022年的总专利数为530件。
依图曾在招股书中这样描述面临的竞争和困境:芯片设计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员,而研发项目的进程及结果的不确定性较高。此外,公司的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也会具有不确定性。
格灵深瞳(24.680, 0.11, 0.45%)同样是过去人工智能领域的明星企业。
根据智慧芽专利数据库信息,2022年格灵深瞳总专利申请仅12件。 不过格灵深瞳相关人士表示,相比于专利数,公司更看重是否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并创下业内知名案例。
▼推荐阅读▲![]()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