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蒙牛史玉东:加强“草牧奶”产业链建设,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奶业上游仍然存在优质饲草料、优质奶牛种源依赖进口等瓶颈,面临着“卡脖子”的发展困境。同时,国内奶业供需衔接长期存在“季节性”和“阶段性”不平衡等问题,都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支持解决。
对此,史玉东提出“加大奶业上游产业链‘草牧奶’建设,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大宗乳原料储备机制 更好保障我国乳业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建立‘原料奶供应大县’返税和奖励机制的建议”三大建议,促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史玉东表示,我国饲草及奶牛种业发展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优质饲草种植以及优质奶牛育种的基础积累、技术水平以及自主培育品种的质量效率等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国外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方面的壁垒限制也越来越严苛,我国亟需加大自主科研攻关、优化政策支持,切实解决中国奶业的“卡脖子”问题,贯彻落实种业振兴、全面推动奶业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国家也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并采取实际行动促进国民营养健康水平提升。
史玉东表示,现有食品标准仍以安全标准为主,尚缺乏安全标准之外的食品营养标准、食品特征属性和品质标准等,难以满足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标准的更高需求。建议在强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食品营养健康标准体系,引领和规范食品产业的营养健康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三全食品陈南: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动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三全食品董事长陈南表示,标准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我国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对提升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市场流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全面启动食品标准清理工作,对将近5000项食品标准进行了清理、修订、整合,初步构建起覆盖从原料到餐桌、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形成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方法、生产卫生规范四大类标准,基本涵盖从生产源头到最终产品的整个食品产业链。通过制定最严谨的标准,提高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能力,提升了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标准也推动我国食品工业蓬勃发展。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大宗食品合格率持续保持高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从整体看,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基本解决了标准交叉、重复、矛盾的问题。但在实践应用中,还存在个别的问题和矛盾,其中以食品分类引起的争议较多。
由于历史原因、新产品涌现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加上不同标准的制定单位对标准设计框架和需求的不同,造成食品分类系统繁多,食品类别定义范围不一致。由于没有统一的食品分类标准,只能按照对应分类标准执行,造成企业在使用标准、监管部门在执行标准的过程中,可能因标准分类不一致,引起理解偏差,由此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食品安全管理风险。
由于食品不同分类,其生产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范围和限量截然不同,这就会造成部分企业在进行食品生产时只选用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条款,个别监管部门也会选取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条款进行执法监管。因此,急需进行统一分类,明确定位为某一范畴,这样可有效提升标准的可执行性,避免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风险隐患。
为此,建议再次全面梳理现有的与食品工业发展有关的标准、规则等,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通过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有效避免“标准打架”,推动各类食品标准有机衔接、相辅相成,用“最严谨的标准”推动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
牧原股份秦英林:从技术元点发力,助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球出栏量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创始人,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带来了一份关于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建议。
秦英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技术元点发力,实现业务底层突破,具体在加强科技驱动、坚持自主育种、加大猪病研究力度、坚持绿色发展等方面入手。
这是秦英林第二次围绕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建议。
媒体注意到,与上次建言不同的是,秦英林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又增添了新的维度,比如疫病净化、绿色发展等方面。
好想你石聚彬:形成“六链同构” ,促进食品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聚彬将提交3份建议,涉及食品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国民健康及发展豆类经济等内容。
食品工业企业的原料80%来自“三农”,是带动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载体。据石聚彬介绍,近年来,我国大多数食品工业企业进行了结构优化,但仍然存在工艺落后、标准缺失、品牌力弱和食品安全等问题。
为促进食品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更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石聚彬建议:一是相关部门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鼓励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转向食品工业企业。二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成为“链主”,统领研发机构、高校人才基金等,形成产业链、教育链、研发链、融合链、创业链、资金链等六链同构,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链路效应提升转型质量。三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重点围绕原料、配方、生产工艺、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生产出更加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产品。四是加大政策向农业大省倾斜力度,发挥农业大省供应链、产业链资源优势。
同时,石聚彬还建议把推行国人豆类健康饮食计划及大力发展豆类经济作为一个重要事项。
奶类和大豆制品富含优质蛋白,是膳食中的重要食物。由于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导致全球乳品生产区逐渐减少,全球牛奶供应陷入短缺的危机,与牛奶营养相媲美的大豆也更加受到世人的关注。
为满足居民健康膳食的需求,增强全民免疫力,发展豆类经济,石聚彬建议推行国人豆类健康饮食计划。“在政策层面,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支持,鼓励加大食品工业企业对豆类产品的科研投入,鼓励各类渠道上架售卖豆类健康食品;企业层面,食品工业企业要切实加大自身对大豆食品领域的基础性研究、科技创新和装备水平,生产出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现代化产品。”石聚彬表示。
新希望刘永好:促进冷链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共带来6份提案,涉及促进冷链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提升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中发挥企业作用、支持饲料节粮及优化原料进口配额等多方面。
○ 建议加大市场规范力度,推动冷链流通体系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为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刘永好建议:加大市场规范力度,推动冷链流通体系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培育一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提升国际供应链管理能力和竞争力;加强农产品供应渠道监管和认证,建立食材供应全流程可追溯机制。
○ 建议加强涉企政策解读,完善支持机制
对于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刘永好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加强对各类涉企政策的全面、及时、精准解读,引导民营企业家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形势。二是完善民营企业的支持机制,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作用,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增信心、抓发展。
○ 建议优化原料进口配额
刘永好表示,当前,国际贸易形势错综复杂,进一步畅通民营企业进口粮食的政策通道,将有助于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他建议,优化进口玉米、小麦配额管理制度,鼓励民营企业直接进口饲料用原料,增加进口玉米、小麦配额规模,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和运作效率。
○ 建议推出长周期专项金融产品“熨平”产业周期
在另一份《关于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实施中发挥企业作用的提案》中,刘永好建议,针对农业产业周期性强的特点,要鼓励金融机构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沟通,从企业面对产业周期的实际金融需求出发,创新金融工具对于企业的支持方式,研发支持农业领域的长周期专项金融产品,帮助农业企业对抗产业周期性波动,“熨平”产业周期,提高企业对农业进行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的信心和积极性。
盐津铺子张学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食品科技创新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建议,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食品科技创新体系,并大力加速食品工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张学武表示,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食品企业科技创新尤为重要,科技创新成为越来越多食品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当前食品工业已进入‘科技+市场’双轮驱动发展时代,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实现创新体系协同高效、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态优化完善,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张学武建议,强化食品科技创新驱动意识,支持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当前,食品合成生物学、智能制造、设计与重组食品加工等颠覆性创新技术及产品不断涌现,食品进入了科技创新关键期。建议各级政府将食品产业纳入重点产业链和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加大培育;加大对企业食品科技创新投入的支持,四两拨千斤,引导企业加大食品科技创新投入。
来伊份总裁郁瑞芬:多管齐下保障儿童食品健康
当前儿童肥胖、性早熟等一系列问题高发,除遗传、环境等诱因外,饮食不当、营养过剩是公认的“罪魁祸首”。调查显示,84.8%的家长倾向于给孩子购买标有“儿童”字样的食品,但当前,我国尚无专门的“儿童食品”分类,更缺乏专项的法律法规保障,“儿童食品”有待规范。
为此提出以下四条建议:一是填补“儿童食品”分类分级及相关法律法规空白,明确儿童食品的专门分类,制定儿童食品国家标准;二是制订“儿童营养膳食指南”,开展儿童健康食品领域的创新研究;三是加大监管力度,重点加大对于标称“儿童食品”的质量问题、违规添加、虚假夸大宣传等行为的监管力度,重罚违规,营造良好执法环境和舆论环境;四是动员研究机构、学校、社会公益机构等,开展儿童食品安全健康教育。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规范化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提交了《关于高质量发展预制菜产业的建议》。
他表示,近年来,我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迅猛,但是,预制菜的产业化绝对不是厨房的放大,也不是简单的清洗、调理,而是食品与烹饪等多学科的交叉。为推动预制菜产业规范化发展,他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尽快组织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产品标准,明确预制菜定义、范围,以及相关管理原则,兜牢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底线。为维持长久的健康发展环境,建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部署实施“预制菜产业质量发展示范工程”,强化顶层设计,打造产业集聚、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模式,增强整体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蔡威:罕见病特医食品在遗传代谢病的治疗中具有基石意义,呼吁国内企业加快研发
蔡威指出,在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有32个罕见病需要使用特医食品进行相关治疗,18种罕见病治疗过程中需及时、终生、足量使用特医食品。
今年罕见病日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上海市儿童罕见病诊治中心、病痛挑战基金会及中国营养学会医用食品与营养支持分会联合发布了国内首个“罕见病类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行业报告”。
报告显示,我国能够买到的针对罕见病群体的“特医食品”的种类极其有限,大量患者不得不通过代购海淘等方式购买产品,渠道不稳定、货品供应不足、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等,很多罕见病患者无法及时、稳定、足量、以可负担的花费来获取特医品,80.5%的患者经历过次或以上的“断粮”危机。
“目前我国对特医食品实施严格监管,国产的很少,进口的品类也不多,价格也高,我呼吁有关部门能对国外特医食品的引进提供便利,同时也鼓励国内企业加快研发,这样价格就会降低,患者也能更快得到治疗。”蔡威说。
蔡威强调,特医食品在遗传代谢病的治疗中具有基石意义,然而我国特医食品的发展起步较晚,相关产业相较欧美地区无论是产品品种还是质量都有不小差距,如何推进我国罕见病类特医食品持续可及,推进国内优质特医食品产业发展,保障罕见病家庭有“粮”可用,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社会问题。
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建议对食品中相关添加剂的总量进行限定
食品添加剂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促进食品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食品添加剂管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味精被调味品生产企业当作添加剂,加入鸡精、酱油、豆瓣酱等调味料中,成为成分之一。而老百姓在炒菜过程中往往同时使用多种调味料,无形中造成了味精的叠加使用。为切实捍卫百姓健康,建议进一步加强食品中的添加剂总量的控制,制定相应的标准,动态优化调整现有食品添加剂使用目录及相关标准;建议强化食品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强食品生产终端管控,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加工企业、餐馆等做好食品添加剂的总量控制管理,优先使用安全性好、健康绿色的添加剂;建议加强生产、销售企业对食品的包装标识管理,明确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占比等,并加大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科学辨别食品添加剂,多环节并举,共同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文末留言分享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