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全国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统计显示,65至74岁的老年人中,牙列缺损的比例约占86%,近些年口腔修复学蓬勃发展,修复方法日新月异,目前对于牙列缺损患者的修复主要有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种植义齿修复、固定局部义齿修复等,其中可摘局部义齿具有适应证广、价格低廉、磨除牙体组织少等优点,其仍为牙列缺损患者中运用最广的修复方式之一。可摘局部义齿的支架的传统的制作方式是熔模精密铸造法,它的技术方法比较复杂因为可摘局部义齿支架的组件比较多、形态比较复杂,耗时较长。
图1(图片来自文献)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技术在牙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字化技术会给我们口腔修复体的制作带来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的飞跃。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在固定修复的领域就已经开始出现数字化CAD/CAM的应用;在可摘局部义齿领域的CAD/CAM技术发展缓慢,因为没有专门的软件支持,同时CAM系统不适用于制造复杂的金属RPD支架,因为其中使用的技术是减法制造方法,例如磨削、切割和铣削工艺,其在制造过程中可能导致薄或窄区域的变形或断裂。近年来,快速成型技术(RP)作为一种增材制造技术在牙科领域发展迅速,可用于制作包括RPD在内的各种修复体的支架。
图2(图片来自文献)
图3 CAD-CAM设计制造钴铬合金支架(图片来自于文献)
目前数字化制作可摘局部义齿支架的方法以及比较成熟和固定。用一个标准模型来举例,首先利用模型扫描仪进行三维扫描,将标准模型转化为数字化模型。打开 3Shape Dental System 软件后,选择制作修复体的类型以及模型获取方式,将stl格式的数字化模型导入软件。
导入模型后系统自动生成就位道,可对就位道方向进行人工调整。确定就位道后,系统自动标示观测线、测量倒凹深度并利用不同颜色标示,选择“填倒凹”后,系统用区别于工作模型的颜色覆盖观测线以下的倒凹区,通过鼠标点击可暴露需要放置卡环的有利倒凹。
有文献进行了了关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可摘局部义齿支架的临床适应性评价的研究。选取15例后牙牙列缺损的病例,进行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牙体预备、取模灌注石膏模型。试验组采用的数字化的方法CAD/RP制作支架,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熔模铸造支架。把两种支架放入患者口内试戴进行临床适应性评价。
为了量化支托和支托凹之间的空间,反映RPD支架的临床适合性,研究者应用轻体硅胶印模材料在支托的组织面及周围注射。对RPD支架施加轻微压力,以确保其就位良好,并保持压力,直到有机硅材料聚合。将硅橡胶研颊舌四等分,没处选取3个点,做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各个点硅橡胶厚度,比较数字化方法和传统方法制作可摘局部义齿支架不同区域间隙厚度差异。
最终结果表明数字化制造可摘局部义齿支架临床适合性优于国外的传统铸造方式,因此可以说数字化制造可摘局部义齿支架满足临床要求。
此外,有文献应用PEEK材料制作一体化的可摘局部义齿。制作方式和制作支架的方法类似,首先获得数字化印模,导入3Shape软件设计可摘局部义齿的支架,由于PEEK的力学强度与金属有一定差距,所以PEEK支架各个组件的厚度宽度均大于金属支架,将设计好的支架导出。
下一步重新导入数字化印模,设计固定桥作为可摘局部义齿的人工牙,基托需要另一个软件设计,最后将最终的支架人工牙和基托进行布尔运算合成完整的可摘局部义齿数据。利用数控切割设备就可以制作出peek一体化可摘局部义齿。
对于PEEK一体化可摘局部义齿适应性的评价发表的只有在模型上进行。
定性评价是采用Frank团队发表的评价表准
(1)所有牙合支托是否完全就位;
(2)义齿的刚性组件是否与相应基牙接触;
(3)大连接体与模型间无大于1mm的可见间隙。
定量评价还是利用之前的硅橡胶法,但是测量了各个组件与模型之间的间隙。取下可摘局部义齿,硅橡胶膜保留于石膏模型上,利用扫描获得相应的“数字化硅橡胶膜的模型”数据。将“数字化硅橡胶膜模”和“原始数字化模型”数据导入之前软件,可计算出两个对象在选择范围内差异的平均值,即硅橡胶膜的平均厚度,同时生成偏差色谱直观展示各个部分的硅橡胶模的厚度。
图11评价PEEK一体化可摘局部义齿的临床适应性(图片来源于文献)
研究结果表明在模型上PEEK一体化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合性是符合要求的。对于口内的临床适应性还在做进一步的研究。
PEEK一体化可摘局部义齿减少制作时间,重量是传统义齿的1/2到2/3,没有金属的过敏反应。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口内的适合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PEEK的颜色只有几种,无法做到模仿天然牙及软组织的颜色,只能应用于后牙牙列缺损。由于没有长期随访,PEEK卡环的固位力能否长期维持,人工牙的磨耗、颜色改变、材料老化等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参考文献:
[1]李欣欣,柳玉树,孙玉春,陈虎,叶红强,周永胜.计算 机辅助设计与制作一体化聚醚醚酮可摘局部义齿不同形态组件的适合性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51(02):335-339.
[2]陈曦,于海洋.聚醚醚酮在口腔种植与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8,45(06) :657-665.
[3]陆伟,陈晞,冀堃,杨春成,丁玲,吴国锋.一体化双色3D打印聚醚醚酮口腔修复体的初步临床报告[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20,36(03):548-552.
[4]陆伟,李涤尘,吴国锋.3D打印聚醚醚酮口腔修复体的初步临床报告[J].实用口腔医学杂 志,2020,36(01):136-140.
[5]Ye H, Ning J, Li M, Niu L, Yang J, Sun Y,
Zhou Y. Preliminary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Frameworks Fabricated Using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Rapid Prototyping Techniques. Int J Prosthodont. 2017 Jul/Aug;30(4):348-353. doi: 10.11607/ijp.5270. PMID: 28697204.
[6]Williams RJ, Bibb R, Eggbeer D, Collis J. Use of CAD/CAM technology to fabricate a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framework. J Prosthet Dent. 2006 Aug;96(2):96-9. doi: 10.1016/j.prosdent.2006.05.029. PMID: 16911885.
[7]Williams RJ, Bibb R, Rafik T. A technique for fabricating patterns for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frameworks using digitized casts and electronic surveying. J Prosthet Dent. 2004 Jan;91(1):85-8. doi: 10.1016/j.prosdent.2003.10.002. PMID: 14739899.
[8]Dunham D, Brudvik JS, Morris WJ, Plummer KD, Cameron SM. A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it of removable partial dental prosthesis clasp assemblies. J Prosthet Dent. 2006 Apr;95(4):323-6. doi: 10.1016/j.prosdent.2006.02.001. PMID: 16616131.
[9]Stern MA, Brudvik JS, Frank RP. Clinical evaluation of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rest seat adaptation. J Prosthet Dent. 1985 May;53(5):658-62. doi: 10.1016/0022-3913(85)90015-0. PMID: 3889306.
作者:赵起超
指导老师:赵熠
编辑:帕尔哈提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