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在医院建筑医疗工艺设计和功能布局中,需要融入感控防疫思维,在满足医院高效运行需求的同时,尽量实现感染高风险人群和低风险人群分隔并避免流线交叉,尽量减少医院内不同人员的之间的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相关阅读:由西安孕妇流产事件,浅谈后疫情时代,如何做好医院感控防疫能力建设】
一
医院学科布局按传染病风险性高低不同分区布局建设
传统医院建筑医疗工艺设计往往是按门急诊-医技-住院分区建设,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的就诊流线不分开,导致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在医院内到处可以密切接触,尤其是共用电梯、共用检查设备、共用收费发药窗口及等候区等,导致医院成为疫情传播的高危公共场所。
后疫情时代,医院医疗工艺设计和学科布局在考虑医疗流程、后勤流程高效和医疗安全、运行绩效等因素的基础上,需要用感控防疫的思维对医疗工艺流程设计进行优化,把传染性风险较高的学科诊疗区(含门诊和住院)、传染性风险较低的学科诊疗区和非感染性疾病学科诊疗区尽可能的分区布局,规划在不同的建筑楼内,并且按照所在地主风向由低风险到高风险进行布局排列。
例如发热门诊和急诊大楼,需要尽可能布局在下风向,行政楼和体检楼等尽可能布局在上风向。
此外,除了一些大型的医疗设备共用外,在信息化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加持下,低风险和高风险楼栋尽可能的分设出入口、分设电梯、检查设备、收费发药窗口及等候区;把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的就诊流线分开。
学科布局按照所在地主风向由感染低风险到高风险进行布局排列
二
尽量给医院不同人群分设出入口通道
传统医院出入口通道设计除了医院设计规范要求的污物出口、急救入口外,大多数就医人群往往共用一个出入口通道,感染患者和其他人群密切接触,有可能成为导致医院内感染及疫情传播,并且也会导致医院高峰期拥堵等各种问题。
因此,未来新建、改扩建医院,应能够为不同的人群分设出入口通道,并最好能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例如:急救出入口通道设计为绿色通道,发热门诊及感染患者出入口设计为红色通道,非感染患者出入口通道设计为蓝色通道,员工出入口设计为白色通道等。通过网络预约服务平台结合医院智能导引系统将不同的人群引导走不同的出入口,不但可以降低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及其他人群密切接触的机会,还可以疏解医院出入口的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
给医院不同人群分设出入口通道
三
改变传统医院建筑患者在公用大堂汇集的设计模式
传统医院设计往往都按照酒店大堂的模式进行设计,所有的患者(及家属)都汇集进入同一个大堂,在同一个挂号大厅排队挂号缴费,同一个药房大厅排队取药,经过公共通道和公用电梯去往不同的诊疗功能区,每一个诊疗功能区,又是一个个共用大厅,同一个输液大厅注射,同一个医技检查等候厅排队等候检查。住院大楼同样往往也是共用一个大堂,所有住院患者(及其陪护探视者)混在一起,然后在同一个电梯厅等候,混用同一部的电梯。每一个公共空间大厅、通道和电梯都成为不同病种的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及其他人群密切接触的区域,并且这些大厅的空调通风系统,有可能会为病源的扩散提供助力,成为导致医院内感染及疫情传播的高风险区域。
目前一部分医院已经通过智慧医院建设,通过网络预约、无线缴费等成功实现取消挂号缴费窗口。随着智慧医院建设的推进,在5G、物联网、智能物流等技术的加持下,可以实现一站式的服务,患者可以在医院导引系统的导航下直接到达诊室,不需要汇集到医院大堂。
因此,未来新建、改扩建医院可以逐渐改变传统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模式,逐渐减少医院内公共大厅的设计,降低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及其他人群密切接触的机会。
四
改变所以患者到门诊药房窗口集中取药的模式
传统医院设计往往门诊药房窗口都集中在门诊大厅,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都在同一个大厅等候取药,这一区域必然成为医院内感染及疫情传播的高风险区域。
因此,未来医院建设可以通过智慧医院建设,将医生的处方信息远程传递到门诊药库的智能发药机,将智能发药机发出的药物通过智能物流系统输送到各个专科门诊的护士站,由护士派送给患者,使患者不需要到门诊药房窗口取药。
或者,可以使用急速快递等物流配送将药物配送到患者家里,尤其是中药可以代煎后通过物流配送到患者家里,达到逐渐减少、取消门诊公共取药窗口大厅,降低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及其他人群密切接触机会的目标,还可以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患者满意度。
▲ 点击查看:【德品医疗股份】为中国医院打造更智慧的护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五
改变医技检查集中布局模式
传统医院建筑设计往往将医技检查科室集中布局在一起,需要做医技检查的所有门诊、住院的患者都需要到医技集中建筑区域检查或采集标本,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共用通道和电梯,共用等候大厅,甚至共用检查床、检查设备,容易交叉感染。并且需要患者自行到各个检查科室检查,楼上楼下来回跑,反复排队,严重影响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就医体验。
因此,一些新建改扩建医院项目设计逐渐取消检验科集中采集标本窗口,分散在各个门诊科室护士站采集标本,通过物流系统将标本运送到中央实验室。随着5G、物联网等信息传输和远程操控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检查设备的国产化及智能化发展,价格不断降低,操作越来越简单,未来新建、改扩建医院项目将可以逐渐把医技检查治疗设备分散配置到各个专科诊疗区,让患者可以在一个诊疗区内完成所需要的基本医技检查服务,让不同疾病的患者减少接触,降低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及其他人群密切接触机会。
六
推进门诊一站式服务布局模式
传统的医院门诊医疗流程布局是患者到门诊大厅挂号,到专科门诊区就诊,到医技区检查检验,到专科门诊区诊断开处方,到大厅取药。但是,随着医院信息化、物联网、智慧物流、无现金支付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在医院中推广应用,医院将朝着智慧化发展,门诊医疗工艺流程设计可以按照智慧医院服务流程模式进行规划布局。
随着门诊精准预约和无现金支付的普及,将不再需要规划设计挂号收费大厅,随着智能化发药机、物流系统的使用,门诊药房集中发药窗口也将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5G、物联网等信息传输和远程操控科技的快速发展,将可以逐渐把医技检查治疗设备分散配置到各个专科诊疗区,从而实现门诊一站式高效诊疗服务布局的新模式。
新的门诊一站式服务布局模式,专科门诊诊疗区的基本单元包括一次候诊区、护士站(包括物流站、标本采集)、二次候诊区、诊室、专科检查设备、专科治疗室等,这种新的门诊布局模式可以让患者在该诊疗区完成除了大型设备检查和治疗外的所有普通专科诊疗服务,让患者不用在医院内到处奔波、反复排队,实现让患者在一个诊区内即可完成一站式诊疗服务,可以减少患者与其它专科患者的接触,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
妇科门诊一站式服务布局
七
推进门诊二次候诊、医患双通道设计和优化诊室布局模式
传统的医院门诊候诊厅经常人满为患,患者及家属可以经常闯进诊室,让医生不能专心,没有安全感工作,并且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目前个别医院建设项目开始采用门诊二次候诊和医患双通道设计模式。
一次候诊区为部分提早到的患者和陪诊者等候区,即将到预约就诊时间患者可以通过刷预约挂号凭证/人脸识别通过闸门进入患者通道,在诊室前二次候诊区等候,除了儿童、老人和行动不方便或沟通不方便的患者允许一名陪诊者进入患者通道之外,一般不允许陪诊者进入患者通道,可以减少患者之间密切接触机会,减少医院内感染。
根据相关报道,武汉感染新冠肺炎的医务人员大部分是在门诊被感染的。因此,希望未来医院建设能够以感控思维对门诊诊室的布局进行优化布局。诊室以医护通道一侧作为相对洁净区,以患者通道一侧作为相对污染区,利用诊桌将医患相对分开,拉开医患的距离,把医生洗手盆等布置在医护通道一侧,把医生的活动范围尽量控制在相对洁净的区域,把体检床布置在患者通道一侧,把患者活动的范围尽量控制在相对污染的一侧;在体检床上进行体格检查时医生头部往往在患者上方,因此体检床区域应采用上进风下排风的模式,控制气流从上到下,减少以上接触患者的呼吸飞沫,减少医务人员被感染的风险。
八
优化住院病区医疗工艺流程设计
传统的医院病区设计往往没有洁污分区的概念。但是在后疫情时代,新建、改扩建医院项目,希望能以防疫思维和平战结合的思维改进医院住院病区的医疗工艺流程设计,包括:规划医护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专用电梯和通道;医护人员工作清洁区和病房污染区相对隔离,预留缓冲区空间;医护工作区应该设计配备更衣淋浴房;将医护人员工作区规划布局在主季风气流上游方向,在自然通风状态下让新风气流从清洁区到污染区流动;进行病房小型化设计,尽可能减少3张床位及以上病房的数量,增加单床病房的数量;每个住院病区应该规划少量规范的感染隔离病房,以便临时隔离疑似感染的病人;部分普通病区病房预留安装负压通风设备的接口条件等,当疫情爆发时,可以快速改造为符合规范的传染病住院病区,减少医院工作人员医院内感染及疫情传播。
住院病区医疗工艺流程设计优化方案
九
传统医院住院病区的设计往往缺乏会客室,患者住院期间,如果有访客来探视,往往会直接到病房病床前探视,由于病房多为2-3张及以上病床的房间,房间内有其他患者,来来往往的访客会与其他患者密切接触,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也会干扰患者的休息。
因此后疫情时代医院建设,需要以感控防疫思维推进医院住院病区的设计配置会客室,减少访客进入住院病房,一方面可以提升人文关怀的服务环境,同时也可以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设计效果图
后疫情时代,虽然医院建设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但在信息化科技、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医疗装备技术等高速发展的支撑下,新建、改扩建医院项目可以借助新技术、新装备,包括机器人核酸采样、机器人预检分诊、机器人服务、智慧物流系统等先进技术,优化医疗工艺流程,全面提升医院感控防疫能力,在爆发疫情时,能保障医院正常运营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正常医疗服务不受影响,控制医院内感染,保护医院员工和医院内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医
家之=言
作者简介
黄远湖
副主任医师,目前任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副处长,负责医学院校园建设项目(建筑面积55万余平方米)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建设项目(3000床位,建筑面积59万余平方米)的筹建工作。
END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