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瘫痪981天后,何华杰站起来了。他是纪录片《人生第二次》中的主人公之一。24岁时,何华杰遭遇车祸,醒来后发现下半身没了知觉——这是颈椎六、七节脊髓损伤导致的下半身瘫痪。
图源网络
纪录片中,何华杰带着妈妈和几位病友自驾去西藏。在下着冰雹的工布江达县,他一遍一遍地尝试从地面爬到轮椅上,冰雹砸在身上,身边的病友们也陪着,为他加油。这是实现生活自理最重要的一个动作,终于,他第一次独立完成这项动作。那一刻,他的生命力似乎穿过屏幕,直击观众的心灵。
何华杰的勇士勋章,也有着康复治疗师的一半功绩。离开ICU后,他一直在其指导下学习穿脱衣和各种轮椅技巧、锻炼体能,在一点点累积的进步中重拾生活的底气。“只有成百上千次训练,才能让简单的动作驾轻就熟。”这对同一战壕里并肩奋战的战友常用这句话互相勉励。
亲历者对康复治疗师的重要性有深切体会,但对于更多人而言,这个角色仍显得有些陌生。康复需求和真正接受康复医疗的人数之间,尚存在庞大差距。而康复治疗师的职业路径,也有许多问题尚待明确。
名分之疑
在一家公立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作5年,阿强的一些亲戚朋友至今仍认为他是照顾老人的护工;从业多年的康复治疗师小鱼,也被认为日常工作就是捏捏胳膊、揉揉腿。工作中,他们有时被治疗对象及其家属唤为医生、护士,有时也被唤作老师、技师、护工、按摩师、推拿师,甚至服务员,但也有人称他们为“生命修复工程师”。
大众对工作内容的误读和纷繁复杂的称谓,也折射出这个行业所面临的名分之疑的普遍困境。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康复医学在上世纪80年代才被引入我国,至今不过30多年历史。根据定义,康复治疗师通常是指通过物理(如冲击波治疗等)、作业(如器械训练等)、语言疗法等方式促进患者恢复健康的人,根据技能的不同,也可以细分为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
在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康复治疗师与药剂师、营养师等同属卫生保健专业人员,与全科医生、护理人员等为平行级别。
2015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仅录入了康复医师和康复技师,前者是在康复医学科工作的执业医师,或中医康复医学科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后者则在前者指导下负责具体的康复治疗工作,不具备处方权。而随后兴起的康复治疗师,在国家层面的职业目录和分类均不明确。
2022年7月14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2)意见稿》发布,康复治疗师这一职业名称才正式确立,替换了之前的康复医师和康复技师。两者合流也让此前关于康复技师是否该具备独立处方权的热议暂告一段落。
正名本是一个好消息,但职业分类却让从业者感到落差——没有列入第二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而是归入了第四大类康复矫正服务人员。
对此,全国多地的康复医学会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政府主管部门上报建议案,南方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在提交的修改意见书中写到:调整划分类别后,康复治疗师的定位与当前职业领域存在巨大差异,不利于康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可能会存在误导民众对医学技术的认知等问题。
作用之重
名分之争存疑,但康复治疗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脑卒中患者为例,据不完全统计,80%左右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若在早期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制定合理方案,借助专业的康复设备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90%的患者能够改善卒中后遗症,实现生活自理,30%能从事一些较轻的工作。但若未及时接受康复治疗,上述两项数据将暴跌至6%和5%。
但在我国,目前有康复需求的患者接受正规康复治疗的占比并不高。根据2020年6月《柳叶刀》的数据,中国康复需求共计4.6亿人次。同年的艾瑞数据显示,2020年接受康复医疗的仅0.46亿人次。
除了大众的认知不足,专业人才的缺失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原因。
中国行业研究网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3000余家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仅占全国综合医院总数的24.6%,而这其中又仅有一半设有康复病区;根据201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每10万人口中仅有1.4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远低于15名以上物理治疗师、8~10名作业治疗师的国际标准。
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有2.64亿中老年人,截至2022年,残疾人群达到8500万;世界卫生组织和原国家卫生和计生委于2018年联合发布的《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我国残疾人总人数将增长至1.3亿。此外,受加班、熬夜等社会性因素影响,大多数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由残疾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以及其他有康复需求人群构成的康复对象, 分布于全人群、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全方位康复。这些进一步加剧了未来康复治疗师的缺口。
去留之思
一方面是旺盛的现实需求和庞大的人才缺口,另一面又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2)意见稿》发布后,不少康复治疗师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价值和发展前景。“以后是不是任何人都能考取康复资格证?不同学历的康复治疗师的分级与待遇该如何合理划分?”
相较于在国家层面寻求身份肯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则更加具体。
在网络上搜索康复治疗师,不时能看到“快跑、想转行、地位低”等较为负面的评价。有人从业10年,因工资难以支撑家庭支出而转行;有人询问康复医学本科培养,收获的全是劝退的回答;也有人称自己所处的康复医学科为医院边缘科室,前途渺茫……
慎重考虑后,工作两年的林娜还是决定辞职,“现在这行职业发展体系不够明确,趁着年轻赶紧转行。” 林娜说,枯燥的工作内容、患者及家属日复一日的质问都是令她苦恼的问题。“康复治疗本就是个长期过程,患者每天要进行重复训练才可能见效,这需要康复治疗师、患者以及家属的共同努力。但往往是患者及家属关心则乱,导致我们在实际治疗中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现在林娜已入职药企,成为一名临床数据管理员。但她坦承,这份工作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及康复医学的1/20,“康复关乎人体的全部,需要学得多、懂得多、会得多,这对自身发展是有利的。”她说。
已经在康复治疗师岗位上走过了9个年头的竹子则选择继续坚守。她每天的主要工作是运用冲击波为肌腱末端病及其他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从最初的运动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轮转,到独立进行康复治疗作业,竹子都告诉自己要慢慢来,就像康复治疗需要时间一样,欲速则不达。
每次治疗前,她都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准备好器具、调节好水温等,“康复治疗因人而异,要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法。”竹子说。闲暇时,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职业经历与体会,遇到咨询她总会尽力回答。
“意见稿的发布确实对这个行业有一定影响,但作为康复治疗师,我的责任就是不断更新业务能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每一位患者负责。”竹子说。
时代之问
当康复治疗师因看不见未来而流失,首遭其害的便是患者。
4年前思思骑自行车摔伤,休息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肌肉能力减退不少,稍微锻炼就会导致多处肌肉损伤。确诊慢性运动损伤后,医生推荐她尽快接受康复治疗,“公立医院和私立机构我都尝试过,前者主要是医生重视度不高以及治疗方案不匹配的问题,而后者则是大部分康复治疗师不具备医疗执业许可证,业务能力不可信,很容易对身体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思思说。
从局部急性损伤到多处慢性损伤,思思称自己康复之路跌宕起伏,踩过坑、也接受过较好的治疗,而这也是许多康复患者的体验。
加大康复人才供给,已成为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健康课题。
早在2012年,卫生部已印发《“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转型为以康复医疗为主的综合医院或康复医院,将推动康复事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等8大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健全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力争到2025年使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
2022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23次提及康复,特别强调“推动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提升康复服务质量”。同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鼓励医学院校和职业院校设置康复相关专业,加大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服务人才培养力度。
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圆圆看到这些消息十分振奋,“在医院见习时,我了解到许多患者对康复非常陌生,受限于医疗水平,三四线城市以及镇村等地域很难获取科学的康复治疗,这些都是我们这一学科努力的方向,让科学的康复治疗进社区、进村庄。”她说。提及未来的规划,圆圆表示自己想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康复治疗师,帮助患者活得更好,让更多人了解康复治疗。
意见稿发布2个月后,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康复治疗与护理、医学技术并列二级医疗大类,明确了其职业归属、定义、就业范畴,以及各阶段学业对口专业,康复医学始终是医疗领域不可分割的部分。
“当看到患者站起来独立行走的那一瞬间,我明白了康复治疗的意义。”圆圆说。当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延长生命长度时,生命的宽度也不容忽视。未来的路或许很难,但坚持一定有意义。
来源 | 《人之初》杂志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往期推荐
关注本公众号“国际康复会议与展览”,回复数字选择您想了解的内容。
回复“1”了解2023广州国际康复论坛精彩回顾;
回复“2”了解2023广州国际康复设备展览会精彩回顾。
回复“3”了解首届全国康复院长论坛精彩回顾。
电话:13248139830(展商名录咨询)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