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全文转自合作媒体Ylab国潮研究所
今年,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联手敦煌博物馆,策划“炼物志·敦煌文化”特展邀请了45位高端家居领跑者、知名材料品牌、顶尖艺术家及设计力量、CMF研究学者,勾勒一幅“东方美学家居想象”的画卷。YLab国潮研究所作为本次设计周的合作媒体,邀请到策展人、当代原创设计品牌MUMU毣木创始人陈浩昕,和大家共同探讨国潮文化IP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以及如何“古为今用”,提炼传统文化中的生活美学,呈现出具有潮流感的当代家居设计。
陈浩昕
当代原创设计品牌MUMU毣木创始人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外聘教师
陈浩昕多年来一直从事家具与家居设计工作,曾任职华特迪士尼上海总部家居与时尚部门,同时也为多家家具品牌提供设计服务。多重身份与经验的他,为“炼物志·敦煌文化”展览奠定了与众不同的框架。
Q&A
YLab国潮研究所(简称YLab)
陈浩昕(简称陈)
YLab:HELLO,很高兴代表国潮研究所采访您,在采访开始之前,想让您向YLab国潮研究所的读者打个招呼,您作为本次炼物志·敦煌文化特展的策展人;同时,也是当代原创设计品牌MUMU毣木的创始人;也是广美的老师,还曾在华特迪士尼任职,有着多重身份的你,会怎么介绍自己呢?
陈:早年在大学任教期间,我一直也在做家具,因机缘巧合任职华特迪士尼家居与时尚部门。后来我开始“两条腿走路”,专注在家居设计和授权行业中,经过这么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
有时我也很难定义我的身份,做家具时,我是一个家具设计师;做授权时,我则需要负责设计管理与IP推广,但这两个领域又有相互渗透性。
在IP授权在国内兴起的背景之下,基于这“双重身份”,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邀请到我,从这两方面入手,策划了「炼物志·敦煌文化」展览。
「炼物志·敦煌文化」海报
YLab:似乎很少看到把「中国文化IP+家居设计」内容做得如此深入的展览,在您看来,这一次首届炼物志展览,是敦煌文化+家居设计深度融合的展览,它的举办是否算一次突破?这个展览的契机是什么呢?
陈:在家居行业来说或许不算一种全新尝试,多年前我还在迪士尼就职的时候做过类似的项目,利用授权IP去做整个家居空间,是以一个商业项目去呈现的。
但从纯展览的角度而言,这可能是一种突破,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IP入手,去打造一个融合设计、品牌、材料、文化艺术相交融的商业展,去探索家居行业文创化的新思路。
现场图片
陈:构思这个展览的起因有这样几个:
第一,文化创意产业在授权行业暂时还没有一个很清晰的定义,它其实包含了文化性和产业化两个属性,而家居产品包括家具设计跟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所以选择以这个角度去切入。
第二,新生代消费者对于家具产品已不单是一个功能方面的需求,他们更需要产品提供超越功能等层面的文化、乃至情感需求,这是家具行业中比较特别的转变:从理性到感性,从产品消费到品牌符号消费的转变。
第三,国潮的兴起、传统文化包括敦煌文化而言,对消费者而言是非常具备吸引力的;也应和了国家现在所倡导的“文化自信”。
炼物志·敦煌文化现场图片
YLab:展览主题的名字很有意思,叫「炼物志」,展览的ICON也很特别,能否跟我们介绍一下它们乃至这次展览的整体理念?
陈:「炼物志」这个名字是与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一同讨论出来的,这是一个比较中国化的表达:用心琢磨、精心挑选,意为“炼”;串联过去,延续未来,为传统注入新观念与实践,是“炼物”的意义所在。展览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提炼符合当代的居家生活的概念。
炼物志·敦煌文化现场图片
陈:我们ICON设计、整体展览概念,都是想将传统的东西“古为今用”。通过这个展览,基于家居材料、日常器物、空间的形式,将传统符号提炼为一种符合当下语境的生活美学。
YLab:正如您曾在另外一个采访中所说,这个敦煌文化+家居的展览,注重的是“整个展览作品的市场转换力”,这种转换理意味着什么?为了达到这种转换,展览经过八个月的打磨,您在策展过程中是如何构思,最终是如何展现的?
陈:对于行业外的人而言,可能就是看设计是否震撼、空间是否适合“打卡”;但从个人角度出发,我明显感觉到家居行业是关注度非常低的行业,品牌很难打响名声。很多人不到真正需要购买家具的时候,几乎很少会去关注到这个领域。对家具企业而言,大多依然再用如明星代言等相对传统的模式去做产品包装。
我们想让消费者关注到中国的家居文化与生活美学,也希望能够给品牌方带来一些思考,是否可以从中国文化、设计美学的角度,尝试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这也是我在策展中着重去思考的部分。
「兰亭续」茶芸X李加林作品
茶桌运用极具现代感的材质,黄铜的厚重敦实、冰岛水晶的空灵透彻,融入织锦艺术,展现了不同材质间的结合与碰撞。
「飞逸休闲椅」笋卯家居科技x李冰琦作品
李冰琦善于将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极简风格相融合,创造时尚具有趣味性的作品。《飞逸休闲椅》以敦煌中标志性的飞天元素作为灵感来源,通过现代的变现形式,呈现出一种古典且时尚的东方美感。
陈:展览的四大板块,分为【溯源】、【再造】、【生息】、【万象】四个板块,以学者、设计师、艺术家和家居厂商四种身份展开。
【溯源】板块由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工业设计创意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CMF实验室的段丽莎副教授负责,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敦煌色彩系统中核心色抓取的物料落地实现,在现场会以“天材盒”的形式呈现,能够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敦煌色”及其CMF策略;二是以敦煌色彩系统为理论基底,在现场呈现多组广美学生的设计作品。
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x广美CMF实验室
联手打造“天材盒”
陈:【再造】板块邀请了多位家居设计师、设计品牌,联手材料、家居企业,基于对敦煌的二次理解,去做一些商业性的共创与尝试,会有二十余组作品首次在展览上公开。
「毡帽几」filzfeltX张欣琦作品
作品从敦煌千佛洞摄取灵感,提取洞窟符号元素来呈现神秘复杂的洞穴景象。模块化交织filzfelt毛毡面料表现雅丹地貌丰富而细腻的色彩变化与风蚀肌理特征,再现多样山峦的姿态。
「脊线系列」
OOD生活方式定制 X ALPIX曾静华作品
《脊线系列》运用肌理微妙的ALPI木皮,结合精细的铝合金,通过特殊的工艺制作灯具和边几组合。
陈:【生息】板块邀请了一些知名艺术家去做更艺术化的表达。【万象】则是基于敦煌的现代空间设计,你可以看到一个特别不一样的呈现。
「呼吸的生灵」梁洛文作品
在“飞行的种子”artlab联合主理人、家具设计师梁洛文眼中,敦煌是粗糙、原始、遥远和神秘的。他运用传统的手工竹编技艺表达一种空间感。
「拈花一笑」圣马可地毯X林于思作品
由艺术家林于思创作的水墨画《拈花一笑》与地毯形式融合,为家平添一丝洒脱的生活趣味。
YLab:这次展览邀请了45位“炼物者”,涉猎了顶尖艺术家、业内科研学者、知名设计师、首饰设计师、插画师、顶级设计品牌……感觉是一次不同领域高手围绕同一主题的设计大爬梯!最终呈现有大型艺术装置、珐琅艺术、平面艺术、家居作品、器具作品等,过程是否很好玩?有没有一些有意思的创作过程/故事,是您知道可以分享的?
陈:也不知道该不该用“好玩”这个词,但我们的确想要传递两个方面的现象:一是对于家居企业来说,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些新的话题及尝试;对于设计师而言,这个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新鲜的。很多时候企业需求与设计师想法不一致的时候,时常需要考虑如何去平衡这个关系,另外在实际生产、打样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小问题需要不断调整,在艺术层面与实际生产之间会有一些取舍。
「飞天摇椅」笋卯家居科技X梁晨作品
《飞天摇椅》通过数控铣床的现代化加工,将古典的飞天元素融入到一把摇椅之中。
YLab:能否介绍几项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作品?
陈:我比较推荐的就是林宇贤与美克美家A.R.T.都市、ALPI合作的《飞袖》,作品的设计灵感和最终呈现的综合效果很不错;其次就是曾静华与 livintwist 合作的《飞天》系列;艺术家张小川也带来了大型艺术装置作品《望天》,值得期待。
「飞袖」
美克家居A.R.T.都市 XALPIX林宇贤作品
《飞袖》以经典敦煌飞天壁画中的仕女图为灵感发想,提取薄如蝉翼的纱衣与飘逸的衣裙来呈现出飞袖椅的律动与曲线。
「飞天系列」livintwist X曾静华作品
《飞天系列》以敦煌飞天发髻为灵感,融合现代成熟的户外绳编工艺,以诗意的语言赋予家具动态的美感,凝固东方风味,为人们创造奇妙欢乐的休闲空间。
「望天」艺术家张小川作品
《望天》装置艺术作品凝聚了艺术家张小川对于中国神奇巨树望天树种子的生长及飞行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形态研究与元素提取,融合中国传统手工工艺,进行再生与创作。
陈:有一些比较“另类”的作品,像是有的设计师还把陶瓷做成家具。每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和“好玩”的地方,最后呈现如此丰富的成果,也让人感觉非常愉悦。
「融」李宣吉作品
李宣吉将敦煌壁画纹样进行抽象再造,并以陶瓷作为设计载体,以新的数字化设计与3D打印技术作为实现手段,呈现在陶瓷的形态之上。
YLab:据了解,展览特别邀请了广州美术学院省实验室的CMF实验室提供严谨的研究支持,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他们在展览中具体是什么角色?学术视角的介入,是否为展览带来更多的看点?
陈:CMF实验室依托于广州美术学院,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也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体系,是关于一个颜色、材料、表面处理的研究体系。实验室的段丽莎老师在这方面也有十年的基础。所以我提出“炼物志”这个概念时,也是与段老师不谋而合,我们都希望能够在展览中加入一些学术探讨,从根源上去讨论那些具有文化性的颜色。
CMF实验室在外采风
现场展示
也许大家不是很清楚清楚“潘通流行色”是如何来的,但带有文化印记的颜色是有迹可循的。而且,学术视角也增加了展览的权威性,也会增加展览的可看点。
YLab:「炼物志」有做后续展览的计划吗?是否会探索另一个像敦煌文化这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国潮文化IP呢?
陈:应该会,我们已经在做整体的规划了。我们想将其做成一个商业展,不仅仅是一个设计、艺术展;只有成为一个流通化的产品,才能让广大消费者去接受它。
这样的设计,对于企业来说,可以看看这类植入文化基因的产品是否是有市场的,可以对自身企业的产品设计方向做一个指引。对于设计师而言,可以去思考在文化层面、材料层面和企业需求层面,如何去平衡这个关系。而且这种IP授权模式为基础的模式,本身在国内是不多的。另外,这种把抽象文化类的内容转变为一个具体商品的过程,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商业模式。
「玥心」「东成西就」
存墨手艺-曾鹏作品
YLab:您是MUMU毣木的品牌创始人,同时是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外聘教师,在这些领域的探索中,是否也一直关注中国文化IP的焕新,为此都做过些什么有意思的内容呢?也欢迎跟国潮研究所的粉丝分享一下。
陈:在迪士尼的时候,我们尝试把米老鼠、唐老鸭、小熊维尼等角色做成水墨、剪纸,迪士尼传统形象转换成中国文化的输出。第二个就是早些年做过非遗项目,去改造东莞的莞草,也是对传统文化再造的过程。
所以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在我的家居品牌MUMU毣木中,我会把红木的结构和工艺放大化,听上去是非常传统的东西,但外形设计思路是贴近当代生活的。
「MUMU毣木」作品
YLab:您个人认为「国潮」的定义是什么?您如何看待现在的「国潮热」?
陈:每个人对于国潮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更多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就像大家现在很喜欢喝茶,这也是一种“国潮”的生活方式;又或者是书斋文化,这些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都可以称之为“国潮”,但也要基于现代去做一些改变,不能脱离现代。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古为今用”,这不单单是指中国的纹样、颜色、符号图腾,而是应该站在现代,去看过去的生活方式,去理解生活美学,提炼出带潮流的、符合当今的内容与作品。
转载请标明来源,欢迎分享
如有版权或其他问题,本平台享有免责条款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