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母婴门店的确是我目前见过最惨的,没有之一。还真不怪生育率,只要人类还在繁衍,这个品类就是硬刚需,我单指行业。
我这几年主要做企业私域教练,涉及过的行业有知识付费、餐饮、大健康、图书、服装类线下门店等,每家都有每家的难,但都没走到几近崩盘的程度。
深入研究下来原因集中在两点,一个是消费变化所带来的全链条崩盘;二个是从业者思想层面的固化。
逗丁即兴发挥,画一个“逐渐不可能三角”模型来描述行业链条可能更直观。为什么叫“逐渐不可能”呢?因为以前存在,甚至造富过一群人,但现在正以雪崩的速度走向不可能。
三角形的上方,是供应链方,把厂家、品牌方和渠道商归为一类;左下角是消费者;右下角是门店。
当下的实际情况是,产品方如果有能力走线上,特别是有点品牌力的商家,会倾向于通过线上直接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而不以母婴门店优先,即便给门店,利润也非常低。这不是产品方贪婪,就目前市场厮杀之惨烈和标品的透明度,根本不支撑他们分出更多。
再看左下角的消费者。以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信息获取,主要依靠门店和导购介绍。就像我11年生娃全职在家的几年,相关东西都在实体店买,为了打折还办卡。而今天宝妈主要通过内容平台获取信息,各种产品体验、讲解、测评号,线上挑选线上下单,一气呵成。如没特殊需要,基本不用再跟母婴门店打交道。偶尔溜娃进店看到心仪的商品,还会偷偷和线上对比,门店导购干看着也没办法。
消费端这么大变化,门店的窘境可想而知。母婴门店作为从百货中剥离出来的垂类门店,长期以来,他们的生存技能一是依靠琳琅满目的货柜激发消费者欲望,二是通过信息差由导购推荐成交。自消费者打破必然到店的那天起,就注定展示货柜的价值越来越低,消费引导权越来越疲软。现实就这么残酷,等半天好不容易有个人进来,导购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能力把她想推荐的商品卖出去了。
近期参加京正公司举办的线下活动会,跟一个母婴行业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的门店店主又想要品牌大,又想要利润高,哪还有这好事儿?!当时逗丁真心疼了门店好几秒,他也不想这样想,但还能如何呢?门店、品牌方和消费者之间的恶性循环已形成无法逆转之势。即便有品牌力的产品放进门店货架,门店未必实现快速运转,即便搞一场活动,也搞不出粘性;对于没品牌力的产品,利润高也想依赖门店卖,但这情况门店有信心接吗?!
那咋办?小手术救不了,只能来大的(仅供参考)
咱们把母婴门店的能力先做个拆解,一个是货柜和空间,另一个是人。当货柜的展示价值越来越弱,空间的优势在这个点上也同时失去意义。先放一边。咱们盘一盘人。
长期从业者,但凡上点心,基本都能沉淀出一些能力。如货盘能力,专业能力和用户沟通能力等。有货盘能力的可以嫁接直播带货团队,因为直播带货的核心是货盘而非主播,这是目前很多直播团队的弱项;二是有专业能力的可以升级为服务+,通过线下空间或线上群落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给用户,同时把他们升级为你门店会员和共创合伙人;第三,有用户沟通能力的大多已积累了一批用户,除了做带货团长、用户买手或通过垂类平台的分销变现外,还可以通过整合周边女性服务型产品,用体验、社交等好玩的活动为相关产品引流变现。
这里思考的关键,是用能力+而不是门店+;是用专业、服务、体验+,而用不是商品+;是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货品为中心,定位就是主心骨,主线错了会永远找不到自己。
找好能力定位后,就到了重要的能力提升阶段,就是当下的新媒体打法,是张琦老师口中的天地人网,也是逗丁的能力版块,公域和私域的实操落地。核心16个字,“线上+线下”,“公域+私域”、“内容+社交”、“流量+留存”,伙伴们可以记下来,到这个阶段找我聊聊。
行业里呆久了,总需要获取一些新鲜的思想,以上仅供参考。
针对这一波的行业触底,我对能转型成功的比率持保守态度,就是这其中的大部分,会被拍在沙滩上。因为认知固化、老化和懒惰化在这个行业里太普遍。
还是京正组织的西安场线下活动,圆桌会议嘉宾针对一位社群卖货达人的分享,所发出的感慨竟然是“她在社群里卖面包,这非常跨品类……”
还是那句话,品类不会崩塌,但行业原来的生态链已基本打碎,从卖货思维转变到用户思维,从以母婴为中心转化为以宝妈为中心,用体验+,服务+、专业+或社交+的形式,通过天地人网新媒体重塑后的新店,才有更大机会活到明天。
备注1:母婴的主体是孩子,而宝妈的主体是女性,产品有交叉但定位完全不同。
备注2:母婴货架是区别于超市生鲜类货架的,不是一种售卖方式,用户心理账户也不同。
电话微信:13248139830(展商名录咨询)
![]() |
![]() |
![]() |
![]() |
世展网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销售客服 |
门票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