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纽约世博会:时光胶囊、机器人、飞出个未来

来源:世展网 分类:行业资讯 2025-09-16 18:36 阅读:*****
分享:

 ▲ 本文为“进步之路”系列(Pavilions of Progress)的第四篇,该系列聚焦曾在美国举办的世博会。

主题:建设明天的世界(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

时间: 1939年4月30日至10月31日;1940年5月11日至10月27日参观者(人次):44,955,997

1939年,纽约世博会以“建设明天的世界”为主题拉开帷幕。它降临在大萧条与二战之间的不安时期,不仅带来短暂娱乐,也让人一窥创造力可能带来的未来。

▲ 1939纽约世博会地图。(来源:takomabibelot,Wikimedia Commons,CC BY 2.0)

会场本身就是创造力的杰出体现:纽约世博会选址原为皇后区的垃圾填埋场,荒凉凄清,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将其称为“灰烬之谷”(“a valley of ashes”)。如今,这片土地被改造成1200英亩的公园绿地,喷泉、展馆和林荫大道交错铺开,供人漫步。两季展期内,近4500万参观者涌入,60个国家、33个州和上千个展商展示着他们对未来的设想。

 

▲ 会场在改造前是一个垃圾填埋场。(公共领域)会场中心是两座宛如来自异星的建筑:特赖龙(Trylon)和佩里球(Perisphere)。前者高约610英尺(约190米),光洁的三角尖塔直刺天空;后者则是完美的白色球体。这两座由日后负责建造联合国大厦的华莱士·哈里森(Wallace Harrison)与同J. André Fouilhoux设计的现代主义建筑,构成纽约世博会的主题中心(Theme Center),也很快成为它的标志性象征。在佩里球内部,参观者沿着移动观景平台穿行于Democracity,一座象征着集体进步理想的乌托邦式模型城市。 ▲ 特赖龙和佩里球,1939年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国会图书馆)▲ 世博会工作人员在园区里的小火车上,身后是特赖龙和佩里球。(国会图书馆)

另一大热门景点是通用汽车打造的Futurama模拟城市展厅,展示了二十年后的美国景象。展厅由诺曼·贝尔·格迪斯(Norman Bel Geddes)设计,格迪斯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达·芬奇,以对现代生活与工业设计的前瞻性构想闻名。

 

在展厅里,参观者乘坐移动座椅,缓缓掠过一个迷你版的“1960年美国”。层层叠叠的高速公路宛如彩带般交织,繁忙的自动化都市闪耀着未来气息,井然有序的郊区一路延伸到地平线。多车道公路上车流不息,单轨列车在流畅的轨道上轻盈滑行——整个模型描绘出一个高效运转的世界。那是一场耀眼的奇观,一个精心排演的明日舞台。如果你看过动画剧集《飞出个未来》(Futurama),会觉得名字似曾相识——没错,正是取自这里。在剧集的开头,快递员 Fry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穿越到了一千年后的未来。

 

▲ 通用汽Futurama展厅外的排队人群。(公共领域)

▲ Futurama展厅细节:迷你高速公路。(公共领域)

而另一边的西屋电气(Westinghouse)则瞄准了更远的未来:5000 年后。公司用一种名为Cupaloy的新合金,打造了一个子弹形的时间胶囊,埋于法拉盛草原(Flushing Meadows)地下50英尺,计划到6939年开启。胶囊内封存约35件日常用品、75种织物、金属、塑料和种子样本,以及当代艺术、文学、新闻影片和论文微缩胶片。1964-65年纽约世博会期间,又埋下了第二个时间胶囊。二者凝聚着二十世纪人类智慧的器物,静待后世开启。

 

 ▲ 参观者在1964-65年纽约世博会参观西屋电气第二个时间胶囊,延续1939年的传统。(照片:CC BY-SA 2.0,用户Austin Hall)

 ▲ 1964-65年西屋电气时间胶囊内的物品,计划保存5000年。(公共领域)

西屋电气还带来了另一大亮点——身高七英尺的人形机器人 Elektro。它能走路、说话、抽烟,能够接受简单的指令活动手臂与头部,展现出了纽约世博会对自动化未来的迷恋。Elektro 身边还有一直名叫 Sparko 的机械小狗,会汪汪叫,也能听从简单的指令。

▲ Elektro人形机器人及其机械小狗Sparko,现展示于匹兹堡约翰·海因茨参议员历史中心。(公共领域)

 

在1939年,电视机仍是新奇之物。这届世博会上,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展馆展出了透明外壳的TRK-12电视机,并设立了“电视大厅”(Hall of Television),里面陈列着多台电视机;通用电气展示了自家的电视接收机;西屋电气操作着 RCA 摄像机进行现场直播;美国无线电和家电制造商Crosley 公司则展出了杜蒙(DuMont)电视机。对许多参观者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电视机。

 

 ▲ RCA展馆的新型电视机吸引观众围观。(美国国会图书馆)

艺术,也被深深地织入了这届世博会的肌理。 超过一百位艺术家受邀创作壁画与雕塑,让展会在科技奇观之外,也闪耀出人文与美学的光芒。美国现代主义画家斯图尔特·戴维斯(Stuart Davis)为通信大楼创作了壁画《纽约世博会印象》(Impressions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这副爵士风格的作品,生动捕捉到了世博会现代主义与流行盛会的融合。如今原作已遗失,仅存绘画草图留作见证。

 

 ▲ 斯图尔特·戴维斯为纽约世博会创作的壁画《纽约世博会印象》设计草图,原作已遗失。(美国新闻署经总务管理局转交)

 

 ▲ 这张纽约世博会的照片里,可以看到美国雕塑家保罗·曼希普(Paul Manship)创作的《时间与人类的命运》(Time and Fates of Man),更远处是65英尺高(约20米)的乔治·华盛顿雕像,也是这届世博会最大的雕塑。(公共领域)

纽约世博会跨越1939和1940两个展季。至1940年10月26日闭幕时,共有4495万参观者入场。虽然远低于最初预计的一亿人次,但仍是20世纪纽约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尽管世博会大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其遗产仍延续在法拉盛草原–科罗娜公园(Flushing Meadows–Corona Park)。纽约市馆(New York City Pavilion)作为少数在原址保存下来的建筑之一,后来被改造成了皇后博物馆(Queens Museum)

 

 ▲ 纽约如今的皇后博物馆(原纽约市馆)。(照片:Leo Chiou,CC BY-SA 4.0)

 

本文为“进步之路”(Pavilions of Progress)系列的第四篇,该系列聚焦曾在美国举办的世博会,记录下了那些美国向世界敞开大门、在本土畅想未来的时刻。

更多内容:

1876费城世博会:香蕉、电话与自由女神初亮相

1893芝加哥世博会:白城、摩天轮与成年礼

1915旧金山世博会:一座城市的浴火重生


 

会务组联系方式  

展会咨询

X
客服
电话
13924230066

服务热线

扫一扫

世展网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销售客服

门票客服

TO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