佰顺农产品供应链集团王东:全国互为中心的集配一体化服务模式

来源:世展网 分类:食品,预制菜行业资讯 2023-08-28 20:15 阅读:*****
分享:

收录于话题

#预制者

本文大概

7891字

读完共需

11分钟

“第3届中国预制菜产业大会暨展会”于2023年6月15日-17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本届大会暨展会为期3天,由福建省商务厅、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指导,建发会展集团、思尔福主办,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政府、厦门市商务局、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全力支持,十余家省市级部门倾力站台,全国百余家商协会组团参会。

大会以“高端、出海、数字化”为核心主题,深入洞察预制菜行业风向,探索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在新时代全球化浪潮变局中“育先机、开新局”。包括开幕式、主旨演讲、圆桌对话,并组织开展游学走访,福建省预制菜产业研究院揭牌仪式等活动,共同探索预制菜产业发展新篇章。

在大会上,佰顺农产品供应链集团总经理王东先生开展了“全国互为中心的集配一体化服务模式”的主题演讲。王东表示:由于预制菜多是冷藏产品,导致诸多企业面临冷链运输、城市末端配送等难题。因此,为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联动发展,培育壮大预制菜及其食材配送产业品牌,构建预制菜城市配送一体化体系无疑是重中之重!”

以下是王东的精彩演讲汇编。

今天,我向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做的一些全国互为中心的云仓模式。我会从整个行业发展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一些案例和数据,来为大家做一个分享,也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并且寻求一些新的合作,期待我们能够在预制菜产业里面共同努力,把这个产业越做越强。

介绍一下我本人,看起来头衔很多,但是都和物流、预制菜板块比较接近的。我自己的企业叫做“广东佰顺农产品供应链集团”,我也是中国商务部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委员会的成员,也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数据分会的副会长。今天分享的是五个方面。一是预制菜产业现状,二是预制菜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三是预制菜电商的痛点问题,四是预制菜集配一体化模型,五是预制菜集配一体化案例。

- 01 -

预制菜产业现状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了预制菜刹产业,并将其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其实在预制菜板块,广东是走得比较前面的。2019年我们集团就配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在中央厨房预制菜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到了2022年,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带队,率先到山东省学习。因为山东省的预制菜发展,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学成归来后,我们就提出要把预制菜产业作为整个乡村振兴一二三产融合的模式来进行一个推广。我们也从中央一号文件看到,一二三产融合确确实实要进一步加注,预制菜在融合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看预制菜行业观察里,除了传统原材料供应、食品加工、预制菜企业和连锁预制菜商超、电商等企业加入了预制菜赛道以外,我们还发现还有一些家电、冷链,包括现在发现了有一些做皮具、饰品、珠宝的企业也在往预制菜行业靠拢布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大家都把关注力放在了冷链食品板块之后,产业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助力,这个赛道里面的人会越来越多,当然,也会感觉到这个赛道里面有越来越多的问题。

今天的主题是:全国互为中心的云仓,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全国预制菜的电商企业。传统的预制菜主要是由B端和C端两个端口来构成的,基本上在B端的市场份额是在80%左右,在C端是20%。在2022年,我们全国的预制菜产业的规模大概是4700亿,20%的话,电商这个板块是800多亿。无论是在渠道还是供应链上面,整个行业是在发展变化的,在整个预制菜电商上面,品牌力是占据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

怎么样通过品牌,通过电商,能够让消费者知道、买到,尝到我们的预制菜,线下的供应链交付能力就变得极为重要了。B端的80%,也会逐步逐步的变成五五开,B端是50%,C端也是50%,而C端目前是处于一个爆发的前期。

- 02 -

预制菜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们发现整个预制菜行业集中了这样五大问题。第一个是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现在市场上能看得到,买得到,基本上就是这几大类。卖的比较好的,就是水产品类的,水产品类预制菜,包括了烤鱼、酸菜鱼、小龙虾,这种产品比较多。第二类就是禽肉类,以我们的家禽,比如白切鸡、烧鹅、烧鸭、鸽子等这类为主。还有猪肉类、牛排类的产品也比较多。这个类别里面,很多预制菜产品的同质化,还是比较严重的。

第二个是需求匹配比较弱,中国幅员辽阔,每个省份在做食品的选择,是有一定的选择性的。最近我们和守恒国际,正在一块推动广东预制菜走向北方和山东市场。于是发现,广东预制菜原材料好、做法也好,都是比较精致的,在口味上是比较清淡的,但是我们去到了北方市场,可能在推广过程当中,会有一个地域口味的限制。北方的预制菜,例如保定驴肉火烧这样的产品,要进入到广东和华南的市场,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第三个是原料波动比较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口的原材料,大家都知道最近整个进口量有一定的下滑,包括我们现在国内进口冻品的价格和国外期货的价格是一个倒挂的水平。现在宁愿用国产的原材料也不愿用国外的进口原材料,因为国外原材料价格波动比较高。国内目前可以看到,包括猪肉价格也是波动比较大。还有一些水产品,去年的金昌鱼,原来的地头价大概是4、5块钱一斤,现在金昌鱼已经去到了十几块钱。桂花鱼在山东的塘头价,都要收到53块钱一斤。用原材料比较波动的产品去做预制菜,对整个产品的稳定性和价格的性价比有很大的挑战。

第四个是物流投入大。刚才孙鹏所长说了,除非具有全产业链的公司,才有可能自己投入自建一些大的物流体系,否则中小型预制菜企业的是无法完成自建物流体系的。

第五个是渠道多散碎,电商的预制菜销售渠道百花齐放,无论是在传统的天猫、京东、拼多多,还是在直播电商,抖音、快手,还是在淘宝系的直播,还有一些社区团购,例如快团团,还有一些社区团购,都会把渠道做的非常散,非常多,非常碎。

- 03 -

预制菜电商的痛点问题

当网购成为了购物主流以后,物流牢牢掌握了电商之“命”。为什么这样说呢?最近参与京津冀保定守恒的10万电商培训,我是广东讲师团。无论是现在的MCN公司,还是主播,还是培训的新学员,他们现在并不缺乏做电商的技能,也不缺乏对流量打法、算法的认知,而是现在更加急需一个稳定、优质的供应链。现在所有电商店铺的评分和物流是息息相关的,即便内容做的很好,流量掌握的很好,算法掌握的很好,但是在后面交付履约环节中,没有让平台感受到你有这样一个能力的话,前面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白费的。这是我们的深刻感知,当网售成为购物主流,物流牢牢掌控着电商之“命”,大型预制菜企业凭丰厚实力自主运营物流,成就辉煌。

我们都知道,预制菜百强企业里面,基本上都是全产业链的,包括新希望,包括我们的国联水产,包括恒兴水产,他们都有自建的物流企业。自建物流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建一个冷库要拍一块地,拍一块地之后,要承诺给政府一些投资强度、税收,要投固定资产,投设备,招团队。我们自己的企业,在东莞投的冷库,25万平米,就投了25个亿,现在还没有做完,所以这个资产成本非常沉重的。

但绝大多数中小预制菜企业面对有限资源,只能依托第三方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履约。所以这个“最后一公里”,集中在什么问题?就是高成本与低效率的痛。

有四个痛点,四个痛点有四个表象。第一个是由于配送距离过远,导致配送时效不确定性,不能按约定时间送达客户。因为做电商是没有物理空间的限制,比如说你这个电商是在广东,可能在你店铺里购买电商产品的不一定是广东客户,有可能是黑龙江的,也有可能是西藏的,也有可能是内蒙的。如果我们在广东进行发货,物流时效很难保证在48小时内送达,长距离的配送需要更长的时间。二是长距离配送过程信息更难以实现实时跟踪与监控。因为一个商品从工厂运到云仓,云仓再通过物流车辆进行节点的配送,配送到当地的转运中心和配送中心之后,还要有小哥配送到客户手上。每一个节点信息的通畅,目前来看还是比较难打通的。三是成本维度,长距离的配送需要更高的物流成本投入。举个例子,从东莞要运一个集装箱到上海去,大概13尺的集装箱是2.8万元,但是用4.2米的也是2.8万元,9.6米也是2.8万元,是按照距离来收费的,所以距离越长,货品越多,成本才能降得越低。四是运输模式维度,现在还是以集中式陆运为主,空运和铁运,多式联运还在探讨阶段。

痛点二,包裹在途时间过长,中转环节过多,上下车装卸导致的包裹破损、商品丢失。这也是在电商运营过程当中比较明显的一个问题。

一是中转次数过多。有一些预制菜产品从工厂运到云仓的时候,有更多的中转次数。比如我们交付一些大型的物流公司,可能不是直接从工厂运到它的仓库的,而是中间会有转运中心、分拨中心,有更多的节点存在,所以转运次数过多。二是人工运营过多。现在大部分的云仓,大部分的分拨仓,都是人工来操作,自动化、半自动化的作业比较少的。三是信息共享机制不畅。如果在京东开店,用顺丰物流,可能整个物流信息是难以高效跟踪的。也就是说物流企业和电商平台之间的信息壁垒没有办法完全打通。因此我们要建立信息快速共享机制,提供监控和预警效能,才能改善这样一个信息共享机制不畅的问题。四是包装及货物要求。电商产品包装及货物特性决定其更易在频繁移动和装卸中受到破损。我们在包装一些过程当中,使用的泡沫箱、保温袋、外包装酶等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加强对电商产品特征的理解,选择适宜的包装与受装。

痛点三:在途的信息不及时、不透明,客户无法实时掌握包裹配送情况,错过包裹正常签收。

一是物流信息系统投入不足。我们在做预制菜云仓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大型工厂之前在用的ERP系统都是批发的思维,批发的ERP系统没有办法和电商的ERP进行对接的,因为业务路由和逻辑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时候自己再去开发一个ERP系统或者是购买一个ERP系统,需要成本,而且不同的信息接口也不同。要加大信息技术投入,构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这是现在中小企业很难实现的目标。二是信息沟通机制不畅,很多信息不兼容,怎么样能够用信息兼容来打造信息的高速公路这就是个问题。三是客户信息共享难度大,利用大数据与算法优化手段,提供个性化的客户信息服务,需要电商和物流企业共同努力。在我们仓库里面有一种降低成本的方法,就是要控制好我们商品的库存,如果商品的流转率不够高,我们把货放在仓库里面是需要成本的。和消费平台的数据对接起来,就可以知道产品在电商上面的销售频次,从而降低你的商品库存,从而再去指导你的工厂计划。四是第三方物流难以统一。

痛点四:客户对包裹配送需求的多样性,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一是产品种类繁多,最近在服务了一个线上的预制菜超市,单单在仓库里面上架做商品管理的SKU就达到了270多个,这270多个SKU里面有很多不同类别的产品,不同的规格,不同的温区,所以产品种类很多,意味着我们要做一些灵活的定制和个性化服务。二是销售渠道的下沉。现在可以看到,新型电商业态和下沉渠道,现在所有的电商不单只是传统的在线上开一个店,包括现在还有社区团购,还有拼团,还有一些微信群微商,还有一些政策性的导向,我们怎么样去引导轻度残疾人去做社区团长,用我们的无人配送车,进行这样的一个业务对接。各种各样的形态都在出现了,意味着整个物流服务链条也需要跟上。三是用户群体细分,不同商品有不同的消费层级,什么商品应对什么样的用户画像,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销售结果?这也是物流企业和电商企业,共同把大数据融合,根据不同的用户特性和画像,进行个性化服务的方案定制。

这四个问题,主要是一个真实案例。2022年一个头部预制菜生鲜企业,在我们园区里面,我们给他们做了这样一个分析。首先一个月是4万订单,80%是小件商品。原来是和5家物流合作,前3家占70%的业务,每家快递月均获分配1万单,所以很难得到一个优惠的配送报价,整个电商物流成本率达到14%。成本控制难,每家快递月分单少,单价难降,电商年物流成本700万。如果不降低成本,电商的利润空间很有限,难以扩大销量,电商应该与主要2家快递签战略合作,整合资源与业务,谈判更优价格,可以降15%-20%的成本。

二是服务连续差,5家快递服务标准差异大,电商月接投诉2000余件,主要是在时效与丢单。如果客户下了单,由于我们后面的物流跟不上,丢单了,不论是对于店铺的口碑,还是运营和利润的压力都是非常大的。所以要提高对2-3家快递的统一管理,把标准建起来,这样才能减少转运环节的风险和丢失。三是项目协同难。在2022年双11,电商与快递项目协调耗时20天,最终出现丢单过千,加重客服压力,影响活动成效。为什么耗时20天?我们知道,在电商ERP系统和仓储的WNS系统,对接过程当中,是有信息失真的,有一些单会卡在这个位置上,必须需要人工处理协调,为什么卡在系统上,没有流转到仓里。而仓里有时候发出去货的信息流,在电商平台上看不到物流信息,也是需要人工来处理的,而我们这个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一个工作人员,所以造成了所有的信息处理卡了20天都没有解决,丢了上千单。这一千单,按照电商的逻辑,至少要接近有2-3万人的直播间的人数才有这样的一个转化率。四是信息化差,电商无法为30%的客户提供详细的包裹动态,影响体验。是全平台在做电商,有可能是用了其中哪一家物流公司,有一些平台是看不到这些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的。

第四部分,预制菜集配一体化模型

预制菜集配一体化,刚才在王国利老师的PPT里面也看到了有相同的模型,就是我们的仓、干、配的模型,并不复杂,用这样的模型,可以解决目前至少在预制菜少量、多批、成本高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仓?全国互为中心的总仓。现在目前在东莞也是设立了整个广东预制菜的总仓,广东一张网是由东莞作为一个核心仓,在广东的四个角落,在珠海、汕头、湛江、韶关,东南西北四个角,是有卫星仓,通过场地的卫星仓,把货集中到东莞的中心仓,从而在东莞进行全国一键代发的业务,有利于降低干线物流成本和预制菜的分拨成本的。在进入中心仓之后,进行质检入库,上架销售,产生销售订单后再进行统一调配。最大优势,可以以最低的库存量保证最大的销售额。

昨天在仓里面,有一家企业做了抖音直播首秀,昨天一天9个小时的直播,销售出去将近54000单,我们提前给他做好了库存的预估,才能够保证他在48小时之内完成履约,否则如果库存达不到的话,是没有办法完成48小时履约的,他的店铺就会被扣分,店铺一旦被扣分就会影响他的流量。这是我们仓的设置。

二就是干,干就是干线。干线运输,东莞总仓到节点城市之间的运输。我们现在开通包括了京津冀经济圈,在河北的保定,珠三角经济圈,是在东莞,长三角经济圈,是在上海,西南区域经济圈,是在成都,在华中经济圈,是在山东,都有这样的一个干线物流。这个干线物流的信息系统和我们的仓储系统是连通在一块的。所有的订单处理及流转信息,以及货物在途的情况,客户都可以查看到。因为我们自己开发了一个第三方的信息系统,可以对接60多个电商平台,并且和所有的仓储系统的API接口都是打通的。

三就是配,就是配送,落地配。如果我们的商品,你是广东的电商企业,如果东北客户买了这个产品的话,怎么样能够保证48小时内送到?就需要我们全国互为中心的中心仓了。我们会根据客户销售的比例去合理的把商品分拨到河北新发地的合作云仓去,下了单以后,可以从河北的云仓再发到东北去,就能保证48小时内送达,这就是我们整个落地配。通过落地配,总体的配送费用可以下降30%,配送的时效可以提高到50%。

我们全国互为中心的云仓网络,覆盖了全国5个大的销区。我们的河北保定,覆盖了京津冀;上海,覆盖了整个的长三角;山东,覆盖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成都覆盖了西南,东莞就是整个大湾区的销地。通过这5个互为中心,北方预制菜要进入到南方销售,可以放到我们的南方云仓,由南方云仓进行落地配,通过信息系统的打通,通过仓、干、配整个物流体系的融合和集约化,就能有效降低我们的成本。

- 04 -

真实案例分享

这里有两个真实案例。这是一个全产业链型的销售企业,主要是B端禽类预制菜,年销售额12亿元人民币。主打产品为乳鸽、盐焗鸡、烧鹅等,传统业务与1欧余家物流仓储基地合作,但进入预制菜电商销售后发现C端履约能力严重不足,物流成本高达销售收入的。今年加入全国云仓一体化服务网络后,停止了部分物流基地合作,直接把货品集中到我们的卫星仓,通过100公里的短泊去到我们的中心仓,在中心仓里面根据电商销售比例,到底是长三角卖多少,京津冀卖多少,提前会把这个商品运到我们的联盟仓,在联盟仓里面再通过他们的电商池进行配送。

这个链路模型做完后,整个的仓储面积从原来的1.6万平米降到了9000平米,降下来,成本就下降了。原来是每年960万,现在变成每年408万。运输里程,原来是每年50万公里,到现在是每年20万公里。运输成本,由每年560万元降到340万元。订单处理时间,从18小时变到12小时。商品损耗率从5.2%到2.1%。产能利用率68%到78%。资金周转率3.2次/年,到现在4.5次/年。市场占有率8.3%到现在的10.5%。客户满意度从原来的78%到92%。

通过云仓的管理,我们真正帮助客户做到了降本提效,并且让他们在预制菜的电商上面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评分。刚才说的爆单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体化,是没有办法做一天5万单的爆单规划的。

再看一下第二个案例,预制菜连锁餐饮型企业,运营线下300+家门店,其推出的卤水预制菜产品风靡全国,年销售预制菜超过5亿。由于原来的物流体系,都是一些比较小的物流公司来做一些比较散的落地配,通过这样的模式云仓供配之后,整个商品损耗率从8%降到了3%,配送准时率从72%到92%,运输里程从450万公里到350万公里,运力利用率从65%到82%。库存周转率1.4次变成了4.8次,订单处理时间原来是24小时,现在3个小时就处理完了,物流成本从1128万降低到864万,还降低了人力成本、物力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同时还可以减少运输时间,提高订单处理速度和准确率。通过云仓一体化,通过物流规模化,通过落地配、仓干配一体化的模式,有效帮助我们的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我们的服务时效的。 

   

从损耗下降、利用率提升和体验提升来看,这些案例都进一步验证了全国预制菜云仓一体化服务网络为客户带来具体的成本效益和经营提高。通过链路的模型,现在已经帮助了很多预制菜企业打通了从工厂到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低成本、高效率、定制化的服务。如果接下来更多的预制菜企业加入到这样一个网络来,还能够进一步把我们的成本降下来,希望能够和全国所有的预制菜企业,MCN机构,以及电商平台,共同携手,为我们预制菜高质量发展助力,合作共赢。谢谢大家!

以上是王东带来的精彩演讲。在此,诚挚地感谢福建省商务厅、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的指导,以及各主办、协办单位、协会、合作媒体对本次大会暨展会的大力支持与肯定,思尔福将继续砥砺前行,以匠心精神为您呈现更具价值、更加优质的内容。

图片:思尔福

编辑:思尔福活动媒体部 

1

END

1

原 创 热 文

麦星投资郑重:预制菜的行业观察

优予食品张西军:水产预制菜产品开发策略

福建食悦集团黄晓霞:预制菜助力团餐产业变革升级

怡亚通全境袁晓松:预制菜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

同程资本龙筱昕:借力“互联网思维”在预制菜江湖出奇制胜

会务组联系方式  

电话:13248139830(展商名录/门票)

X
客服
电话
13924230066

服务热线

扫一扫

世展网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销售客服

门票客服

TOP
X